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清



摘 要:在城鎮化進程中,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早期教育現狀的改變刻不容緩,這需要家庭、社區、同伴群體及其他社會群體等系統的配合,這些系統直接或者間接以不同方式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早期教育產生影響。家訪社工運用相應的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深入開展有關兒童智力、身心健康等個案和小組活動,為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的早期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引導家長全面深入認識早期教育對于嬰幼兒成長的重要性,維護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在城市中平等接受教育的權益,合理整合社會資源,促進家庭的和諧。
關鍵詞:家訪社會工作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早期教育
近年來,國家對流動和貧困兒童關注不斷加大,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流動和貧困兒童的發展狀況。但流動以及貧困兒童的健康成長仍然存在一些迫切解決的問題。本項目選取了Q市X社區作為試點,參與者是該社區中0-3歲嬰幼兒及家庭成員。家訪社工進入篩選出符合項目研究條件的家庭,運用相應的家訪社會工作方法,配合相關月齡的早教課程,為他們提供早教知識、親子伴讀、親子游戲等服務。
1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早期教育基本狀況及原因分析
X社區屬城鄉結合部的平房社區,戶籍育齡婦女1290人,流動育齡婦女2318人。走訪后發現,這些育齡婦女在生育衛生、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知識非常欠缺:85%的家庭生有一個孩子,10%的家庭生有兩個孩子,5%的育齡婦女正在懷孕或等待懷孕,75%以上的外來育齡婦女在從懷孕至生產的生育全過程中從未上醫院查過體,80%的父母都缺乏對嬰幼兒早期保育的科學認識。
1.1 家長的教育水平偏低,缺乏相關早教知識
家訪社會工作者提前通過X社區居委會了解相關的家庭基本信息,選取8戶家庭作為服務對象。以下是研究者所服務家庭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情況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父母兩人的受教育水平大部分是小學和初中,尤其是母親,有四位是小學學歷,有三位是初中學歷,只有一位是大專學歷,而孩子出生以后,在生命的最初階段大部分都是跟著母親生活的,母親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水平無法給予對孩子更多正面的影響。
1.2 家長的早教觀、育兒觀等意識觀念欠缺
家長的早教觀、育兒觀等觀念意識非常薄弱,獲取早教知識渠道狹窄,大部分父母忽略孩子的早期教育,認為只要能夠每天陪著孩子即可,不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教育,同時,也認為這是一種浪費,因為在近期內不會看到成效。
1.3 家庭物質基礎薄弱,溫飽問題重于孩子的早教
8戶家庭的母親都是全職帶娃,沒有收入來源,家庭的所有花銷由父親一人承擔。8個家庭的父親,有3位是建筑工,有2位是汽修工,有1位是清潔工,有2位是從事計算機相關的工作,日常早出晚歸,忙時需加班。家里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在疲于奔命地賺錢養家,現階段是溫飽問題重于孩子的早教問題。
1.4 社區生活圈子狹窄,不能有效整合隱形存在的資源
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生活圈子窄,只局限在居住在同一個區域的老鄉之間,鄰居之間有的只是點頭之交,鄰里之間交流較薄弱,消息不靈通,不利于家庭整合社區內有效的隱形的資源。
1.5 社區環境局限,早教機構不健全
社區內現有4間私人幼兒園,但無論從師資力量、教學硬件設施還是幼兒園環境來看都是偏簡陋的,主要是針對社區內比較忙碌的父母設立的幼兒園,有很多家長反應,孩子去了其實學不到什么,主要就是讓孩子在這一段時間有地方去,大人能夠解放出來,去工作賺錢。
2 家訪社工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早期教育中的運用
2.1 以家長為主體,加強協助系統之間的互動
家訪社工所服務的8戶家庭中,家里照看嬰幼兒的責任主要由媽媽承擔,個案工作的對象重點就是家庭中的媽媽。
2.1.1 家訪方式
①真誠接納的態度
由外地流入本地的務工人員打破原有環境的平衡,他們會表現出敏感、排斥、自卑的情緒,不愿意透露自身情況。家訪員前期要參加相應的家訪社工技能培訓,家訪中用真誠和親和打動服務家庭,與服務家庭建立良好的專業的服務關系,以備高質量完成后續家訪工作,促進該項目的順利進行。
②平等互助的陪伴關系
家訪社工在家訪過程中,要重視對家庭及其成員的自我增能和賦權,強調平等互助的陪伴關系。在家訪關系中,家訪員是指導者,同時也是支持者、溝通者和資源鏈接者,承擔起外來務工人員家庭與外界聯系的紐帶作用。
③課程內容與嬰幼兒的發展水平相匹配
家訪的課程內容都是根據每個嬰幼兒及家庭情況來制定和設計的,因材施教,盡量讓每一位嬰幼兒及家庭成員的需求得到滿足。
④積極鼓勵家庭成員參與家訪過程
為了能夠使家訪效果達到最大化,家訪不僅需要照看嬰幼兒媽媽參加,還會邀請家庭的其他成員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家庭是一個整體,單單靠母親這一角色來承擔早教的效果并不會達到最佳,因此,需要先整合家庭內部的資源來支持早教的順利進行。
2.1.2 家訪內容
①認知游戲
認知能力是指孩子的學習能力,包括邏輯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記憶力和注意力。[1]在承認的幫助下,孩子一般通過認識周遭環境中的事物達到學習的目的,借助與成人玩耍、交流來模仿成人的行為動作。[2]針對12-24個月的嬰幼兒,家訪員選擇“世界真奇妙”的認知游戲,比如認識身體器官、電器家具、動物、水果、交通工具、顏色、大小等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能接觸到的事物。每天洗澡時,都可以跟嬰幼兒聊天,“鼻子在在哪里呢”、“耳朵在哪里”、“水果放在哪里了”,久而久之,嬰幼兒就會有一定的認知,這個物品是什么,應該放在哪里。當把換完的尿不濕叫嬰幼兒自己扔到垃圾桶,他就會根據指令完成相應的動作,既鍛煉了認知能力,又鍛煉了手部的精細動作。
②語言游戲
語言能力發展包括嬰幼兒早期學習發生、溝通手勢及之后學習說出連貫詞句等。[3]針對12-24個月的嬰幼兒,家訪員選擇“讀親子繪本”的方式,睡前或者嬰幼兒精神狀態比較好的情況下,把嬰幼兒抱在懷里,一起翻看繪本,根據繪本的畫面給寶寶講故事,有時候可以穿插音樂、童謠、繞口令等,比如讀《幸運的小鴨子》就可以跟唱《數鴨子》的兒歌,“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當次數唱多了以后,鼓勵嬰幼兒開口一起唱。
③運動游戲
運動能力的發展包括精細動作和粗大動作兩方面。在精細動作方面,針對6-12個月的嬰幼兒,家訪員選擇鍛煉嬰幼兒手的抓握能力,讓嬰幼兒整只手拿著玩具,放到一個容器里,或者去撞擊另一個玩具;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鍛煉嬰幼兒拇指和食指拿東西的能力,讓嬰幼兒自己拿著米餅放嘴里吃,很好地鍛煉了手部精細動作。在粗大運動方面,針對18-24個月的嬰幼兒,家訪員選擇鍛煉他們腳部的大動作能力,坐扭扭車,定期帶嬰幼兒到空曠的場地,提供足夠的空間供其自由發揮,只有腳拼命的滑動,手部把好方向盤,扭扭車才能成功跑動起來。
④社交情感體驗
進入一歲之后,嬰幼兒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的發展突飛猛進。針對1-2歲的嬰幼兒,家訪員選擇定期帶寶寶到社區或者人多的場合,與其他小朋友一起踢球、玩積木、挖掘機等,鼓勵嬰幼兒及媽媽在安全的環境下多多與他人接觸,增強寶寶的社交情感體驗,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同輩群體的關注和支持。
2.2 以家庭為載體,組建家庭內部互助小組
2.2.1 全職媽媽面對的困境
①與社會脫節
全職媽媽的活動范圍局限在家庭內,生活的重心都在家庭,日常面對的都是嬰幼兒及其他家人的衣食住行等。繁復的家庭事務,讓全職媽媽無法和孕前一樣說走就走,社會信息來源的局限以及接受能力的降低,使得全職母親在某種程度上嚴重與社會脫節,容易產生煩躁、焦慮的情緒。
②產后綜合癥
產后便秘、產后抑郁癥、產后脫發等諸多產后問題困擾著產后媽媽,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是家常便飯。不良情緒導致身體的各種反應:產奶量變少、作息規律混亂、整天胡思亂想等,嚴重影響了家庭生活質量以及育兒質量。
2.2.2 “心晴驛站”小組
家訪員針對大部分媽媽反應的問題,設計并組織了一個全職母親情緒管理小組——“心晴驛站”小組。
①小組的目標
(1)豐富組員的生活方式,提高組員的帶娃生活質量,緩解組員的精神壓力。
(2)創設舒緩的環境,讓組員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互相解決各自遇到的問題,形成組內互助。
(3)引導組員展示自己,提升自信心,提高整合家庭、社區等系統資源的能力。
②服務的對象
研究者所服務家庭的媽媽
③小組的概況
性質:發展性小組
節數:5節
時間:周日早上9:30
地點:X居委會會議室
人數:8人
④小組具體活動計劃
“心晴驛站”小組雖然只開展了5次,但帶給8個家庭的影響卻是長遠的,各位媽媽在小組中所建立起來的互幫互助的關系,讓他們在日后各自受益。在小組結尾,有的媽媽還激動地哭了,感謝家訪員讓他們在帶娃路上少走彎路,認識了很多同伴、朋友,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3 總結與討論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關注、重視和支持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子女的早期教育,對未來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家訪社工運用個案、小組等社會工作方式介入8個家庭,通過個案訪談、“心晴驛站”小組活動等形式整合和聯系了家庭、社區、同伴群體等力量和資源,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智力、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了啟迪、開發和進步,也促進了家庭之間的自我成長、相互支持與長足發展。當然,在家訪社工介入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如何有效地運用和聯系當地相關政府部門,組織相關的早教社區活動,在今后的項目研究和實踐中,將會繼續努力探索。
基金項目:2018 年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第二批)課題。項目名稱:家訪社會工作介入務工人員子女早期教育的應用研究。項目號:QG1352-015。
參考文獻:
[1] 家訪社會工作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早期教育中的運用.兒童發展研究[J].2018(4).
[2] 華愛華,“早期關心與發展”的內涵與0-3歲嬰幼兒教養理念.學前教育研究[J].2004(11)6.
[3] 王莉,0-3歲嬰幼兒家庭親子閱讀的現狀及指導策略[D].河北大學,20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