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朝陽, 韓奇峰
(1.河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2.河南師范大學中原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心,河南 新鄉 453007)
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2020年9月22日,教育部等三部門正式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和改革舉措[1]。體育學科碩士研究生作為體育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是推進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體育科研方法”是體育學科研究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研究生可以了解體育科研流程,掌握基本的體育科研方法,同時對學位論文的撰寫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體育科研方法”課程學習的優劣直接影響學位論文的質量,對“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教學效果最好的檢驗便是學位論文的質量[2]。通過對河南師范大學2016—2019屆體育學科碩士學位論文現狀進行分析,找出論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造成問題的課程因素為切入點,探討研究生“體育科研方法”教學改革。
通過中國政府網、教育部官網、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河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官網等渠道搜集與本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包括河南師范大學2016—2019屆體育學科碩士學位論文、河南師范大學研究生“體育科研方法”教學大綱、國家有關政策文件、相關科研論文等,篩選出與本研究相關度較高的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歸納分析,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對河南師范大學2016—2019屆體育學科139篇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與標題、研究方法運用、學術規范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統計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科碩士學位論文質量。
綜合運用歸納、比較等邏輯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河南師范大學2016—2019屆體育學科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與標題、研究方法的運用、學術規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以課程因素為導向提出教學改革構想。
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是教育部進行教學質量評估重要的參考依據,面對近年來碩士研究生持續擴招的現實,學位論文的數量不斷增多,在質量上也暴露出更多的問題。
2.1.1 選題與標題
選題作為科研工作的起點,是科研工作進程中的關鍵一步,能夠體現科研工作者的綜合素養。選題是否適宜、準確,不僅關系到個人才能和特長的發揮,而且直接影響到研究進程及研究價值,對河南師范大學2016—2019屆體育學科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與標題進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選題與專業方向不符。體育學科碩士研究生分為體育學碩士和體育碩士兩種類型,體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應是體育學學科前沿領域課題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一定意義的課題,課題應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3]。體育碩士學位論文選題須緊密結合體育教學(教育)、運動訓練和社會體育指導的工作需要,注重針對性、實用性,強調理論聯系實際[4]。從表1可以看出部分學位論文的選題不符合上述要求。

表1 部分與專業方向不符的選題Tab.1 Partial topic selection inconsistent with professional direction
2)選題創新不足。科研工作的目的之一是創造新的理念為人們所用,這些新理念的產生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因此,碩士學位論文的核心在于創新。表2中3個學位論文選題相類似,這一方面體現出研究生能夠抓住前沿熱點問題,但研究的指標相近,只是改變研究對象和研究層次,是典型“換湯不換藥”的做法,缺乏創新性。

表2 部分創新不足的選題
3)選題范圍過大。選題范圍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研究范圍要有寬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度,對某一個問題進行研究時需要全面、具體、細致地深入分析。如表3所示,這部分選題研究范圍較大,研究生很難駕馭,導致最終研究缺乏深度,只能泛泛而談。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應該從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從小問題入手,進行深入研究,做到“小題大做”。

表3 部分研究范圍過大的選題Tab.3 Partial topic selection with too large scope of research
4)標題存在贅語。論文標題相當于論文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讀者便能對論文的研究中心一目了然。根據相關規定,碩士學位論文的標題一般不宜超過20字[5],標題應當用一句話簡明、扼要表明論文的核心思想。從表4可以看出,標題1中“足球運動游戲”一詞當中的“運動”為贅語,“足球”一詞是具體的運動項目名稱,因此“足球”已經包含“運動”這一要素,“運動”二字可以去掉。另外還存在一種共性的問題,大部分標題都加有“研究”二字,碩士學位論文本身就屬于一種研究性的學術作品,因此部分標題中的“研究”二字可以省略掉,仍可保持原意,同時變得更加簡練。

表4 部分存在贅語的標題 Tab.4 Partial titles with verbiage
2.1.2 研究方法運用
體育科學研究方法,一般而言是指為了科學地認識和揭示體育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而采用的手段、途徑、工具和方式的總稱,正確運用研究方法是研究生重要的科研基本功。
1)研究方法運用缺乏多樣性。通過表5可以看出,139篇碩士學位論文共出現13種研究方法,運用頻率較高的研究方法為: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隨著體育科學研究的快速發展,也要求研究方法隨之突破,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成為趨勢[6]。這也要求研究生應掌握多種研究方法,從而在撰寫學位論文時能夠選用正確、合理的研究方法提升學位論文質量。

表5 學位論文研究方法運用頻率統計(N=139)Tab.5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dissertation research method (N=139)
2)研究方法運用數量少。從研究方法的運用數量上看(表6),84.1%的碩士學位論文運用了4到5種研究方法,7.9%的學位論文運用了6種及以上的研究方法,充分展現了研究生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保障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同時,由表6可知,僅有2篇學位論文只運用了一種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運用的數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但如果只采用1種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論文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表6 學位論文研究方法運用數量統計(N=139)Tab.6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of dissertation research method (N=139)
3)具體方法運用存在缺陷。盡管碩士研究生受過較為系統的科研訓練,但部分碩士學位論文在具體研究方法的運用方面還存在以下幾點缺陷:①運用文獻資料法時,文獻來源相對集中于科研論文,引用的專著數量相對較少;英文參考文獻與論文關聯度低;文獻檢索學科單一,缺少相關學科的文獻引用。②運用數理統計法時,只進行了簡單的描述性統計,缺少推斷性統計。③運用問卷調查法時,部分學位論文未說明抽樣方法,樣本量太小,甚至有個別論文缺少對問卷的信度檢驗。④運用德爾菲法時,個別學位論文判定和選取專家的依據模糊。
2.1.3 學術規范
學術規范是由整個學術共同體從長時間學術實踐中總結出的,有利于學術積累和創新的各種準則和要求,也是研究人員開展科研工作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
河南師范大學2016—2019屆體育學科碩士學位論文學術規范問題主要集中在:①摘要中缺少相關要素。目的、方法、結果、結論是摘要的四個要素,要素的缺失會導致摘要無法概括論文的主要內容,同時個別摘要字數過多,語言缺乏凝練。②關鍵詞的選擇不準確。關鍵詞是指能體現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詞,而個別學位論文中關鍵詞不屬于“詞”的范疇,例如“河南省排球傳統項目學校”“省級示范性高中”“體育文化建設”;還有個別關鍵詞沒有體現關鍵性,只是從標題中截取幾個詞作為關鍵詞,沒有抓住文章的核心線索,沒有體現詞與詞之間的邏輯關系。③文獻綜述撰寫水平低,僅停留在對文獻資料的簡單羅列和分析上,沒有對相關研究問題的脈絡、進展和不足等問題進行宏觀和深入的把握。④參考文獻部分存在引用他人內容而不加引注,導致不能區分是個人還是他人觀點,在文獻著錄上有信息不全、標點誤用、標識缺失等不符合國家標準 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現象,同時引用的文獻也存在陳舊、層次水平低、類型單一等問題,
許多原因導致上述問題的產生,如學生科研基礎差、態度不端正;導師自身學術水平有限、指導不到位;相關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等。本研究主要以“體育科研方法”為例,討論問題產生的課程因素。
“體育科研方法”是體育學科研究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程,通過課程學習,研究生能夠初步了解體育科研的基本理論,獲得收集、整理、分析文獻資料的能力,掌握關于選題的一般原則與方法,能夠制定較為完善的科研計劃,提升科學素養和科研意識,對學位論文的撰寫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河南師范大學研究生“體育科研方法”課程采用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考核評價側重于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不足。學生對于“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相關理論知識學習較多,但動手操作的科研訓練(申報課題、撰寫論文等)較少。這兩方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教學效果,因此以課程為突破口,推動“體育科研方法”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3.1 優化教學目標
課程“三維目標”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目標分類,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三維目標”能夠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能為課程教學改革指明方向[7]。制定教學目標需要考慮學情同時要充分結合課程特點,學情包括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等多個方面,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知識儲備。研究生“體育科研方法”是為一年級碩士研究生開設的課程,雖然他們在本科階段學習過科研方法課程,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識,但缺乏對于體育科研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深入了解。該課程是科研工具課程,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側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基于上述分析,將教學目標設計為:
1)知識與技能。掌握體育科研的基本理論和主要研究方法,理解選題的原則與方法,學會制訂研究計劃,為完成學位論文,進行科研活動提供方法指導,為今后從事體育科研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2)過程與方法。提高從事體育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體育科研的興趣,形成科研自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發揚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樹立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崇尚科學的志向,全面提高科學素養,以科學的思維、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對待科研、工作和生活。
2.3.2 革新教材資料
專家學者歷來對“體育科研方法”教材建設問題高度關注,并指出應構建新的體育科學研究方法體系適應體育學科發展的需要[8]。當前針對本科生的“體育科研方法”教材版本較多、內容較新,但針對研究生的版本較少,內容較陳舊。
新教材的出版往往需要經歷較長時間,時效性會大打折扣。因此在遵循教學內容邏輯性、系統性和關聯性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重組整合編制成“體育科研方法”課程講義很有必要。講義應以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為主線,按照科學研究流程具體展開,側重講解體育學科碩士研究生應該掌握的科研寫作規范,運用相關案例分析進行直觀闡述,同時注重收錄體育學科(或相關學科)科學研究中呈現的最新研究方法,并引導研究生在科研實踐中加以運用。改進的講義主要內容如表7所示。

表7 “體育科研方法”課程講義主要內容
2.3.3 轉變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的主動性容易被忽略。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基于“微助教”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顯著的優越性。該教學模式是一種通過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夠彌補傳統教學對于課前、課后涉及較少的不足,同時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9]。
在“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教學中借助“微助教”平臺,將課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教師通過“微助教”教師端將課程學習資源上傳至平臺,并布置預習內容和作業,學生通過“微助教”學生端進行課前自主預習,并完成預習作業。課中,師生借助“微助教”平臺進行高效互動,學生通過簽到、討論、答題及時反饋學習情況,教師通過平臺相關數據快速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度,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后,學生依靠平臺課堂資源庫鞏固所學知識,完成相關作業,教師利用成績管理功能對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進行賦值,平臺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客觀、準確地進行量化考核評價,非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3.4 加強課程實踐
“體育科研方法”作為體育學科研究生重要的工具課程,如果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應用為輔的模式教學,很難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應加強課程實踐環節,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科研實踐活動中,理論聯系實踐,開闊科研視野,同時通過科研實踐,使學生掌握文獻閱讀、調查研究、邏輯分析及論文撰寫等基本科研能力。現有課程實踐環節主要是撰寫開題報告的結課作業,教師應根據每節課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布置課后實踐作業,讓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作業中。例如在講解體育科研選題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領域制定題目,并根據所學知識檢查題目是否適宜。再如,講授問卷調查法時,學生根據自己的選題,設計調查問卷,更重要的是在設計問卷之后,選取調查對象,并進行調查,對結果進行邏輯分析。通過完成課后實踐作業,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科研實踐相結合,不僅能夠提升學習效果,同時能夠有效防止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的脫節,有效地提升研究生的體育科研能力。
2.3.5 完善課程考核
以往“體育科研方法”課程考核以期末考試加結課作業形式為主,這種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只顧死記硬背而忽視對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新的課程考核采用綜合考核體系,由平時表現、實踐作業、結課作業三部分構成,各部分比例分別為30%、30%、40%。平時表現成績由學生的出勤率以及在課堂中的綜合表現決定;實踐作業成績則直接取決于每次實踐作業完成的質量;結課作業根據老師所講內容結合自己研究方向撰寫一篇開題報告或學術論文。該考核體系更能綜合考查學生“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學習效果。
“體育科研方法”是體育學科研究生必修的應用型專業課程,課程教學效果的優劣直接影響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學位論文的質量,通過教學改革提升課程教學效果,使研究生更好地開展體育科學研究,并最終達到提高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目的。當前,體育學科研究生科研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普遍存在,相關院校只有不斷探索,提升科研方法課程的教學質量,建立科學高效的教育教學體系,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層次體育科研人才,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體育強國的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