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
【摘? ? 要】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廣電媒體以“視覺化”為方向積極探索時政新聞與短視頻、Vlog、H5、直播等新媒體形式的多樣態融合創作創新;通過增強策劃統籌力、創新突破力、傳播研究力,講好時政故事,傳遞“政”能量,不斷提升新型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本文分析了時政新聞報道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視覺化”的創新方向。
【關鍵詞】媒體深度融合;時政新聞;創新;視覺化呈現
時政新聞是關于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地方媒體的時政新聞主要對市級黨政會議活動、政策發布、人事任免、調研考察等重要時政工作、活動、事件開展新聞報道。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應守正創新,以“視覺化”為方向,即以時政新聞報道的可視化呈現為重點,不斷加強融合創作、傳播創新,通過講好時政故事、傳遞“政”能量,不斷提升現代化新型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一、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時政新聞創新的必然性
時政新聞是地方臺的立臺之本,是主流媒體傳遞“政聲”、解讀政策、引導輿論,充分發揮“耳目喉舌”作用的重要渠道。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的創作和傳播模式創新,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媒體深度融合的要求
隨著媒體深度融合戰略的實施,融媒體新聞中心實現市、縣全覆蓋。“可看性”強、傳播度高的優質時政新聞,是占領新聞輿論主陣地、打通新聞宣傳“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加強時政新聞報道創新也是對媒體深度融合成效的檢驗。
(二)遵循傳播規律的現實需要
在移動優先的媒體轉型中,各級媒體強化互聯網用戶思維,關注用戶體驗,積極適應時政新聞報道在移動端首發的生產和傳播變革。在報道中,要以貼近生活的主題切入和場景化、故事化敘事生動呈現時政熱點、要點,以更具創意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輕松的話語體系吸引用戶、創新傳播。
(三)時政新聞記者實現自我突破的需要
部分傳統時政新聞報道存在形式固化、內容空洞、冗長枯燥等問題,難以吸引受眾。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賦能,融媒優秀案例的啟發帶動,地方臺時政記者編輯,要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主動作為,尋求突破,成為自發探索融媒體時政新聞創新的“生力軍”。
二、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的“視覺化”傾向
融媒體時代是“讀圖讀秒”時代,受眾對新聞的可視化需求更加強烈。在接收時政新聞資訊時,用戶更樂于接受通俗、直觀的視覺化信息。因此,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應把握受眾移動、速覽等使用習慣和需求,在新媒體短視頻、海報、圖片、動畫、H5等視覺化產品方面積極創新。
(一)突出視覺化表達
傳統時政新聞多以理性、嚴謹的文字為主,以會議照片、會議畫面的配發和使用作為輔助,使報道呈現較強的政治性、嚴肅性、權威性。而融媒體時政新聞報道則突出視覺化表達。例如,在時政新聞報道、政策解讀性報道中,盡可能精選提煉“關鍵詞”、“金句”,以海報等形式可視化呈現;在短視頻作品中,疊加字幕包裝、動態特效、動畫等視覺內容,以呈現更加豐富的視覺元素。
(二)以技術支撐視覺化互動
融媒體時代的視覺化內容傳播,強調“可視參與”的互動性。以H5為代表的視覺技術,不僅在可視化內容創作中整合圖、文、照片、視頻等綜合視覺元素,還可實現強大的人機交互功能,觸發時政新聞創新可視化互動傳播的“爆點”。例如《人民日報》的爆款H5《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通過與天天P圖合作,以“換臉”的“曬照”互動,實現了擁軍愛國主題宣傳的刷屏式傳播。
(三)以設計提升視覺化審美
相較于民生新聞、監督類新聞,時政新聞報道是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創新最多的領域,成為各類視覺創意、視覺技術、視覺創新的“比拼賽道”。從“兩會”到各類重大時政活動、重大主題性報道,動畫、VR、Vlog、直播等“視覺化”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時政新聞報道的視覺化創新聚焦設計,從創意設計、平面呈現、風格色彩設計到后期包裝設計等方面面面俱到。匠心設計,精工細作,讓時政新聞報道創新作品以較高的審美品味呈現,讓受眾眼前一亮,實現時政新聞資訊和藝術審美體驗的同時獲取。例如中國新聞獎獲獎H5作品《6397公里的守護》,挖掘“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主題,手繪長江畫卷,讓重大時政主題宣傳成為受眾“美”的享受。
三、時政新聞報道視覺化的主要類別
以“視覺化”為手段,創新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時政新聞報道,其目的是增強時政新聞的“可看性”,以符合閱讀、觀覽、收視習慣和傳播規律的視覺化策劃,讓時政新聞的覆蓋率更廣、傳播度更高。當前,融媒體時政新聞視覺化作品的樣態豐富,可細分為以下主要類別:
(一)視頻類
視頻是視覺化產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時政新聞創新實踐中,微視頻、短視頻、中視頻、長視頻、動畫、直播、VR視頻、全景視頻都屬于視頻類產品。
在時政新聞短視頻創新方面,各級媒體均積極探索打造短視頻融媒欄目品牌。系列化的時政短視頻,以“持續更新”彌補“碎片化”傳播的短板,以較穩定的作品更新頻次,較統一的作品風格,精準吸引住用戶。如央視頻原創時政短視頻品牌《習式妙語》,充分發揮獨家時政視頻優勢,系列“政聲”短視頻策劃精準、條條精品、傳播廣泛。新華全媒推出融合周播視頻欄目《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以5-6分鐘時長的中視頻,做好時政新聞的解讀,講好中國故事。
Vlog自2019年在兩會報道中“出圈”后,已成為時政新聞報道常見的視覺化形式之一,依托于主持人、記者等個人IP的第一視角記錄,通過“嵌入”卡通圖標、關鍵詞字幕等疊加視覺元素,讓時政新聞Vlog具有鮮明個性,代入感很強、可看性很高。
海報視頻,在橫版短視頻素材頂部和底部,設計靜態主題海報,適應豎版短視頻界面,在靜態海報部分突出主題詞、關鍵字、出品單位等信息,通過海報配色、字體選擇,增強靜態部分視覺沖擊,與動態視頻相互呼應。
時政新聞MG動畫,將文字、圖形等素材制作成動畫視頻出現在時政新聞中,廣泛應用于政策解讀、時政新聞的宣傳報道;MG動畫也常創作融媒卡通形象,對時政新聞進行“萌版”擬人化表達,增強時政節目的趣味性。
直播是媒體融合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更加專業、系統的形式之一,把重大時政活動全方位、立體化傳遞給觀眾,更好地還原現場。在策劃和調度上,直播報道難度更大,需要統籌演播室和直播現場,通過5G連線、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增強直播的視覺效果。
視頻類作品創作空間大,視聽體驗好,作為獨立作品時可以兼容不同風格、類型的視覺元素;也可融入其它視覺化新聞產品創作中,自由組合。例如,把短視頻成片“嵌入”綜合圖文、H5,可為相關視覺化作品錦上添花。
(二)平面類
平面類作品在時政新聞報道中具有明顯的時效性優勢,大多在首發中搶占“先機”,以海報、照片、圖片、漫畫、動圖等形式應用得特別廣泛。時政新聞的平面類作品,一般簡潔、大氣,通過對關鍵詞、重要講話文字的藝術化處理直接呈現。在時政會議和考察活動的報道中,以現場照片為主背景,在留白處添加相關文字和視覺元素,可以更好地賦予平面類時政報道“現場感”。
(三)H5類
在時政新聞報道中,H5作品是目前承載互動功能最好的形式,可細分為圖文類、交互類、游戲類、視頻類等。H5技術在數據可視化和動態視覺新聞、多類信息整合上具有顯著優勢,其沉浸式視聽感染力更強,可激發用戶的觀看興趣和情感共鳴。H5作品以“視覺創意策劃”為綱,通過H5分鏡頭式整體架構推動時政新聞報道內容和方式的變革。H5還給傳統電視時政系列報道、專題報道提供了移動端呈現的新模式,讓電視時政資源經過二次創作得以匯編和系統傳播。例如,把視頻拆分,設計為分段劇情,通過互動選擇,可進入下一段視頻。
(四)新技術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AI智能主播等新技術不斷被引入新聞報道的創新實踐中。而時政新聞是各類新媒體技術的“練兵場”,在融媒體采編團隊創新策劃下,積極尋求“技術轉化”的可能。如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新華社推出5G沉浸式跨屏云訪談,人民網推出《兩會云客廳》,都是5G技術與虛擬交互技術結合后實現的多方云端視頻訪談。
四、時政新聞報道視覺化創新的難點
(一)時政記者視覺素養不足
時政新聞報道大多由傳統文字記者、攝像記者負責一線采訪,后方新媒體編輯進行視覺化二次創作。時政記者視覺素養不足,容易導致策劃階段忽視視覺創意,進而影響融媒產品的創作統籌。視覺化是當前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的關鍵點,視覺素養也應成為時政新聞采編人員必備的綜合能力之一。
(二)新媒體技術和創新模式的階段性固化
時政新聞的融媒產品創新呈“百家爭鳴”狀態,在新媒體報道技術沒有全新突破的狀態下,創意難度加倍。時政新聞具有政治性、嚴肅性和敏感性,一部分融媒體時政記者在報道創新中“不求出彩,但求無錯”的心理也較為常見,報道的形式、模式相對固化,尚未完全擺脫桎梏,未能全面掌握視覺化創作技能。
(三)時效性不足
時政新聞的融媒作品,以“質”取勝,在創新創作中需要時間精心設計打磨。特別是審校環節的改動,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提前策劃不足,審核、修改過程較緩慢,會造成時效性滯后,有時不能“第一時間”推出。
(四)優質內容的廣泛傳播局面尚未打開
部分主流媒體自身平臺用戶規模有限,造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原創的融媒體時政新聞作品,難以實現更大范圍的傳播。“重創作、輕傳播”問題在主流媒體的時政新聞報道中仍普遍存在,一些在政務、媒體圈傳播廣、評價高的融媒作品,有時無法覆蓋到“最后一公里”,好看好聽的作品因為“傳不開、傳不廣”而影響了傳播效果。
五、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策略
(一)增強“視覺化”策劃統籌力
時政新聞報道的融媒體創新,要以策劃統籌傳播、引領創作。應深度變革生產流程和創作組織方式,在策劃階段要明確傳播平臺的差異性特點,根據時政活動主題、議程等實際情況,選定APP、公眾號、微博等與主題相適的傳播平臺,制定創作和傳播方案。以創新報道的“時度效”為要求,選取短視頻、H5、海報等融媒體作品體裁,統籌融媒報道創作力量和分工協同,共同討論作品的視覺化定位,確定作品的風格、色調等細節,確保對報道策劃創意的正確理解、明確分工、準確執行。例如宿遷廣電圍繞市級和縣區時政新聞,分別推出《宿遷這一周》《宿遷政一周》兩檔時政欄目,分別制作電視版視頻、新媒體綜合圖文、新媒體豎版短視頻在不同平臺傳播,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增強“視覺化”創新突破力
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突破,要力爭內容與技術的雙向突破。在內容視覺化創作中,要做內容提煉的“減法”和技術應用的“加法”。通過鏡頭語言、數據圖標、卡通漫畫、符號語言的“混搭”,組合出更多視覺創意;把短視頻作為視覺化的主要方向,以10-60秒的時政新聞短視頻,塑造時政新聞“短、活、精”的視覺沖擊力;借助AI等新技術手段,打破更多時空限制、突破更多創新壁壘,構建更加新穎的時政新聞報道應用場景,以“新”取勝。創新突破關鍵在主創人員的學習創造、創意創新、融合應用,以核心創意團隊引領“視覺化”創新。
(三)增強“視覺化”傳播研究力
融媒體時政新聞報道的視覺化創新,要注重傳播效果評估,通過訪問量、轉發量、互動量的多維度分析研究,找準視覺化創新創作的薄弱環節,及時調整創新策略、創作方向。視覺化是讓時政新聞傳播得更好、更快、更遠的“手段”,要立足時政新聞的傳播實效,扎實推進報道創新,真正用心用情做好正面宣傳,讓群眾愛聽愛看;同時要健全全媒體傳播渠道,通過多終端傳播、社交平臺協同傳播,讓好作品更好地“借船出海”,“占領”陣地、抵達受眾,確保時政新聞報道牢牢占領宣傳陣地,正確引導輿論。
結語
時政新聞報道是我國新聞宣傳工作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的視覺化創新涵蓋廣泛,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在深耕時政新聞視覺化創新的過程中,各級媒體的創新活力被不斷激發釋放,融媒技能得到鍛煉提升,隨著新媒體技術進步,將進一步賦能時政新聞報道的策、采、編、發全過程創新;各級媒體還應力求形式與內容并重,既要豐富報道形式,更要深入挖掘時政新聞的社會傳播意義和價值,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
參考文獻:
[1]寧鑫.論融媒體時代如何提升電視時政新聞吸引力[J].西部廣播電視,2019(09):54-55.
[2]丁誓泳.論電視時政新聞的民生化[J].電視指南,2018(12):57.
[3]李新.淺談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吸引力提升策略[J].視聽,2019(03):127-128.
[4]羅耀.融媒體時代如何做好時政新聞報道[J].傳播力研究,2018(09):73.
[5]馮昌勇.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的自我創新和突破[J].科技傳播,2018(22):29-30.
[6]田連友.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改革與創新[J].中國報業,2018(22):65-66.
[7]林麗娟.淺談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轉型突破的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7(09):184.
(作者單位:宿遷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