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以地緣政治的全球影響力來看,沒有什么改變可與中美關系從戰略合作轉向戰略競爭相提并論。這一轉變改變了很多人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他們大概相信其對中國的影響非同小可,中國將不得不偏離成功的發展路線。
歐洲與全球經濟治理實驗室在其撰寫的一份報告中預測,中國會被迫脫離發達經濟世界,走上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這個模式存在不確定性。
的確,除了動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來阻止中國向美國出口外,美國對中國在美投資的限制也越來越多,尤其是針對中國公司收購美國關鍵技術領域的一些公司,設置了更多障礙。特朗普政府還試圖通過擴大“實體清單”遏制中國科技公司的崛起。另外,美國還以數據方面的無理要求迫使中國公司從美國退市,同時限制美國資本進入中國的一些戰略性行業。
然而,我認為這些遏制政策并不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持久影響,也很難阻止中國經濟的崛起。貿易和投資領域的現實已表明,這些遏制政策也令美國經濟深受其害,更無法讓中國經濟與發達經濟體加速分道揚鑣。因為,中國早已成為嵌入全球生產體系的重要角色,與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形成了高度互補關系。中國的經濟體量僅次于美國,試圖讓中國與西方經濟脫鉤的那些措施的實際影響非常有限。
更重要的是,以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值來衡量,中國已經越過了技術升級通道上的門檻,消除與美國和發達經濟體的整體技術差距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這對預測中國未來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因為僅從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需要來說,中國絕無可能放棄現有的經濟模式。認為美國的遏制政策會迫使中國重回國家主導的計劃經濟模式,過于天真了。
事實上,中國領導人很清楚怎樣才能更好地應對美國的遏制。在一些安全領域,中國無疑會加強國家的主導力量。但美國的遏制也讓中國更清楚地看到本國在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發領域體制的弊端,并決定改變它。
中國會鼓勵并投入更多的資源,加強教育、科技、農業和新能源等基礎性和戰略性領域的自主能力。作為一個規模超過17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這不是僅出于對美國遏制的反應,它還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內生需要。
中國已把暢通內循環列入了國家戰略,以確保國際與國內市場兩個循環的聯通。同時還出臺了強有力的政策以支持大數據、算力、5G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并把加大新基建投入和推動數字經濟轉型寫入了“十四五”規劃。據工信部統計,截至2021年底,中國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142.5萬個,占全球的60%以上。去年新建成的5G基站超過65萬個。
在推動經濟自由化方面,近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改善營商環境、加快金融開放和密集設立自貿區。所以,美國遏制和地緣政治的改變更多地讓中國認清自己的弱項,加快改進進程。
當然,除了地緣政治的影響,中國經濟也面臨著來自內部的挑戰。包括勞動年齡人口增速的下滑和老齡化。盡管中國政府已調整了生育政策,開始鼓勵生育,但東亞的經驗表明,生育率下降可能因此被延緩但不可能被逆轉。要對沖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更本根的政策在于提供更好的教育以提升人口技能和勞動生產率。
作為依然擁有較大增長潛力的經濟體,中國承諾會致力于結構性改革以不斷提升生產率和保持經濟活力。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放緩幾乎是東亞高成長經濟體在高增長之后不可避免的,問題的核心在于政府如何正確應對。從東亞經濟中應當吸取的教訓在于,因政治壓力政府不得不將資源分配到生產率更低的地區以縮小差距,或出于同樣的原因在政策上鼓勵資本在那些對生產率并無太多貢獻的領域過度投資(例如房地產),威脅了生產率的增長。嚴重的資源錯配不僅有損生產率的增長,也是宏觀不穩定的根源,會使得經濟增速低于潛在水平。在糾正資源錯配以及確保生產率增長前景方面,中國政府面臨著棘手的結構性改革任務。
改革的內容之一是,中國需向私人資本開放更多領域。從人均資本和人均GDP的跨國比較看,中國經濟仍有提升生產率的余地和潛力。不過,充分利用這些潛力的前提是,中國要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借助于更加能夠公平競爭和更自由的市場體制,讓要素和稀缺資源分配到生產率更高的企業家主導的部門,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激發企業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