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金金 謝衍旭




摘要: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新課改更突出實驗的作用和地位,而利用打點計時器處理紙帶問題是近幾年高考題中的熱點,對紙帶處理問題的思維遷移應用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文針對教學中紙帶問題處理進行系統歸納總結,構建紙帶處理模型。再結合歷年相關試題分析,對打點計時器中“紙帶”問題的處理做出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歸納。
關鍵詞:高中力學實驗;構建模型;打點計時器;紙帶處理
高中物理有9個重要力學實驗,其中就有六個實驗使用到了打點計時器,實驗一:研究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實驗二:研究自由落體運動。實驗三:探究加速度與物體的質量、受力的關系。實驗四: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探究功與動能變化的關系)。實驗五: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六: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其中前三個實驗安排在高一第一個學期,也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類重要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打的紙帶上可以直接獲取的信息有(1)測時間(電源頻率50Hz,每隔0.02s打一個點),t=0.02×n(n表示有多少個間隔)(2)測位移(利用刻度尺測量距離)。獲取的間接信息可以通過對紙帶數據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求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加速度等。
筆者所在學校學生基礎比較差,實驗處理能力薄弱。特別是紙帶處理問題,反復講反復練,效果都不明顯。經過觀察、和學生交談、和同仁探討分析,學生在接觸紙帶時就對紙帶的處理方法存在模糊不清。筆者就想,如何構建簡單的處理紙帶模型,讓學生遇到紙帶問題就有路可尋,有法可依?!耙蛔帧辈襟E處理法,即用一個字來簡要概括解題步驟的方法。逐差法求加速度,構建三點A、B、C模型,解決紙帶求加速度或者類紙帶求加速度的問題。下面分享一下筆者在教學中構建紙帶的處理模型。
一、構建紙帶的處理“一字”步驟模型
1.取計數點,求相鄰兩計數點的時間。打點計時器所用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則每隔0.02s打一個點,兩計數點的時間間隔T=0.02×間隔數。
例:連續6個點取一個計數點,間隔數為5格,則T=0.1s
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間隔數為5格,則T=0.1s
相鄰兩計數點中間有四個點未畫出,間隔數為5格,則T=0.1s
2.測用刻度尺測量兩相鄰計數點間的距離x1、x2、x3
3.判運動情況分析:勻速(點距相等)、加速(點距越來越寬)、減速(點距越來越窄)
構建紙帶的處理“一字”步驟模型,學生遇到紙帶問題,用“一字”步驟指明解題思路,用歸納的公式求解某點瞬時速度或者紙帶的加速度。思路清晰,方法得當。
紙帶處理最難是在計算加速度,教學過程中有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Δx=aT2,教學初期中也是著重訓練學生采用推論求加速度。到期末復習和高考復習時,更多的是應用逐差法求加速度,而教材中給的逐差法公式比較長,內容多,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太難記了。于是改變逐差法的教學,把公式Δx=aT2變成Δx=at2構建三點A、B、C模型。
二、逐差法求加速度,構建三點A、B、C模型
例下圖把7個計數點變成3個計數點A、B、C。應用推論 Δx=at2
若點數增加或者減少,只要取連續相等的時間計數點A、B、C就可以。
用打點計時器實驗,分析紙帶求某點瞬時速度和加速度是高考的熱點之一,實驗的創新性提醒我們要發散思維,開展類打點計時器和類紙帶的創新性處理教學。知識點間的“不同點”能夠考查考生對知識理解的準確度,知識點間的“聯系點”可以體現知識的綜合度,這“兩點”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
近幾年的全國高考卷高考力學實驗約占分5-6分,那么關于考查紙帶處理的又有哪些?
物理知識的遷移應用是新高考的熱門,紙帶處理開始轉向類紙帶問題。常見的有自由落體運動的類紙帶求重力加速度問題、平拋運動中的類紙帶問題、斜面運動類紙帶問題等。
三、高考真題紙帶處理案例分析
例1.(2021高考全國乙卷/22)考查平拋運動中的類紙帶問題
某同學利用圖(a)所示裝置研究平拋運動的規律。實驗時該同學使用頻閃儀和照相機對做平拋運動的小球進行拍攝,頻閃儀每隔0.05s發出一次閃光,某次拍攝后得到的照片如圖(b)所示(圖中未包括小球剛離開軌道的圖像)。圖中的背景是放在豎直平面內的帶有方格的紙板,紙板與小球軌跡所在平面平行,其上每個方格的邊長為5cm。該同學在實驗中測得的小球影像的高度差已經在圖(b)中標出。完成下列填空:(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問題略)
即 ,代入數據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
例2.(2021全國卷甲/22題)考查斜面運動的類紙帶問題
為測量小銅塊與瓷磚表面間的動摩擦因數,一同學將貼有標尺的瓷磚的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形成一傾角為a的斜面(已知sina=0.34,cosa=0.94),小銅塊可在斜面上加速下滑,如圖所示。該同學用手機拍攝小銅塊的下滑過程,然后解析視頻記錄的圖像,獲得5個連續相等時間間隔(每個時間間隔△T=0.20s)內小銅塊沿斜面下滑的距離si(i=1,2,3,4,5),如下表所示。
由表中數據可得,小銅塊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為_______m/s2,小銅塊與瓷磚表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_________。(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80m/s2)
考點分析和解題思路:本題是斜面運動的類紙帶問題,求加速度構建三點式模型A、B、C
即,代入數據即可求出加速度。
從歷年高考題分析中可以看到,考察紙帶問題偏向類紙帶情境遷移,考生在進行實驗復習時,要注意:①關注同一實驗的不同設計方法;②關注同一儀器的不同用途;③注重對基本實驗的拓展變形。所謂的創新實驗設計也是萬變不離其宗,復習過程中要以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基本儀器的使用為“根”,以不變應萬變。[1]
四、結語
物理知識的創新“萬變不離其宗”,如何讓學生在知識應用上得心應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對核心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歸納,例如構建物理模型,能使學生獲得結構化的、整合的知識,使學生對復雜的物理問題情境進行有效分解,形成解決各種問題的程序。
構建紙帶一般處理方法的模型,構建求加速度的三點式模型,給紙帶問題以及類紙帶問題的教學提供了有效方法,有效助力新高考。
參考文獻:
[1]賀明霞,張金龍.一條紙帶串起來的力學實驗[J].教學考試(高考物理),2020(5).
[2]田長軍.紙帶類問題易錯點分析及備考啟示[J].教學考試(高考物理),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