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雨






近年來,在國家不斷推動非遺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背景下,石灣陶藝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作為佛山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石灣陶藝如何發揮自身的文化價值,成為佛山乃至廣東省的經濟繁榮新引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思考。探索陶藝文化產業發展的“石灣模式”,似乎成為石灣陶藝當下義不容辭的責任。
舊區改造,推動產業聚集與升級
石灣有著“南國陶都”的美譽,上千年的制陶史為其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石灣也是我國現代建筑陶瓷的策源地,建陶工業現代化、國際化的起點。
2007年以后,因產業升級石灣留下大量廠房,這也為石灣舊城區的升級改造提供了空間。2016年,政府全面啟動“中國陶谷”特色小鎮建設,在石灣舊城區逐步創立南風古灶創意產業園、石灣陶瓷博物館、泛家居創意產業園、石灣古鎮文創園、藝術家村落等“一谷十園”,全力打造世界級陶瓷創新中心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中國陶谷小鎮的建設,為石灣帶來了陶瓷創意產業的集聚,以陶瓷為主的會展商貿、文化旅游,以及與陶瓷相關的信息科技和新興產業,也在中國陶谷區域內不斷涌現。
整治亂象,讓石灣陶藝走出瓶頸
與此同時,作為石灣陶瓷產業中的一個重要支流,石灣陶藝雖然也處在從傳統手工藝向陶藝文化產業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卻因為一些行業亂象,走向了產業發展的瓶頸期。
有著20多年歷史的石灣公仔街,原本匯集了不少名家的店鋪,如今卻被大師們戲稱為“水果街”。因其街頭巷尾擺滿了荔枝等造型的陶塑擺件,水準參差不齊,大部分可謂粗制濫造。究其原因,石灣陶藝背后的商業價值吸引了不同群體的介入,急功近利的心理讓部分從業者誤入歧途,甚至不惜以次充好、仿冒名家。這很難不影響石灣陶藝在大眾心中的口碑,同時由贗品引發的價格戰也阻礙了石灣陶藝的價值提升。
另一方面,雖然石灣不少陶藝大師都建立了自己的藝術空間或者工作室,并積極參與不同協會、企業、博物館等組織的活動,但石灣陶藝始終沒能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要想走向全國,需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平臺,整合全行業資源,引領行業與不同地域、不同領域開展持續有效的跨界交流和合作,帶領石灣陶藝真正“走出去”。
政策引領,石灣陶藝獲得新生機
在其發展陷入困境之際,政策春風為石灣陶藝帶來了新的生機。
各級政府一直以來都很重視石灣陶藝的保護與發展。尤其2017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后,在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中明確列入“石灣陶塑技藝”。這進一步增強了地方政府推動石灣陶藝發展的動力。
2018-2020年,佛山市開啟新一輪城市形態提升專項行動,8號藝術碼頭、廣東省新石灣美術館等近10個文化載體項目在石灣成功落地,石灣東平河畔形成集產業開發、非遺保護、文化旅游、藝術創作、創意研發于一體的綜合片區。石灣鎮街道也通過設立陶藝推廣專項扶持資金,鼓勵陶藝工作者舉辦陶藝專題展覽,推廣石灣陶藝文化。
2021年,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指導下,石灣落戶了佛山第一家省級非遺工作站——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石灣陶藝工作站),圍繞石灣陶藝開展重點工作。
這些舉措無疑為石灣陶藝文化產業的布局和佛山“陶文化”品牌的打造奠定了基礎,也讓石灣陶藝的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2021年11月,石灣第4次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憑借陶藝上榜的鄉鎮之一。
但相較于全國其他陶瓷名區,石灣陶藝的發展依然有一定差距。
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輿情實驗室、《中國旅游報》聯合阿里巴巴發布的《2021非遺電商發展報告》顯示,這一年有14個非遺產業帶在淘寶天貓成交過億元,前四名均為陶瓷產業,分別是德化瓷產業帶、潮州陶瓷產業帶、景德鎮陶瓷產業帶和宜興紫砂陶產業帶。而石灣陶藝并不在這14個非遺產業帶之列。
平臺融合,推進原創精品的保護與開發
廣東陶瓷協會會長陳環曾對媒體表示,石灣陶藝想要進一步發展必須“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搭建石灣陶與國內設計優秀成果和人才對接交流平臺,另一方面要到國內其他城市深入開展石灣陶藝品牌傳播。
石灣新生代陶藝領軍人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柏林將這一想法付諸了行動,目前正在籌備佛山市陶瓷藝術家協會。他強調新的協會“立會為公”,在佛山市文聯的指導下,為石灣陶藝的發展凝聚力量。潘柏林還表示,未來協會多與更大的媒體合作,通過媒體鏈接更多跨界資源,為石灣陶藝打造融合平臺探索經驗。
同時,有效保護傳統工藝的創作權益,是石灣陶藝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近年來,佛山市版權局、佛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等政府單位高度重視版權對提升石灣陶藝藝術價值的作用,為陶藝大師們的石灣公仔精品開展版權登記工作。潘柏林認為,這樣可以有效防止仿冒品出現,提升作品價值的同時藏家受益,作者也更有創作熱情,版權保護為石灣陶藝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未來,政府可以進一步加強對石灣陶藝原創作品的版權保護措施,擴大保護的范圍,讓版權保護成為石灣陶藝文化產業發展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以陶帶陶”,發揮陶谷產業優勢
所謂“以陶帶陶”,指的是通過石灣豐富的建陶產業資源帶動傳統陶藝的產業化發展。
2018年,佛山陶藝建陶設計周(2020年后更名為中國(佛山)陶瓷設計周)與佛山陶博會同時段舉辦,試圖通過“雙陶會”的形式,探索“文化+設計+產業”的跨界融合之路。
這一年,石灣青年陶藝家聯盟秘書長史鑫專門在佛山陶博會策劃了主題展覽和沙龍等活動 ,探索建筑陶瓷和藝術陶瓷結合的可能性。“兩者的結合就是藝術和生活的結合。”史鑫表示,活動通過構建家居生活中石灣陶藝的應用場景,以推動傳統陶藝產品多元化的發展。
“陶”與“陶”如何結合才能實現理想中的效果,黃強華認為首先需要強有力的研發平臺,“展覽廳、酒店等都有藝術建材的需求。城市轉型、鄉村振興等建設也需要文化的引導。例如,景德鎮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注重陶瓷元素的引入,很多地標、路燈都用青花瓷來裝飾。但是這些案例拿來給石灣應用時需要先有一個研發平臺,認真研究石灣陶藝的文化特質,然后再探究實際應用時的有效方式。”
近年隨著巖板產業的火熱,“以陶帶陶”有了新的局面。許多建陶企業為搶占新風口,把目光主動投向了傳統陶藝。他們還曾特意邀請石灣陶藝大師,探討如何將石灣陶的釉料融入巖板產品當中。與此同時,手工磚的興起,也讓不少陶藝家看到了傳統技藝和企業合作,來實現規模化生產的可能。
品牌建設,打開石灣陶藝知名度
早在2000年前后,石灣就在南風古灶舉辦了一場名為“千年之燒”的陶藝活動,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中國大陸華人陶藝家、雕塑家共20多位。
多年來,石灣策劃了中國(佛山)陶瓷創意周(以下簡稱“陶藝周”)、“石灣杯”青年陶藝大賽、柴紹文化節等各類品牌活動,擴大石灣陶藝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的同時提升石灣陶藝的知名度。
未來石灣在品牌建設上可以更加聚焦“石灣陶藝”本身,突出石灣的地域特質和石灣陶藝的藝術代表性。正如景德鎮之于陶瓷、宜興之于紫砂,“石灣”也可以在與外界的交流和發展中成為中國陶塑技藝的代名詞。
另一方面,德化與其他知名IP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也是石灣陶藝可以借鑒的方式。今年北京冬奧會帶火了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也帶火了德化陶瓷企業的生產線。因為一早就與冬奧會建立了合作,德化專門為冬奧商店制作陶瓷版的“冰墩墩”“雪容融”,德化陶瓷產區也因此上演了“線上秒光,線下排隊,一墩難求”的景象。事實上,德化陶瓷自2003年以來,就陸續與迪士尼、Hello Kitty、故宮文創等國內外著名動漫形象展開合作。如今這樣的跨界合作已經成為文化IP打造的慣用模式,石灣也應借鑒。
石灣陶藝想要借鑒德化陶瓷文創品的開發方式,一方面需要陶藝家們走出去與文創產業積極溝通和聯系,另一方面也需要知名IP充分了解石灣陶藝的文化底蘊和獨特工藝。
文化產業是當代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石灣陶藝定能走出一條陶藝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石灣模式”,為佛山乃至廣東省的城市文化與經濟建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