
多年來,人才領域的“孔雀東南飛”一直是令西部地區頭疼的問題。近年來,國家在對西部地區的人才扶持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西部地區的人才發展失衡還有諸多難題亟待破解。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啟動實施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主動為老教授們發揮作用、滿足心愿搭建平臺和創設條件,取得明顯的社會效益。
實際上,西部地區的人才缺口不僅在教育方面,在文化、科研、醫療、經濟等諸多領域,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正在進一步擴大。如何彌合發展鴻溝,解決這種不平衡?受實施方案啟發,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卜顯和提出了關于《進一步深挖“銀齡”資源助力西部發展》的提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673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8.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05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4.2%。在他看來,如此大規模的“銀齡”人群中蘊含著豐富的智力“富礦”,亟待挖掘。這一資源優勢,正可用來填補西部建設的人才缺口。
基于此,他提出可將高校退休教師,來自企業、科研及其他社會各界退休“銀齡”人士共同納入“銀齡計劃”,擴充智力資源隊伍,共同為西部發展集聚力量、發揮余熱。他指出,深挖“銀齡”資源,助力西部發展,是推動西部各行各業振興發展的有力舉措,是一種以人才資源流動解決地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途徑。
那么,如何利用好“銀齡”資源,為西部發展服務呢?他建議,首先要整合資源,建立“銀齡”智庫。應廣泛發動社會各界退休專業人士積極參與西部發展,為西部大開發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端智力支撐。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文化、科研、醫療、經濟等的資深力量,全面提升支撐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應按照領域、特長、成果構建不同側重點的支援架構分門別類建立“銀齡”智庫。納入智庫的“銀齡”人士標準可參照實施方案執行。鼓勵并提倡在職人員加入智庫,不斷充實后備力量。
其次,要精準助力,注重需求導向。要面向西部地區緊缺專業組織一批智庫內優秀人才支援,充分發揮“銀齡”專業人士政治、專業和經驗優勢,提升西部立德樹人、隊伍建設和科研創新能力,緩解其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等矛盾,提升發展水平;要進一步明確“銀齡”人士支援定位,發揮造血式、傳幫帶、智庫參謀作用,結合當地政策與實際,更好地發揮“銀齡”人士獨特優勢,落實好助力西部開發根本任務。
最后,要強化管理,形成長效機制。要將政策保障做實做細,經常性了解、掌握“銀齡”人士的健康情況和思想動態,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及其家庭解決后顧之憂,為他們安心工作提供更好保障。同時,制定統一政策和管理措施,形成長效機制,使這項事業成為可復制、可推廣、可操作的統一模式。不斷加強宣傳,提高社會關注度,增強他們的榮譽感與責任感,鼓勵帶動更多的“銀齡”人士投身西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