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佳桐 鄭遼吉
(遼東學院 遼寧·丹東 118001)
研學旅行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學教育屬于國家基礎教育。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加入研學教育元素是一種創新,需要充分利用鄉村文化旅游資源來發展鄉村研學旅行產業。但是如何在學校、鄉村及地方政府三者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便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創新模式體驗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鄉村體驗研學旅行具有雙重意義和緊迫性。一是學術價值,他不僅拓展了相關政策法規理論實施的內涵,還豐富紅色研學旅行的內涵。另一方面,研學旅行對教育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同樣具有較高的貢獻。二是應用價值,他不僅豐富了學生素質教育的內涵,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起促進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個人的集體觀念和人際交往的溝通交流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也促進了鄉村旅游轉型升級,推動傳統旅游業創新轉型升級。解決鄉村研學旅行體驗程度不深或形式同質化等問題著重是利用鄉村的空間體驗場──生產場、生活場及生態場的構建,體驗活動方式需圍繞生產、生活及生態的“三生”展開。
在加拿大,由于其多樣的地球物理特征和相對較小的人口密度,是進行研學活動的圣地。加拿大具有多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豐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加拿大與美國的影響和差異,促使加拿大戶外教育者傾向于將環境和冒險教育的課程整合起來,帶領學生進行學習[1]。
從日本看,日本的研學旅行活動最早開始于19世紀,在美國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領導下,逐步發展壯大。當前,日本在研學旅行領域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目前,日本要求在校學生,在小學、初中以及高中的各個階段都要分別參加一次研學旅行活動。小學階段,研學旅行被安排在六年級,主要以體驗鄉土、自然文化為主。中學階段的研學旅行分別安排在初二和高二,主要以體驗日本傳統文化、和平教育及職場生活為主[2]。
國內現狀是研學旅行作為“旅游+”的一種重要新興業態,近年來得到了國家和政府諸多的政策支持。教育部規定每個中小學每年必須開展一次研學旅行活動。在“旅游+”全面推進的發展機遇期,以研學旅行為代表的體驗式教學活動,其需求日益增長。在各種政策以及市場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旅游企業加入研學旅行隊伍,形成了專門的研學旅行部門,并且出現了研學導師等新興職業,研學旅行部門越來越重視與旅游景區的合作[3]。
為了構建更加完善的研學旅行機制,必須多方力量發力,更好地促進研學旅行活動質量提升。具體來說應該善于從制度層面,安全管理層面,多方力量支持層面,資金經費支持等方面發力,共同促進研學旅行管理保障機制的構建,以此來真正促進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新知,不斷進步。
2.2.1 政府
政府需要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引入競爭機制,提高研學旅行的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通過政府購買、使用者付費或政府補助等方式保障社會資本合理投資回報。在具體措施上主要采取政府購買和特許經營等方式開展公私合作,要嚴把預算執行、招投標和服務質量監控環節,打破地域限制和地方保護,吸引更多高水平機構參與地方的研學旅行服務供給。
2.2.2 學校與教育部門
學校在選擇第三方機構──研學機構時,既要考察機構的資質,又要協商好,簽好協議,嚴格制定服務內容,不得隨意更改行程。另一方面提高市場的準入制度。教育部門應該與學校聯系、開發一批研學旅行基地,推薦研學旅行的項目,并建立研學旅行第三方服務機構白名單(審核機構的資質和提供研學旅行服務的情況),由學校在組織研學旅行時自主選擇。
2.2.3 鄉村本體
鄉村需要整合研學旅行資源,也就是當地的產業、社會、文化及社區等利益相關的主體,實現研學旅行活動的綜合支撐。根據市場需求整合周邊相關資源,充分挖掘特色研學吸引物,打造屬于鄉村的特色研學產品與研學鏈。鄉村要細分市場及客群,因材施教的進行課程體系的開發,滿足不同群體的差異性需求。搭建“研學+互聯網”平臺,讓智慧研學融入鄉村。鄉村可以通過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智聯網理念和技術,建立自己的客戶資源數據庫,將研學成員信息和工作人員信息的高效連接,對基礎設施、后勤保障、導游服務、安全管理等全過程實施流程控制與預警,全面及時準確的實現數據實時共享,方便研學管理的同時也讓家長可以進行安全監控,增加對景區的信任度。
2.2.4 學生家長
家長協助學校制定《出行安全保障應急預案》確保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同時,家長和學生應共同確立研學目標,制定課程計劃,增進彼此的交流和合作的教育價值。家長的積極參與評價,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多角度評價,讓研學旅行更真實、立體與鮮活。
本研學方案制定以丹東地區的旅游村為基本案例進行分析。所選取的旅游村分別是大梨樹村、大鹿島村、獐島村、河口村。大梨樹村、獐島村及大鹿島村是全國重點旅游村,而河口村是“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十大美麗鄉村”“全國生態文明村”(見表1)。

表1:丹東開展研學旅行的四個鄉村地點概況
將全年的不同季節開展的活動類型都納入到研學旅行之中,從而使得研學旅游呈現無淡旺季差異的一種鄉村教育活動。再者也要和社區或經營業戶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使得研學旅行的教學內容能夠按照預定的方案進行,使得各種活動都能夠按照不同的主題有序進行。
重視丹東特色課程的打造。樹立鄉村研學旅行服務品牌意識,吸引丹東本地及其他地區學校“回購”的良性發展循環。以價值共創為核心,推進研學旅行課程品牌化建設。精心設計研學體驗場景,雙方約定主題的活動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
有針對性的培養研學師資隊伍。專業的研學旅行團隊主要具有教師、研學研究者或研學課程開發者三種角色,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畢業后才能上崗。專業管理隊伍由學校領導、學校教師、和家長志愿者組成。專業綜合保障隊伍一般由學校教師和服務單位委派人員組成,主要負責研學實踐教育中場地、交通、食宿等方面的后勤服務。
第一,研學旅行一定要結合當地鄉村旅游發展和學校研學教育的要求,推動研學旅行機制的建立,開展主題鮮明的研學活動。
第二,需要規劃建設特定的研學旅行活動場景、活動、參與方式及主體,使研學旅行活動能夠持續的開展。
第三,在打造鄉村旅游品牌的過程中,提升研學旅行品牌的打造水平。
第四,發展初期所有企業爭先恐后涌入研學旅行市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研學旅行發展的有序化,需要為經營者設立準入標準,只有獲得了相應資質、滿足了所有條件的企業才能進入到研學旅行行業。
第五,研學旅行體驗活動方式主要圍繞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展開。利用鄉村的空間體驗廠──生產場、生活場及生態場的構建消除素質教育在向縱深挺進過程中遇到了“靜態性”“封閉性”的傳統教育教學體系的阻抗。要消解這些“阻抗”,國家項層設計需要作出與素質教育內涵相一致且符合其深度發展需要的研學旅行的重大決策。
第六,中小學應積極主動開展研學旅行,發揮研學旅行在促進素質教育發展、推動基礎教育改革中的積極作用,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