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不法分子盯上“國貨之光”

作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必備的家庭“三大件”之一,“上海”牌手表不僅是民族工業的驕傲,更是幾代中國人的成長見證。多年過去,這塊跳動著“中國芯”的國民腕表依然是大家心目中的“國貨之光”。國民腕表備受追捧的同時,一些不法之徒對其產生了覬覦之心。為此,楊浦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第一時間抵達專案組,引導偵查。本案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機關開展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權利人訴訟權利義務告知工作典型案例。
2019年12月初,某公司盤點“雙十一”網店銷售業績時,發現旗下一支“網紅”款“上海”牌手表的銷售情況出現異常。
“這款手表的月銷售量一直穩定在2000塊左右,但這次大促,銷量卻大幅下降。”
依照既往銷售經驗,公司懷疑背后有“貓膩”,可能存在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便向上海市楊浦區公安分局反映此類情況。
根據公司提供的線索,警方隨即展開調查,通過走訪查詢發現在某網購平臺上有數家網店銷售“上海”牌手表。但這幾家網店不僅未取得相關的代理授權,其售價均明顯低于正品的市場價。
為盡快阻斷大量假“上海”牌手表流向市場,公安機關立即成立專案組開展偵查并通報檢察機關,楊浦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郭大磊在第一時間抵達專案組,引導偵查。
專案組通過分析梳理相關網店銷售記錄、資金流向等數據,確認其中幾家網店的實際控制人為金某、徐某、劉某等人。這幾家網店在日常經營中還存在相互“調貨”的情況,由此判斷三人經營的網店應有共同的上家。辦案人員多次走訪銀行、物流等部門后,發現男子張某甲不定期從浙江某市向三人大量發貨,而這些貨物正是假冒的“上海”牌手表。
在掌握了大量犯罪證據后,專案組集中收網。2019年12月26日,在浙江省警方的協助下,專案組兵分多路,先后在浙江某地,上海市靜安、普陀等地將張某甲、金某、徐某、劉某等11人悉數抓獲,共搗毀制假工廠及倉庫7處,現場繳獲假冒“上海”牌成品手表1400余塊,未組裝表頭及各類零配件3萬余件,配套商標標識逾1萬件。
位于浙江省某市中心城區的一棟四層民宅內,一箱箱白色泡沫盒,一堆堆帶“上海”字樣的手表表蓋、表面、表盒等被分門別類地擺放著。
在不遠處的一個操作臺上,還散放著十幾個廢舊機芯,有些被泡在機油罐里,有些被拆解得七零八落……
這里正是“上海”牌手表的制假“總基地”——容和機械加工廠(化名),實際經營人即為張某甲。年近六旬的張某甲長期經營鐘表零件加工生意。
2018年7月起,張某甲以6元/塊的單價從當地橋頭市場大量回收舊手表后,組織6名工人拆舊表、修機芯。由于那些機芯都已損壞,須經過泡機油、換零件、拋光等工序才能“重獲新生”,配上從他處批發過來的刻有“上海”字樣的表盤、表蓋等配件組裝成嶄新的“上海”牌手表。
接下來的銷售環節,張某甲就全權“委托”兒子張某乙了。
“網店經營我不懂,所以都由我兒子負責。通常客戶在網上下單后,我兒子會通過微信告訴我需要的型號、數量,如果有庫存我就直接打包快遞給對方,如果沒有那就等翻新后再發貨,銷售金額都打在兒子銀行卡上。”
張某甲口中的客戶就是最初警方追蹤到的金某、徐某、劉某三人,他們在張某乙那里的拿貨價一般約40元/塊,再以幾百元/塊的零售價售出假“上海”牌手表,牟取暴利。
“以官方網店的那款銷量異常的‘網紅’手表為例,正品市場價要1800元,而這些網店僅售400元,嚴重影響了公司產品的銷售。”公司營銷人員說。后經采樣鑒定,這些網店出售的均系假冒產品。
至案發,這對“造假父子兵”通過自產自銷、產銷一體的模式在不同網絡平臺售賣假冒“上海”牌手表金額共計26萬余元。
“小時候,父親有一塊‘上海’牌手表,我特別羨慕,考上大學時,父親送了我一塊,我現在還保存著。”
有著濃濃“上海”牌手表情結的郭大磊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與這個老品牌再次“結緣”是因為參與辦理這起案件。
該案立案之初,他便與同事提前介入,數次前往辦案組,圍繞犯罪鏈條特征、網絡交易行為特征等方面,提出專業意見。
同時,為了強化知識產權刑事保護,全面保障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在審查逮捕階段即告知知識產權權利人——上海表業有限公司(簡稱上海表業)刑事訴訟權利義務。
“第一次碰到這么棘手的問題,多虧郭檢察官及時提醒我們應該準備哪些權利證明材料提供給警方。”上海表業相關負責人表示。
案件進入審查起訴階段,郭檢察官立即走訪上海表業,之后還組織座談會商談案情并多次邀請權利人參加,方便其參與訴訟活動,持續了解案件進展。
權利人就手表表頭是否屬于商品、手表機芯型號、制造工藝區別等專業性問題給出專業意見后,郭檢察官便指導其出具相關書面材料對案件關鍵事實予以說明,準確認定張某甲等人回收舊機芯進行維修、更換核心零部件、重新裝配后用于銷售的行為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
在運用告知制度保障權利人知情權的同時,楊浦區人民檢察院多措并舉促進追贓挽損,探索與懲罰性賠償相適應的合理賠償機制,積極促成部分被告人在案件起訴前賠償權利人,使權利人權益獲得適當彌補。
2020年7月22日,楊浦區人民檢察院對該案提起公訴。庭審前夕,結合權利人提供的證據線索,郭檢察官對庭審指控需要做足“功課”。10月15日庭審現場,公訴席上的他沉著應對。
“我在回收廢舊手表機芯進行維修后,又自行采購配件組裝的行為,屬于‘翻新’或‘修復’行為。”庭審中,被告人張某甲雖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沒有異議,但對其行為性質還試圖辯解。
對此公訴人指出,被告人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對回收的廢舊機芯進行拆解維修后裝配表面、表蓋、表帶等配件組裝成完整的手表進行銷售,而這些表面、表蓋、表帶上均存在與知識產權權利人上海表業注冊的圖形及英文商標完全相同的假冒商標,屬于刑法意義上的擅自使用他人注冊商標的行為,完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13條所規定的“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
“我認罪認罰。”面對公訴人的有力質證,張某甲沉默了半分鐘后,低頭說道。
最終,10月21日,楊浦區人民法院以假冒注冊商標罪分別判處被告人張某甲、張某乙等4人有期徒刑1年至3年不等,各處罰金3萬元至13萬元不等;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分別判處被告人金某、劉某有期徒刑10個月至1年3個月不等,對劉某適用緩刑,各處罰金6萬元至10萬元不等。被告人均認罪服判,目前判決均已生效。
在知識產權領域,開展權利義務告知是檢察機關加強知識產權刑事司法保護的一項舉措,有利于推動知識產權權利人深入參與刑事訴訟過程,充分保護其知情權、參與權、訴訟權等合法權益。“‘上海’牌手表與上海這座城市同名,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自主生產的手表品牌,是我國唯一一個以地名命名的手表商標,承載著太多人的珍貴記憶,也有我的成長記憶。賦能上海品牌傳承與創新,我們檢察力量責無旁貸。”郭大磊說道。
在辦理跨省制售假冒“上海”牌手表案件過程中,楊浦區人民檢察院權利義務告知工作提前至審查逮捕階段,并將書面告知與實地走訪結合,多路徑探索,實質性參與訴訟,強化全方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
最終,張某甲、張某乙等假冒注冊商標案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機關開展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權利人訴訟權利義務告知工作典型案例。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