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隆洼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鎮興隆洼村東偏南1.3 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20°51′,北緯42°23′,地處努魯兒虎山脈北麓,大凌河支流/牛河上游,海拔在400-500 米之間,西距敖漢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新惠鎮100 公里。
興隆洼遺址是興隆洼文化的發現、發掘命名地。1982年敖漢旗文物普查時發現。1983-199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漢旗博物館先后進行7 次考古發掘,獲得一系列較為重要的考古資料。因此,分別被評為1992年和“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以及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其面積大、時代早、保存好,被學術界譽為“華夏第一村”。2021年又被評為中國百年百大考古大發現之一,目前該遺址正在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
這里是一處多種考古學文化的遺址群,除了興隆洼遺址外,在東西約1 公里、南北約1.5 公里的范圍內尚有14 處史前文化聚落址,經調查測繪的有興隆洼文化遺址2 處,趙寶溝遺址4 處,紅山文化遺址6 處,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2 處。從這里便可看到中國北方從8000年至4000年之間人類活動的縱剖面。
興隆洼遺址占地約6 萬平方米,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中國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唯一進行全面發掘、揭露的一處聚落。發掘共清理古代房址188 座,其中紅山文化房址5 座,聚落外有一橢圓形環壕,東北至西南最大徑183 米,西北至東南最小徑166 米,壕寬1.5-2 米,壕深0.55 米,房址排列整齊有序,面積大多在60 平方米左右。在遺址中央發現有兩座并排的大房址,面積超過140 平方米,這可能是該聚落的首領所居,或舉行公眾議事、原始宗教活動的場所。這樣大的房址出現在8000年前,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這為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聚落部局、房屋建筑、生活方式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發掘出土的近千件珍貴文物,有陶、石、骨、玉器等,對研究史前文化的淵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出土的玉玦被鑒定為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因此被譽為中國玉文化的源頭;發現的骨笛經音樂學家反復實驗,能奏出優美的旋律,將我國的禮樂向前推進3000年;奇特的葬俗——人豬合葬居室墓,為原始豬龍的崇拜找到了實物證據;奇特的服飾——“蚌飾裙”由數百個逐一磨出的長形蚌片鉆孔分排釘綴而成,文明程度之高,令人贊嘆,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服飾。在房址和圍壕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鹿頭,并發現了胡桃楸果核、松、枘、艾、蓼、豆科的花粉及小龍骨和卷柏的孢子。這些動植物標本反映出當時的植被狀況和興隆洼先民的生產方式。
興隆洼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將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歷史向前推進3000年,對研究遼西地區當時的社會結構、生產水平、生活方式具有典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