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韻
總有人為了芝麻丟了西瓜,因為貪圖一點利益,讓自己蒙受更大的損失。
本案被害人黃某,兌換外幣繞開正規渠道——銀行,聽到朋友介紹“匯率優惠”,兩眼放光,于是決定私下兌換美元,現金交易,孰料兌換的10萬美元全是假幣。得知自己上當受騙后,黃某才幡然悔悟。
2021年3月下旬,被告人邢某從被告人金某處取得美元假幣并運至上海市伺機出售,后通過李某及其余4人(均另行處理)層層介紹,聯系到欲以人民幣兌換美元的被害人黃某。
2021年3月25日,邢某及李某攜帶美元假幣至約定的上海市嘉定某茶館內,以略低于市場匯率的價格,將總面額10萬美元的紙幣出售給被害人黃某,黃某當場支付現金人民幣55萬余元,邢某、李某拿到錢款并分配后各自離開。同日稍晚,被告人金某將總面額約30萬美元的紙幣交給邢某伺機出售,并從邢某處收取人民幣16.5萬元。邢某將取得的美元紙幣藏匿于李某住處或隨身攜帶。
2021年4月1日,公安機關分別抓獲被告人金某、邢某及李某,并從金某所駕車輛內查獲美元紙幣5700余張、邢某所駕車輛內查獲美元紙幣1000余張、李某住處查獲美元紙幣1900張,合計面額86萬余美元。經鑒別,上述查獲的美元紙幣及被害人黃某購得的美元紙幣均為假幣。
2021年8月18日,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以出售、運輸假幣罪對被告人金某、邢某提起公訴。

私兌美元案庭審現場

公訴人宣讀起訴書
焦點一:關于案件定性,是詐騙罪還是出售、運輸假幣罪?
公訴人認為:本案被告人金某、邢某,伙同另案被告人李某,將美元假幣出售于黃某。黃某是基于購買真美元的意圖購買該批“美元”,并最終造成財產的損失,此時客觀行為具有詐騙罪的外觀。本案兩名被告人基于出售假幣的故意(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將美元假幣交由另案被告人李某進行交易。李某以接近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將“假美元”出售給黃某,且李某沒有通過其他方式向黃某提示所售賣“美元”為假幣,致使黃某基于購買真美元的意識購買該批假幣,李某的行為屬于“隱瞞真相”的行為,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李某的行為在共同犯罪中屬于實行過限的行為,由于本案被告人金某、邢某沒有參與詐騙(隱瞞真相)的意識,因此不需要對李某實施的詐騙行為負責,故金某、邢某構成出售、運輸假幣罪。
焦點二:被告人金某、邢某之間是否區分主從犯?
辯護人認為:本案中金某僅作為假幣的供應商,后續未參與販賣,且牟利比邢某少,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應低于邢某。公訴人認為:主從犯的區分,應從犯意的提起、行為的實施、結果的分配等多個維度進行判斷。本案中被告人金某、邢某經事先商議,由金某提供美元假幣,邢某負責找買家伺機交易,并與金某分配違法所得。其中金某是犯意的提起者,交易過程中也始終通過邢某了解交易的情況,及時提供假幣支持交易,并且最終獲利方面也基本相當。從這些角度來看,金某、邢某二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基本相當,均起主要作用,均應認定為主犯。
焦點三:本案中查獲的其他尚未出售的假幣,是否計入犯罪數額?
公訴人認為:2001年《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及《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20條均規定,在出售假幣時被抓獲的,除現場查獲的假幣外,在行為人住所或其他藏匿地查獲的假幣也應認定為出售假幣的數額,但有證據證實后者是行為人有實施其他假幣犯罪的除外。故對另行查獲的假幣,均應計入犯罪數額中。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
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和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杠桿,與民生息息相關。本案中的美元假幣可以認定為“貨幣”。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偽造貨幣等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規定,第170條至173條語境下的“貨幣”一般是指可在國內市場流通或者兌換的人民幣和境外貨幣。本案中涉及的美元假幣均為2003版的紙幣,對應的真幣屬于正在流通的境外貨幣。
此次“公訴現場”通過個案向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普法宣傳,引導民眾積極防范假幣侵害,起到警示教育、以案釋法的良好社會效果。
本案適用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效實現了刑事案件的繁簡分流。雖然本案適用的是簡易程序,但是對本案兩名被告人量刑建議是十年以上,公訴人的訊問圍繞出售、運輸犯罪認定的要件進行,庭審訊問效果比較好。
本案中被告人金某、邢某實際上同時構成出售、運輸假幣罪和詐騙罪,根據《刑法》第266條的規定,本案兩名被告人的行為應認定為出售、運輸假幣罪。根據《刑法》第171條的規定,明知是假幣而購買構成購買假幣罪。但在本案中,被害人黃某僅以略低于流通匯率的標準兌換美元,從客觀上看其行為雖屬于違法交易,其主觀上認為購買的是真幣,不具有購買假幣的犯罪故意。現有證據不足以反映被害人有明知是假幣仍繼續購買的主觀故意,故本案將黃某認定為被害人,而非追究其刑事責任。
通過本案,我們希望需要兌換外匯的公民到國家規定的銀行進行兌換,不要為了貪圖所謂的匯率優惠,通過非法途徑進行交易,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