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經濟工作方面的部署,可以幫助企業家、投資者厘清政策方向,抓住未來確定性機遇。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勾畫了未來的施政綱領和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有“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等。
理解二十大報告所勾畫的未來方向,將使我們腳下之路走得更為堅定,以后天的視角思考明天的格局,以明天的格局作出今天的決策。因此,聚焦于二十大報告中對經濟工作方面的部署作重點解讀,可以幫助企業家、投資者厘清政策方向,抓住未來確定性機遇。
二十大報告中對經濟工作方面的部署主要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部分闡述,并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部分提及。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部分,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高質量發展,同時明確兩個“堅持”,即“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重點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后,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但從2008年全球“大衰退”危機以來,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顯著變化,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19年的近32%。雖然疫情以來的近三年,在全球“大封鎖”危機下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回升至35%左右,但這并非長期趨勢。
首先,當今國際形勢充滿不確定性,全球化逆流、地緣經濟割裂所帶來的全球產業鏈調整與重配、“和平紅利”下降,將成為一大長期可能性。
其次,從全球來看,以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是大國經濟的主要特征,發達國家多是以內需為主導的消費國。中國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人群的經濟體,人均財富提升空間及內需釋放潛力巨大,更應以我為主、主動作為,搶占發展先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政策面來看,自2020年4月10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首次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后,“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已成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納入其中。
二十大報告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部分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點要理解兩個“不是”。
第一,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使國內外兩個市場中的供給與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對外開放是我國的長期基本國策,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我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第二,雙循環不是各地的自我小循環,“雙循環”的基礎是國內大循環,而國內大循環的基礎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對企業未來生產經營有普適性影響的關鍵點,背后蘊含著長期確定性機遇。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
《意見》共有5個主要目標,分別為: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對外來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中國經濟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最強“免疫系統”;對內來看,在《意見》全文中,“發展”與“加快”兩詞分別出現了22次,這不僅決定著市場經濟以及各產業長期發展的趨勢,更體現出具體政策實現落地的急迫性。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相關制度完善,也將立破并舉。
伴隨著《意見》中各方向、各領域所細化的具體政策逐步落地,企業將迎來五大發展機遇。
機遇一: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核心目的是實現中國經濟內部的“小全球化”。各地區將趨向于形成“主體功能區”為特征、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企業需要圍繞各區域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做長期布局。
在實現大市場的基礎上,建設強市場,使市場中的供給與需求在更高水平上達到動態均衡。這需要未來各個地區在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的同時,圍繞其比較優勢產業實現“精耕細作”式的發展,區域產業優勢將不斷升級,而不是“貪大求洋”式的發展。
具有生產加工優勢的地區將發揮其制造優勢,實現更高質量的供給;具有消費潛力的地區將發揮其消費升級潛力,培育中高端消費新動能。
企業首先需要關注的是,自身所處的行業與所在區域已形成的優勢產業是否長期匹配;其次,是否圍繞區域優勢產業進行市場布局。
機遇二: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有利于企業市場邊界擴大,但區域品牌價值會不斷下降。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使交易與制度性成本下降,有利于企業市場邊界擴大。但是,各地區過去所形成的價格保護機制將被逐步打破,行業集中度上行,頭部品牌市場將會更廣,區域性品牌企業需力爭成為行業頭部,不可“偏安一隅”。
機遇三:“線上數據”與“線下物流”迎來發展機遇。
“線上數據”與“線下物流”作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設施”,首先要實現暢通無阻,所以會率先迎來發展。
機遇四:對于出口企業而言,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使中高端產品出口競爭力得到提升,并非市場一直以來所誤解的出口市場將大幅減少。
以相對統一而非分割的區域市場參與全球貿易分工合作,將進一步形成規模經濟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升全球定價權,中高端產品將具備更大的議價空間,出口競爭力得到提升。
機遇五:《意見》也對加快發展統一的資本市場作出了具體安排,資本市場將更好地支持創新型企業實現融資發展,提升投資者資產配置效率。
《意見》提出“強化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與統籌監管,統一監管標準,健全準入管理”“加強區域性股權市場和全國性證券市場板塊間的合作銜接”“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止脫實向虛”“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
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是服務于實體經濟,即在資產端幫助優秀的企業實現融資發展,在資金端使投資者實現資產配置效率與效益的最大化。注冊制改革以來,資本市場正在加速補足核心功能的缺失,但當前資本市場依舊存在資本無序擴張等亂象。
統一的資本市場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組成,也是關鍵的要素和資源市場,與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價值并列,只有資本市場實現良性發展,各要素之間才能實現更加良性的“互動”。
可預計,資本市場全面注冊制改革以及監管等方面的統一整合將會提速。對于企業而言,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融資發展的成本將會大幅降低;對于投資者而言,“由大向強”轉變的資本市場也將大幅提升資產配置效率。
(作者系知名經濟學家、創投專家,增量研究院院長)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