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今我國社會經濟水平迅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實踐性有直接的要求,對此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改革,在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性,進而為學生未來的學習以及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對此,筆者將重點針對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目標進行分析,進而為教師提出有效的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和效率,也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數學 實踐性作業 設計策略
1 引言
傳統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學生在學習中毫無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也過于枯燥乏味,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概念以及其邏輯性也無法完全掌握,學生在課后作業獨自完成的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進而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作業的完成度都會受到影響。對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轉變教學觀點,并在教學中對數學作業進行改革,提高作業內容的實踐性,并為學生布置實踐性較高的數學作業,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生作業的完成質量和效率,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也能夠得到提高。
2 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2.1 作業設計理念的應試傾向未根本轉變
作業的設計以及預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確保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實踐性培養,進而學生的知識實踐應用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但現今教師的教學觀點過于老舊,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教師的作業設計理念更傾向于應試教育,教師所設計的作業也多數以鞏固課堂知識內容,學生在單一的習題練習中其能力水平得不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也得不到保障。其作業的布置以及學生完成作業所達到的教學效果與現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向是相違背的。新課程改革中更為注重強調知識與技能,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點,對此,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向和教學觀點轉變自身的作業布置觀點,確保其作業布置的內容能夠建立在學生身心發展成長的需求基礎之上。
2.2 作業難度、方向整齊劃一,缺乏層次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為學生布置的作業難度、方向也都過于整齊劃一,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經常會感受到厭煩、枯燥,進而學生也不愿意自主完成作業,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以及效率都得不到提高。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身心正處于重要的發展階段,學生的性格以及特點將逐漸凸顯,小學生更喜歡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學生也需要享受作業完成過程中的成功體驗感,進而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對作業預留的難度、方向進行分層,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水平預留適合學生獨立完成的作業內容,確保學生能夠享受作業完成的喜悅感以及成就感,進而也能夠提高學生作業完成質量和效率。
2.3 作業資源聯動性差
現今教師所布置的作業內容主要建立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其內容包含了學生的家庭、學校、社會等多種資源,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作業資源的聯動性,確保學生能夠在作業完成中感受到作業完成的樂趣,確保學生在資源聯動的作業中能夠對知識內容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也確保學生可以駕馭、觀察知識內容,進而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但現今教師在預留作業的過程中只關注課本知識內容以及教學輔助資料,并沒有結合家庭、社會、等多種資源進行聯動預留作業,在作業預留的過程中教師多數以配備的練習冊為主,其內容雖然是學校統一發放的練習冊,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但其習題內容也多數為基礎的書面作業,適合基礎知識鞏固,并不適合全體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對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過程中應該注重資源聯動,教師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題目以及課外的資源內容作為課后作業,確保學生能夠更為積極的自主完成作業,也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能夠得到良好的鍛煉。
2.4 評價主體較為單一,評價、反饋方式缺乏人文關懷
教師為學生預留作業之后教師要對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評改,并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評價對作業內容進行反省、反饋,確保學生能夠對作業的內容更為掌握,也能夠明確自身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但教師對學生的作業評價過于單一,其評價、反饋的方式也缺乏人文關懷,學生會對教師的評價過于畏懼,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也沒有關注學生作業完成的態度,過于注重作業完成的結果,學生的學習心理得不到正確的樹立,也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目標
在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增加作業的實踐性內容為作業設計的目標,讓學生能夠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調出練習冊,讓學生能夠更多的與生活接觸、與實際內容相接觸,進而學生可以在實踐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高,也利于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實踐性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確保學生在作業完成之后其分析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創造能力等都能夠得到提高,進而實踐性作業能夠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培養,教師要明確其作業實踐性的設計方向。
4 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點
4.1 開放作業情境
在實踐性數學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保障作業設計的開放性情境,確保學生能夠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也要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為高效的與生活內容相結合,學生能夠將知識有效的應用到生活中,學生也能夠在開放的情境中完成作業,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較高,其課堂教學質量也得以提高。
4.2 開放作業內容
傳統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教師多數以課本知識為基礎,學生的課后作業也多數為練習題冊,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也無法跳脫課本知識和練習題,對此,學生對作業毫無興趣。對此,教師應該開放作業內容,確保學生能夠更為積極的對作業進行探索,作業的內容可以包含社會、學校、生活等等內容,教師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完成作業,也確保學生的思維更為開放,學生的邏輯性數學思維也能夠得到提高,其課堂教學質量也能夠得到保障。
4.3 開放作業形式
小學高年級數學知識的邏輯性較強,教師要避免學生單一的進行數學概念背誦,教師要注重開放作業形式,確保學生能夠在不同的形式中感受到作業完成的樂趣,也確保學生能夠更為積極的參與到作業完成中,調查探究、自編自練、操作創新等都可以當做開放作業的形式,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喜好選擇作業開放的形式,進而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與質量,也確保通過開放作業形式培養學生數學的邏輯性思維能力。
5 小學高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策略
5.1 在操作類作業中深化數學知識的知識點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操作類作業的設計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理解,確保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能夠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也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操作的能力,確保學生在學習中也能夠更為深入的理解數學知識內容。學生在操作類的作業中能夠更為獨立的思考,學生也能夠自主探索有效的操作方法進行對作業進行完成,其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作業完成的興趣,學生會更為積極主動,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與質量都能夠提高,學生的多個感官也能夠參與到作業完成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數學綜合素養水平都能夠得到提高。
例如在學習數學知識中《位置與方向》一課,教師應該為學生布置操作類的作業內容,確保學生在自主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操作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生能夠更為積極的自主完成作業。教師對學生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在紙上繪畫自己家與學校之間的位置和方向,這樣實踐性作業內容才能夠讓學生更為積極的參與到作業完成中,學生也能夠在操作中保持獨立的思考,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也能夠思考數學知識內容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進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被充分激發,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也能夠提高其作業完成的效率和質量,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也能夠更為深入的掌握。
5.2 在觀察類作業中增加觀察的趣味性
對小學生學習數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知識教學的起點,更是對學生綜合能力水平培養的開始。對此,教師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可以增加觀察類的作業內容,進而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觀察的趣味性,也確保學生在生活中、社會中都能夠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進而學生的專注精神得以培養,學生也能夠更為細心、耐心的觀察事物,學生完成作業的能力水平和效率都能夠得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以培養和提升,進而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也得以提高。
例如在學習數學知識中《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應該結合生活中的內容為學生布置觀察類的作業,并以學生的興趣和喜好選擇生活中讓學生觀察的知識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在興趣的推動下更為自主的完成觀察類作業,進而學生能夠感受作業完成的樂趣,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也能夠得到提高。教師讓學生在自己的家中觀察分別為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圖形以及物體,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要分別例舉三種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在觀察中學生要例舉其相同之處以及不同之處,進而讓學生對其邊長進行實際測量,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能夠發現數學知識無處不存在生活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對長方形以及正方形的數學概念和知識內容也有更為深入的掌握,進而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以及觀察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
5.3 在表達類作業中促進語言的交際化
在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培養,確保學生未來能夠有更為良好的溝通能力和人際交際能力,進而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對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表達類的作業內容,確保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之間也可以共同根據作業內容進行完成,互相在交流、溝通中提高其語言溝通交際能力,進而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其興趣,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也能夠得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更為順暢,學生也能夠更為正確的表達自身的觀點,更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
例如在學習數學知識中《條形統計圖》一課,教師在布置其作業內容的過程中要增加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的表達練習,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口語表達練習的機會,進而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其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知識有更為深入的掌握。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自主對身邊的事物進行了解與統計,并將統計的結果繪制成條形統計圖,學生在了解和統計事物的過程中就需要不斷的與身邊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進而在其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的溝通與表達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漸提高,學生能夠更為清晰的表達自身的想法,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也能夠更為深入的對統計的數學知識概念有了解,其知識掌握以及實踐應用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
5.4 在數學概念類作業中拓展知識的廣泛性
數學知識內容的邏輯性以及抽象性知識較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學生無法完全理解數學知識的概念,進而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抽象性思維都得不到提高。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數學知識概念的講解,并通過概念類作業的設計拓展學生對數學知識概念的廣泛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也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能夠對數學概念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邏輯性以及抽象性也能夠掌握,進而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其課堂教學質量也得以保障,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也能夠得到提升。
例如在學習數學知識中《長方體與正方體》一課,教師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分別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積木,并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對其數學概念進行總結,教師并不對學生進行數學概念教學,讓學生在作業中對兩種圖形的區別進行對比,找出其相似之處以及不同之處,學生在觀察和對比的過程中對知識內容有更多的理解,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能夠細致的例舉數學知識概念,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概念也有更為完善的理解,其課堂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
5.5 在調研類作業中引領教學的現實化
在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學生在學習中最為主要的就是要靈活將知識內容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進而才能夠保障學生未來的發展和生活。對此,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調研類作業,調研類作業能夠讓學生以實際生活為基礎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與思考,確保學生在作業完成中知識的應用能力提升,學生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性,進而學生會更為自主的參與到作業完成中,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和效率都能夠得到提高,學生的知識實踐應用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
例如在學習數學知識中《扇形統計圖》一課,教師為學生例舉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內容,讓學生在課后作業完成的過程中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生在小組合作完成作業中會共同對生活內容進行探索,學生也能夠更為了解生活知識,也會更加了解社會,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也能夠得到提高。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現實生活中統計的題目,確保學生能夠按照其題目的方向完成調研作業,調研中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得以提高,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的知識內容也能夠更為高效的掌握。
6 結語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布置的過程中進行實踐性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也確保學生更為自主的獨立思考,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其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也能夠得到提高。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小學數學高年級實踐性作業設計與實施的研究》(課題編號:JCJYC21040500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楊榮安.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有效性設計的原則[J].新課程,2020,(18):219.
[2] 劉亞琴.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后作業有效性設計的原則[J].新課程,2020,(13):204.
[3] 付愛云.淺析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有效性設計原則[J].文理導航(下旬),2017,(7):33.
作者簡介:
張瑞玲:(1979.09—),女,漢族,河南省安陽市人,本科,從事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