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國
俄烏沖突發生以來,日本反應尤為強烈。不僅日本政府緊隨美歐,密集升級對俄制裁,還有一些日本政客借機發表出位言論,造勢吸睛。‘彼們一邊揚言當前態勢下日本應大幅強化防衛力量、允許發展部署核武器,一邊執意碰瓷中國,借俄烏沖突發動對華輿論攻勢,渲染炒作“中國威脅”,甚至企圖染指臺灣問題。
日本這次表現異常活躍,甚至不惜把自己推到“火藥桶”邊上,背后到底打的哪門子算盤? 其實,維持同美歐同頻共振這一“傳統”只是日方行為的表象,借俄烏沖突蓄意關聯地區安全形勢,趁機炒作“中國軍事威脅”,為其長期圖謀的自我軍事松綁“扶上馬、送一程”,才是日方深層'的目的。
不過,日方的種種碰瓷言論壓根站不住腳。日本國內所謂“烏克蘭問題就是日本問題”的論調,不禁讓人回想起當年日本為發動侵華戰爭尋找借口時,曾叫囂“滿洲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如今日方非但不汲取歷史教訓,反而老調重彈,這不能不引起周邊鄰國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警惕。
至于日方聲稱烏克蘭問題關系到釣魚島海域和臺灣瘤峽穩定,狂妄宣稱“決不能讓今日烏克蘭成為明日臺灣”,更是令人匪夷所思。且不說這種將烏克蘭問題與臺灣問題掛鉤炒作的手法,本質上是在把中國內政抬升到國際場合,制造臺灣作為“國家”的話語陷阱,更何況自甲午戰后日本竊據釣魚島,殖民統治臺灣長達半個世紀,歷史上窮兵默武對外侵略的種種行徑,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日本根本沒有資格對臺灣問題指手畫腳。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此的評論可謂一針見血:“臺灣問題是中國的事,不關日本的事”。
一次地區沖突的應對,折射出的是日本深層次的心結:日方堅信“零和博弈”與“叢林法則”是生存的正道,站“隊”而不站“對”,抱緊強者大腿,“以鄰為壑”是國家發展的出路。從20世紀30年代自導自演“九一八事變”,到如今動輒指責中國是所謂“潛在威脅”、不顧國際反對強推核污染水排海,日方這些行為折射出的正是這種心理。
日方這樣做的后果只能招致“四面楚歌”,讓自己同中國、韓國、朝鮮、俄羅斯的關系陷入僵局,成為“同周邊所有鄰國關系都不好”的“國際典范”。遠的不說,去年4月13日,日本單方面做出將福島核污染水排海的錯誤決定,這一自私自利之舉招致所有鄰國的強烈反對,國際社會質疑聲浪高漲。轉眼一周年了,自本仍然對各方關切置若罔聞,一意孤行推進核污染水的排海準備工作。如果日方一直秉持這種以鄰為壑的心態,怎么可能同周邊鄰國搞好關系呢?
日本政府的錯誤行徑在國內也招致廣泛批評。近日,福島縣和宮城縣的4個民間團體向日本經濟產業省和東京電力公司遞交了反對核污染水排海的約18萬人聯合署名,要求采取其他方法處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沖繩縣主流媒體刊文,反對日政府借俄烏沖突蓄意渲染“中國威脅”,敦促其汲取北約東擴和俄烏沖突的教訓,停止在沖繩和西南方向的擴軍動向,避免刺激中日對立。長崎市民團體“長崎證言會”給前首相安倍晉三送去抗議書,指責安倍“核共享”言論不當,批其無法對原子彈受害者感同身受。這些正義的呼聲,日本政府和一些右翼政客應該認真傾聽。
在今年中國兩會記者會上,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對日本提出了三點忠告,其中提到冷戰結盟、地緣對抗那一套早已不得人心,日方應順勢而為,而非逆流而動,不要為他人做火中取栗的事情,也不要走上以鄰為壑的歧途,為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作出日本應有的貢獻。日本應當明白,靠踩鄰國是博彖了出位的,也討不了美西方的歡心。相反,“玩火者必自焚”,日本若一意孤行,只會讓自己在亞洲越來越形單影只。
《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頻犯以鄰為壑老毛病的日本,是很難同包括中俄在內的鄰國們搞好關系的。如果將來美國顧不上日本了,日本再回過頭來想與鄰居們搞好關系,還來得及嗎?▲(作者是國際問題學者)
環球時報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