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云
古有范蠡“三散家財”,今有張謇“惟賴慈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理想感召下,自古就不缺商人的身影。
當下,企業正成為中國公益慈善的主力軍。來自中國慈善聯合會的數據,近年來企業捐贈在中國社會捐贈總額中占比一直在60%以上。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企業從幕后捐助人的角色,走到臺前成立自己的基金會。然而,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今年兩會期間,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就在提案中建議,應適度放寬企業基金會注冊門檻及業務范圍限定,幫助企業提升從事公益事業的專業化水準。
“我能理解他們(企業基金會)的難?!痹诒本┐髮W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看來,雷軍的提案很有針對性,面對政策上的“高門檻”,民企們正陷入一場“基金會困局”。
“企業設立基金會面臨登記和合法性的問題,(對企業來說)這一塊確實比較困難。”金錦萍說。她曾先后在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兼任理事,是中國公益慈善事業成長發展的見證者。
據介紹,2004年6月,《基金會管理條例》開始施行,打開了民間資本設立基金會的政策大門,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開始通過設立基金會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根據民政部數據,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國內社會團體37.1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52.1萬個,基金會8885個。
與其他兩類社會組織相比,基金會仍屬少數。究其原因,基金會在登記和管理環節仍實行“雙重管理體制”。
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在登記環節,業務主管單位負責基金會的初審,登記管理機關負責最終審批;在管理環節,業務主管單位負責對基金會進行指導監督,而登記管理機關則負責年度檢查,并擁有處罰權。
“雙重管理體制”形成于我國社會組織發展之初,鑒于當時制度和監督體系不健全,社會組織登記機關的機構人員力量不足,因此需要業務主管單位的配合。事實上,這一制度某種程度上給企業設立基金會制造了障礙。
“企業基金會在登記的時候,先得找到業務主管單位書面同意,然后才可以到民政部門去登記,這造成了很多企業設立基金會時的困境,因為要找到一個業務主管單位是非常困難的?!苯疱\萍表示。
某不愿具名的民企基金會負責人表示,企業家想做公益應該鼓勵,如果設立門檻太多,企業往往在冗長的登記注冊階段“耗盡耐心”,建議一些環節能夠后置管理。
雷軍在提案中也呼吁,應適度放寬企業基金會登記注冊條件,提供技術指導與合規咨詢,精簡、暢通注冊流程和渠道。具體來說,建議將問詢評估、實質審核及形式審核等環節審批時間縮短至3~4個月。
除了登記設立,企業基金會遇到的第二道“坎兒”在于宗旨和業務范圍選擇。
“盡管《慈善法》規定的慈善活動范疇比較寬泛,但企業基金會在選擇具體的宗旨和業務范圍時,相關的登記管理機關包括民政部門傾向于做‘狹義解釋,基金會很難選擇跨領域、跨部門、跨行業的慈善活動,因為我們的業務主管單位是條塊分割的?!苯疱\萍說。
她舉例,比如基金會想做教育,同時想做文化和體育,而文化、體育和教育有關聯性,就會涉及三個部門,造成業務主管單位之間的互相推諉。
雷軍在提案中也表示,要適度放寬對企業基金會業務范圍的限定,除扶危濟困外,鼓勵民營企業投入教育、科研等領域建設,并予以集中的業務指導。從重視“入口監管”轉向強調過程和結果管理,深化“放管結合”。
在金錦萍看來,嚴格的審批制度的初衷之一是為了確保基金會的合法合規。她表示,如果企業只是設立CSR部門,這屬于企業內部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勢必和企業整體發展戰略相一致。但是,如果把它獨立出來變成一個基金會,成為獨立法人,就得符合法律對于公益性的要求。
這就意味著,基金會的公益行動和企業的戰略規劃應該是獨立的,“不能完全隸屬于企業的發展規劃,因為公眾可能會質疑是否在為企業做嫁衣”。
這也是企業基金會面臨的第三道“坎兒”:缺乏專業服務。
企業們其實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從雷軍的提案中可以看出,“建議制定3~5年服務改革方案,強化對企業參與公益事業的專業指引與服務。并出臺服務細則,制定服務清單,加強企業參與公益事業的專業性、積極性”。
事實上,缺乏深厚的社會土壤是當下國內慈善事業的最大現狀,企業基金會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
事實上,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并非“華山一條路”。除了基金會,企業還會通過其他途徑實現慈善目標,比如和公募基金會合作,推動公益項目落地。
“企業沒有必要什么事情都親力親為,既然有優秀的公益組織,那我們就把資源交給它們,畢竟術業有專攻?!鄙虾Mㄓ梦辶夤竟敝飨?、慈善會主席李明麗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
據悉,上海通用五菱公司并未設立基金會,而是選擇與中國紅十字會合作,從2007年起,致力于貧困地區的衛生院和衛生站建設,幫助培訓鄉村醫生。
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企業事務及市場準入部負責人黃彬在接受本刊采訪時也表示:“基金會的管理要求較高,相對民企的審批認可,外企面對的流程可能更有難度?!?/p>
黃彬坦言,阿斯利康目前的慈善項目都是與國家級基金會合作,包括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中國婦女兒童基金會等,“我們和這些機構簽署協議,參與公益項目的設計,但是整個項目的操盤、執行和審計都是交給對方的。”
基于責任初心,既然企業可以成立CSR部門,或者干脆向公募基金捐贈,為什么還要設立基金會呢?

2021年7月22日,鄭州,洪水中救援的沖鋒舟。截至2021年7月21日22時,45家企業第一時間捐款近20億元人民幣。圖/視覺中國

2020年2月,企業捐贈的藥品連夜裝車發往武漢。圖/視覺中國
金錦萍表示,從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角度來看待問題,以基金會為代表的非營利組織的真正價值,恰恰在于它能為社會創新提供更多的空間。
在防控新冠疫情過程中,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協同合作,共同為抗擊疫情貢獻智慧和力量。金錦萍坦言,好的治理格局是共建共治共享,如果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某些方面有缺失,那么社會組織就可以迅速補齊。
“此外,提升社會福祉需要社會資產。允許資金在公益領域里得以積累,形成社會資產,才能源源不斷地去解決社會問題?!苯疱\萍表示,相比于稅收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基金會的價值在于它為社會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長遠來看,社會組織其實給社會提供了緩沖地帶,民眾可以出于價值觀趨同,或者對同一個慈善事業的認可聚集在一起,進行自我治理和自我成長?!苯疱\萍表示,這種社會機制,可以避免“一刀切”或者“一邊倒”的現象。
事實上,如果把公益慈善當做一項事業,基金會最大的考量就是“可持續性”?!盎饡哂衅渌嫘问剿痪邆涞莫毩⑿?,如果這種獨立的品格培養不起來,那萬一二代企業家不想做了,這項事業不是黃了嗎?”
在金錦萍看來,著眼于社會的長遠利益,才是偉大的企業。
2007年,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正式成立,這是國內首家由互聯網企業發起成立的公益基金會。作為發起人之一,陳一丹曾表示,騰訊基金會并不僅僅是企業出資成立非公募基金會這樣簡單,而是要繼承騰訊的企業文化,在公益行業中尋找自身的優勢和特色。
不難看出,企業基金會是落實長期戰略的具體工具。根據已有數據,目前企業基金會數量占全國基金會數量近1/7,其中民企基金會又占到80%。基金會“破局”勢在必行。
對此,金錦萍表示,第一步就是政策“松綁”,去掉針對基金會不必要的限制。
“制度要松綁,完善立法很重要。要給想從事公益慈善的社會主體更多選擇的權利,包括組織形式、公益領域、慈善方式等。”金錦萍說。
“與慈善組織相關的三個條例還沒修改完,今年人大已經列入立法計劃了,我們準備全力推動?!苯疱\萍透露,這項工作預計最遲應該在本屆人大完成。
當然,除了頂層設計,基金會離不開支撐其良好運轉的社會生態和社會土壤,就像我們離不開空氣和水一樣。
在金錦萍看來,這實際上是一個公益生態重構的問題,“讓做慈善像做商業一樣便捷,不是很好嗎?”
正如雷軍的提案,“制定服務改革方案,強化對企業參與公益事業的專業指引與服務”,鼓勵形成大量募捐、法務、咨詢等服務公益的中介機構,才能為社會組織提供良好生態。
推動基金會長足發展并非一蹴而就。除了必要的社會土壤,我們需要從本質上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公益?
就拿疫情防控或重大災害來說,全社會的公益資源扎堆涌向某個地區,這樣的舉措固然彰顯著責任擔當,但不可否認也會擠壓其他領域的公益需求,某些原本向其他組織和區域供應的資源因此中斷,很可能會帶來新的問題。
“慈善的寶貴之處在于,它尊重捐贈人的意愿,意愿本身是多元化的?!苯疱\萍認為,理性、包容和多元,才是慈善領域最重要的價值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發展社會工作,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志愿服務、公益慈善等健康發展”。
相較于2021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于公益慈善事業更加強調“健康”二字。這意味著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發展,還要健康發展;不僅要有數量,還要有質量。
“有人選擇救人,有人選擇探索太空,有人選擇藝術,有人選擇基礎科研,有人選擇救助流浪動物……社會本身豐富多彩,才能實現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苯疱\萍表示,回到人本身上來,尊重人性、人道、人權、人本,才是我們想要的公益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