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斯
順應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構建智慧就業信息化體系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當下,江門市幾所主要高校(五邑大學、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南方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廣東江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門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等),在智慧就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瓶頸與問題。本文旨在通過構建江門市高校智慧就業信息化體系,分別從高校、用人單位、學生的各級需求出發,做到以人職匹配為主線服務學生就業工作、以生涯發展為目標實現供需平衡、以智慧信息為基礎支撐智慧就業的決策。
研究項目通過調研江門市五邑大學、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南方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廣東江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門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就業信息服務現狀,分析體系構建的策略,一方面,加強了江門市就業服務的指導性和導向性,了解江門社會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就業指導的前瞻性和精準度,為準確定位江門市高校學生興趣、技能、價值觀、性格等特點,匹配社會用工需求,更好服務江門市區人才輸出以及江門市地方經濟發展。
總的來說,江門高校就業服務與指導近年來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但在信息優化、信息分類、信息篩選、信息處理等方面需要升級改造,江門市高校的就業指導與服務系統需要智慧化與信息化建設。
就業信息的利用率較低是江門市高校智慧就業信息系統運用成效的檢驗。江門高校耗費巨大精力與人力收集統計就業信息,但不對就業數據進行分析與統計,沒有發揮就業數據的價值,應付式的就業信息分析結果呈現一般化、不準確,導致其對江門市高校學生的職業指導價值、就業教學的反饋參考價值不高,對江門市政府以及經濟的發展未能提供促進的價值作用。
當前江門市大部分高校的就業信息網站內容更新不及時、個性化精準服務不強,江門高校應該發揮用好校園招聘服務、五大就業市場、輔導員工作平臺、就業意愿登記、職位精準推薦、崗位精選計劃、網上簽約與登記、實習平臺、風險信息公示平臺等九大功能,實現三大特色就業服務:上下聯動,全面立體;資源協同,共建共享;個性匹配,精準觸達,實現個性化、精準化、信息化就業服務。
江門市人社局和江門市高校就業中心的數據信息庫之間存在兼容性問題,現階段江門市高校就業服務系統正處于逐步優化階段,需要完善升級的空間比較大。各高校開發就業數據庫很多依靠第三方平臺公司,存在信息交流封閉、數據無法共享,增加了數據交互調度和統一管理的難度。
現階段,江門高校就業服務信息的推送發布主要依托新媒體互聯網平臺,如微信、QQ、公眾號等方式,用戶群體沒有精準對接,瀏覽量也不高,就業信息對接精準度不深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學生難以在大量的招聘信息中精準選出適合自己的就業招聘數據;二是從江門市用人單位看,難以從簡歷信息中精準篩選出應聘者,企業在眾多求職簡歷中難以找到適合本企業的用人需求,人職匹配度不夠高。
江門市高校智慧就業信息化體系的構建首要任務是頂層規劃設計,我們根據高校育人目標,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就業信息化系統也緊緊圍繞育人本質,就業信息提供給誰?如何途徑提供就業信息?輸送怎樣的就業人才?通過大數據的精準分析,就業信息精準分配,滿足社會崗位的人才需求。
學生是高校育人的根本,因此,我們構建信息化服務體系的時候要圍繞學生服務對象的需求,真正實現學生“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愿望,“人職匹配”是最重要的。
智慧就業實現了人才供需的精細化、智能化對接,以社會企業用工需要為目標,對接江門地區經濟需求,高校創新實行“訂單式”“訂單班”校企合作模式,暢通信息化途徑,搭建企業與學生之間雙溝通橋梁,提供就業信息對接精準匹配的智能匹配系統,實現就業信息對接多樣化。
從工具平臺到智慧決策的過程正是智慧就業信息化體系的構建過程,大數據信息分析技術為智慧就業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同時為高校提升就業質量、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等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通過生涯成長檔案信息的持續更新從而建立職業生涯發展動態追蹤和反饋機制,加大高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從大學入校開始進行職業生涯的引導,根據自己專業、興趣、能力、特長以及社會人才需求做出未來的職業規劃,制定學習目標,根據目標加強自身技能,提升職業素養,從而形成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律,對就業定性做出精確的引導。
根據江門市經濟發展需求做調研分析,根據調研數據預測各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進行薪酬規劃、崗位設計、行業分析等。江門經濟發展同時根據國家和省的未來發展規劃而制訂,高校同時也根據發展規劃每年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因時而進、因時而新的人才培養計劃才能適合可持續發展。每年對畢業生進行質量跟蹤調查和數據收集分析,不斷完善培育方案。
優化并且聯合江門市教育局、江門市人社局和江門市高校三級聯通的就業服務信息化體系,并融合江門各級人社服務網絡系統,達到“最小數據單元的監測,直到最大量級信息分析”系統應用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