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汪老仙逝噩耗,無數往事涌在心頭,慈祥長者的音容笑貌歷歷目,筆者當即通電話慰問汪老家人,再通電告知《公關世界》路總及公關友人。放下電話浮想聯翩,夜不能寐。謹書此文以致敬意。
汪欽同志是1946年參加革命的老黨員、老前輩。是新中國的建設者和為今天中國打基礎的開拓者,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祖國,獻給黨的偉大事業。他的公關生涯主要是起源于離休之后,從河北省政協秘書長崗位上退下來,開拓河北省的公關事業,并進而余熱生輝為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和中國的公共關系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他的成就與品德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緬懷。汪老是新華社的大筆桿子、大文化人,寫過很多重要的新聞稿和內參調查報告,還受黨組織委派考察過一些高級干部,推薦過一些高級干部,其中有些干部已經成為副國級的國家棟梁。他們這一代人,包括中國公關協會的第一屆理事會的安崗主席、張超、翟向東副主席等,他們高尚的品德、出色的能力是現在很多尸位素餐的貪官,只知道放暗箭、罵大街的大V,和只追求享樂小資們無法理解的,兩者胸懷境界是云泥之別,可謂“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夏蟲不可語冰”?,F在紀念汪老,緬懷逝者,也就是想讓后人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一批這樣的人,他們為了中國的解放和建設,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中國的公共關系開拓和發展奉獻了他們畢生的精力。
汪老退下來不是像現在網上流行的模式:離退休老人要兩耳不聞窗外事,少操心,多買保健品,喝“心靈雞湯”,飲茶品酒,帶兒孫,養花種草,跳廣場舞,頤養天年。汪老他們最大的樂趣是繼續奮斗,這體現了這一代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他們是“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汪老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開拓進取,不斷創新
這種精神首先體現在開創《公關世界》雜志方面。汪老參加抗美援朝回國后在新華社工作,1955年中國人民大學創辦新中國的第一個新聞系,安崗是第一任系主任。汪老是新聞科班第一屆的調干生,也成為安老的學生。安崗于1987年創辦中國公關協會時,有一個宏偉的愿望:建一所中國公共關系學院、辦一個中國的公共關系雜志、一份中國公共關系報、成立一個中國公共關系研究所、一個中國公關總公司。但當時辦成的只是中國公共關系研究所和中國公關總公司。《中國公關報》(全開版)只是試辦了幾期,可惜報紙、雜志都沒有獲得有關部門批準,沒辦下來。無論是我們學馬列的、學黨史的、學新聞傳播的都深知辦報、辦雜志的重要性。從孔老夫子編寫《春秋》到司馬遷“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冷兵器的青史留名,到熱兵器時代“一支筆勝過三千毛瑟槍”。馬克思主義產生的主戰場,最初就是創辦“革命年代德國最著名的報紙”《新萊茵報。民主派機關報》。列寧創辦第一張馬克思主義者的全俄政治報紙《火星報》,點燃俄國革命的火種。中國共產黨初期也是創辦《新青年》《湘江評論》等雜志傳播,吹響推翻舊世界的號角。所以筆者歷來懷疑“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這句話。馬、列、毛都是“秀才造反”改變了世界。所以辦機關報、機關刊物特別重要。
在某種意義上說,筆者認為中國公關協會的報刊和雜志辦不成,這不是時代的問題,也不是能力的問題,確實有咱們公共關系被“污名化”的問題,也有北京首都地位特殊的問題。安崗同志是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人。他在《人民日報》社擔任副主編的時候,先后開創了《市場報》和中國《經濟日報》,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還是這個人,還是這個時代,還是這個主管部門,他要辦中國“公關”報,“公關”雜志就多年沒辦成。這可謂公關先天不足,北京又特別敏感,公關協會雜志誕生成為一大難題。中國公關協會當時只有會員《會員通訊》在協會內部傳播聲音。
汪老離休以后,安崗請汪老出山,汪老不負眾望,白手起家,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把創辦中國公關協會會刊這個事辦成了。河北省環抱首都北京,是首都的“后花園”,近在咫尺,卻又不是首都,政策尺度與北京不同。汪老利用這個空間差,利用他在河北省的影響力,終于攻克多年的難關。1993年5月,《公關世界》雜志創刊,安崗是第一任社長,汪老是第一任總編。其實,北京公共關系學會原有內刊號的雜志就叫《公關世界》,由邢穎同志操辦。《公關世界》“CN”刊號誕生,邢穎代表北京公關協會明確表態,支持汪老和中國公關協會,北京發行兩年的的《公關世界》???。一個新的雜志誕生了。
當中國最早創辦的公關界“兩報一刊”《公共關系報》、《公關導報》、《公共關系》雜志先后停刊轉向后?!豆P世界》延續至今,成為中國歷史最長久的公共關系專業刊物。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一定不要忘記汪老等公關拓荒者。
第二件影響比較大的事情,是首創評比年度“公共關系十位杰出人物”。早在2007年,汪老組織下開啟這項活動,它的重大意義。筆者即將在《公關世界》發表的《評比表彰值得鼓與呼——對公關評獎的再思考》一文中詳細談了這個問題。主要因為評獎是提高知名度、美譽度最簡潔有效的手段,于是出現一些追逐利益的欺世盜名之輩,渾水摸魚,違法亂紀,以此牟利,導致中央對評獎的亂象進行了輪番的制裁,嚴格控制,緊急剎車。致使“正規軍”的評獎幾乎100%煞車了,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從2007年成立20周年表彰后,已十幾年沒有獲準評獎了。可一些海外注冊的,在大陸被民政部點名非法機構卻用評獎繼續撈錢。在這種形勢下《公關世界》評獎就太有必要了。不能放任“黃鐘廢棄,瓦釜雷鳴”。汪老利用雜志社的平臺,再次延續公關協會想辦卻受限制不能辦的事情——為公關界評獎鼓勁,讓公關界杰出人士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記得筆者還主持了2007年首屆頒獎會,帶公關專業的學生和禮儀隊為大會服務支持汪老。此后,筆者還特別推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聞發言人王惠和幫助申辦奧運會的偉達公關公司的副總裁孫玉紅,汪老經評委認可都給她們頒了獎。汪老開創的這一傳統持續至今,得到發揚光大,為中國公關界自身塑造形象留下一片陣地。
二、追求完美,喜出望外
一般人說年輕人朝氣蓬勃,做事追求完美,摔跟頭多了知道達不到完美,就會慢慢降低標準。汪老對生活上要求標準不高,一貫艱苦樸素,但是對工作確實追求完美。舉兩個例子:中國公關協會學術委員會每年在全國召開大會進行理論研究,出版論文集,引導中國的公共關系事業發展方向,但是中國公關協會是純群眾社團,與有些協會不一樣,我們是沒有一分錢的撥款。每次開戶要四處化緣,拉贊助。好不容易拉來贊助,學術委員會也沒有賬號,收款開支都很不方便。1993年,學術委員會在河北召開理論研討大會,汪老作為東道主和承辦單位的領導,不僅讓大會開得很好,而且為新成立不久的學術委員會(最初的兩次全國理論研討會是由中國公關研究所主辦)刻了公章,創辦了賬號,會議結束交給了中國公共關系學會學術會,大大方便了學術年會日后的活動,對學術委員會的領導們來說真是意外的驚喜。當然,現在社團管理規定二級專委會不能有賬號,公章了。但當時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二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就是《公關世界》白手起家,一窮二白,汪欽、哈崎老兩口又管理雜志又當記者,新雜志處處花錢難賺錢。但是,最初我們投稿居然還有稿費。我們說不要稿費啦,現在很多人投稿需要給雜志社錢。但當時汪老堅持給稿費。這是汪老追求雜志社的形象和尊嚴,愿意團結更多優秀的作者,也是他自己做人的原則。

第三,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一種貌似科學的東西叫“核心期刊”,評職稱、讀博士都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這是硬杠杠。此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中國的核心期刊評價體系是有問題的,無形之中壓制了理論創新、新專業創新。這可能是名校和老專業的人無法體會到的,因為他們有的專業自己系里就有核心期刊,甚至是“核心期刊中的核心期刊”,他們發論文太容易了。就算嚴格規定每位老師每年在本系核心期刊發表不許超過兩篇論文,那也是旱澇保收,機會等人。因為中國的老大學、老專業、老專家太多了,所以就出現了“馬太效應”。老專業、老大學、老專家成為“老評委”,他們必然認為自己的老專業無比重要,自然而然地要照顧自己的團隊,所以他們的核心期刊就多,例如:據某高校檔案學科帶頭人講,實行核心期刊初期,全國開設檔案專業的高校只有兩家。到2022年也才有23家。據2021年網絡調查,在567家核心期刊目錄中,純檔案有12家,圖書館14家,情報學1家。合計27家,這還不算信息與知識傳播領域。同年,全國近2000所大學開設公關、廣告課程,開公關專業的有23個院校,廣告專業據不完全統計230個,但是我們這樣的新專業沒有一家核心期刊。雖然中國公關協會的主管單位,上一屆是新聞出版署,現在是中宣部,會長是原新聞出版署署長和中宣部的副部級領導,中國廣告協會的領導也是副部級領導,但是高校認的核心期刊評價體系是南京大學的或者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評價體系,領導職務再高也沒用。汪老多次找到新聞出版總署經過批準在公關世界的封面上明確印上了“中國公關界核心期刊”,這是一個突破。雖然這個“核心期刊”與南京大學的評價體系不一樣,在211大學也未必認可,但是,對二三線城市高校的一些老師就是福音,在《公關世界》這種“核心期刊”的發論文評職稱也算數,老師評職稱就有了加分因素。汪老再次讓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新專業出核心期刊)在部分領域美夢成真。
三、團結同志,如沐春風
汪老是老革命,國家的高級干部,但是他沒有什么架子。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跟年輕人打成一片。他總是溫文爾雅,面帶微笑,輕聲細語,慈祥如父。那時我們剛三四十歲,在汪老面前是小字輩,公關界還有很多老前輩,但是汪老不拘一格在《公關世界》給筆者和余明陽開了專欄。并且讓他在中國新聞社的學生來采訪我,《公關世界》先后發了三次報道筆者的專訪。
中國公共關系協會經過調整,第三屆理事會成立,汪老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筆者擔任秘書長,配合汪老先后在柳州、徐州、長春、廊坊、山東、北京等地召開全國的公關學術理論研討會,表彰大會,展開公共關系培訓。跟汪老一起工作非常愉快。2006年10月,在山東濟寧鄒城召開“中國第二屆中小城鎮品牌形象論壇”,汪老主題演講《中國中小城鎮品牌形象建設的光榮使命》,經《光明日報》刊載后受到中宣部表揚。
歷次開會籌款是第一難題,企業為什么要給你錢呢?你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呢?2003年11月,“新世紀中國首屆公關市場研討會”在廣西柳州召開,我們與廣西公關協會秘書長鄧東合作,開拓了一種新的模式——籌款、開會與培訓、后期宣傳相結合。在研討大會期間,幾位年輕,且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邢穎、余明陽和筆者,在不主持會議的情況下,輪流去廣西的企業作專題演講、企業咨詢,給企業一些幫助。這樣廣西協會對企業的贊助給予了回報,專家講課傳播了知識與智慧,順帶可以有一定的課酬緩解差旅壓力。中國公關協會、廣西公關協會《公關世界》雜志也擴大的影響塑造形象,可謂一舉多得,多方共贏。以前開大會期間如果哪個專家出去講課,好像是干私活,并不光明正大,領導也不高興。而這個新模式下講課是光明正大的,等于為大家創造財富。這與汪老的開明包容分開。汪老的魅力是他身邊凝聚了一批公關才俊,例如:孫娟、齊小華、劉韻秋、天津的劉桂萍等都是經過汪老介紹我們相識并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的。
總之,汪老為公關事業的熱忱與奉獻永遠值得我們緬懷與紀念,老一代公關人的精神永存。讓我們繼承老一輩公關人的遺志,向他們學習,為公關事業的發展共同奮斗。
李興國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中國公共關系協會第三、四、五、屆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