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丕紹 華志紅

摘 要:投資、消費和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投資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幅度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都比較大,尤其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固定資產投資功不可沒。但不合理的投資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甚至阻礙社會經濟長遠發展,顯然,這并不利于社會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因此,分析我國目前的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以及優化投資結構就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固定資產;經濟增長;投資;互動關系;效應研究
本文索引:劉丕紹,華志紅.<標題>[J].商展經濟,2022(06):-134.
中圖分類號:F221 文獻標識碼:A
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固定資產投資來帶動,結合發展現狀和趨勢來看,這一現象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改變。對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發展互動效應進行研究,需要在總結過往各時期的經濟發展與固定資產投資行為發生頻率基礎上進行,這對于持續高效地發揮固定資產投資行為效能,以及闡明其對經濟發展所具有的積極作用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幫助。
1 固定資產投資內涵闡述
固定資產投資對于社會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某種程度上,也可看成是兩個不同階段,因此在進行具體討論時,需要分別論述。在短期階段,固定資產被投入使用后,其固有作用和價值無法立刻得到體現,即生產力未形成,此時,它還屬于要素的投入階段。舉例來說,在修建學校和醫院等公共性和社會性場所時,投資行為將會直接被轉化成建筑材料投入、設備儀器投入等,任何回報性的行為均不會發生,而且隨著標準和要求的不斷增加或提高,要素種類和數量也會隨之增加。在建設過程中,投入要素與具體的生產要素間存在某種需求關系,正是在這種“需求”的促進下,社會總需求才會不斷增加,進而使生產行為朝著多維度和多元化方向發展,經濟也會得到增長。在長期階段,固定資產投資行為持續發生后,其“資產性”逐漸得到顯現,資產的生產能力也不斷提高。例如,學校或醫院功能性設備及器材被正式投入使用,城市基礎設施方便人們出行等。結合實際進行理解后會發現,此類固定資產在城市建設中帶有很明顯的長期效用,能夠不斷促進城市或地區的經濟發展。
投資學視角下,固定資產被認為有如下內涵,即在社會生產與活動中(包括再生產),由已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投資行為所形成或產生的“固定性資產”能夠被長期、有效、合理、反復地使用,而且這些“資產”的外形、功能、價值等不會因長期的、高頻率的使用而遭到破壞。通過了解固定資產投資含義,對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后,人們將固定資產投資又進行了進一步劃分,即凈投資和重置投資。所謂“凈投資”,是指以預先墊付資金的方式進行的固定資產投資;而關于重置投資,其資金來源則是前一次投資所墊付資金的回流。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并結合時下社會發展要求適當增加新的需求,以“再生產”的方式促進社會和地區經濟發展,進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再建設的一種體現。
縱觀過往歷史發展階段,“經濟理論”在我國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形式而存在,人們的一切相關內容和問題研究行為也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改革開放至今,社會主義思想引領著我國人民不斷探索科學發展之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我國社會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內涵也極大豐富。
2 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發展影響機制
2.1 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
經濟理論下的固定資產投資表現為雙重效應,一是需求效應,二是供給效應。固定資產投資行為在整個社會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都是通過這兩種效應來體現的。
關于需求效應,描述的是基于社會層面的消費、投資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的動態過程,亦可理解為基于社會層面的“需求總和”。結合現實操作來理解固定資產投資行為更為直觀,即在整個買現過程中,將可被支配的資金用于建設未來可用設施。在購買物資和進行建造的過程中,必然會對生產資料和消費形成需求,從而影響到社會的總需求。
關于供給效應,是指當資金投資行為發生后或正在發生時,用于生產的固定資產投資為擴大再生產提供了物質保證。某種產品生產行為發生的同時,也刺激了其他相關產品的生產。由此,固定資產的投資既產生了直接需求,又為再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進一步刺激了經濟快速發展。
從宏觀上看,需求效應與投資過程(即正在發生的投資行為)是同時產生的,而供給效應則需要借助后續一系列操作才能得以體現。由此可見,供給效應相比需要效應具有明顯的滯后性。
2.2 經濟發展對于固定資產投資有約束作用
馬克思主義理念下的經濟發展理論認為,關于社會再生產行為,其生產能力和效能直接決定著物質分配和交換,與此同時,物質分配和交換又會對生產本身產生無法消除的反向作用力。一般而言,國家或省市、地區收入,即國民收入,其價值總額中的一部分將被用于滿足參與勞動和生產活動的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物質需求和部分需要用物質來表達的精神情感需求;另一部分將會被規劃到后續發展計劃中,通常表現為再投資或再生產。在此前提下,當價值總額基本保持不變,或僅有小部分變動時,若通過擴大資金投入來實現持續發展,必然會影響到國民生活與個人發展需求的滿足。
綜上,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發展空間同時存在制約和促進關系,而且這兩種關系在實際生產與發展中始終具有高度的互動性。總體來講,在需求效應與供給效應的先后作用下,國民經濟總需求和產品生產與供給行為持續發生的同時,社會經濟、地區經濟持續發展,人們的收入、生活水平、可支配資金及消費需求也會進一步增長,這些均促進了再投資行為的發生。
3 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初步分析
2008—2016年,以4年為一個跨度,分別對建筑業、采礦業、制造業、房地產業、教育業、交通運輸業、租賃及商務服務業等多個行業經濟發展進行研究發現,在不同發展時期,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始終呈擴大趨勢(見表1)。
從表1我們可以看到,建筑、采礦、制造、房地產、教育、交通運輸、租賃及商務服務這七個行業在投資總規模不斷擴大的前提下,其固定資產投資數額持續擴大,其中,“增長”最為明顯的便是租賃及商務服務業,增長了近9倍;教育業、房地產業、制造業、建筑業增長幅度也很大,均增長了2倍左右。從“占比”來看,制造業與房地產業在2008年、2012年、2016年三年中占比始終較大,二者之和已超過總投資的一半。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前些年經濟發展重心始終偏向房地產業與制造業,當前發展也同樣如此。結合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制造業與房地產業對地區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地區經濟增長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以我國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為例,2008年,我國東部地區生產總值為201565.5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為90326.74億元,其中房地產業和制造業總和為51484.25億元;2012年,我國東部地區生產總值為319683.1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為175466.54億元,其中房地產業與制造業總和為105279.65億元;2016年,我國東部地區生產總值為428334.3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為331355.63億元,其中房地產業和制造業總和為192185.25億元。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同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存在非常明顯的相關性。
2008年,我國中部地區生產總值為76875.4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為44593.21億元,其中房地產業和制造業總和為24972.08億元;2012年,中部地區生產總值為145382.6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為103125.85億元,其中房地產業與制造業總和為61874.38億元;2016年,中部地區生產總值為183574.6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為169364.47億元,其中房地產業和制造業總和為98231.12億元。
2008年,我國西部地區生產總值為61759.1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為37387.66億元,其中房地產業和制造業總和為20562.85億元;2012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為118829.1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為83545.37億元,其中房地產業與制造業總和為49348.65億元;2016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為149684.4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為129346.78億元,其中房地產業和制造業總和為75032.29億元。(以上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4 不同區域的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發展間的動態關系分析
對不同區域的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發展間的動態關系進行分析,需要將某些重要的、具有動態特征的影響因素考慮在內,如區域資源、環境、生態等。同時也要認識到,受地區發展差異化影響,各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行為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存在明顯差別,貢獻程度參差不齊。研究顯示,由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固定資產投資“貢獻差異”隨著區域范圍的不斷擴大而越來越明顯。
通過對不同區域(東部、中部、西部)面板動態模型估計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地區經濟發展自身的動態影響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其中,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其LnGDP滯后1階系數約為標準值或平均值的一半(全國系數值),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的LnGDP滯后1階系數均低于標準值或平均值。這說明,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對自身動態影響要低于全國整體水平,中部次之,西部最差,這一研究結果與各地區實際經濟發展情況完全相符。即地區經濟發展受其自身動態影響程度越高,固定資產投資效果就越差,特別是在經濟蕭條或大環境發生變化時,地區經濟維持自身發展能力越差,固定資產投資行為越不穩定,效率也會越低。
同時也要注意到,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雖然較差,固定資產投資效果不好(相對東部而言),但發展潛力巨大,若能探尋出一條高效率的投資路徑,地區經濟發展前景十分可觀。事實上,我們從第三部分所列出的數據中便能探知一二。
2008年,我國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0%+;2012年,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0%+;2016年,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6%+。這一結果表明,固定資產投資直接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而且隨著投資頻率和額度的增加,地區經濟生產總值得到大幅度提升。
這一現象在中部地區也有發生:2008年,我國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8%;2012年,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0.9%;2016年,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92.3%。
5 優化固定資產投資推動經濟發展的策略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固定資產投資會直接帶動經濟發展,所以要采取一些手段,使固定資產投資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加快促進經濟發展。
第一,要關注投資和消費的聯系。我國目前盡管整體上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會對未來的經濟穩定運行產生阻礙。政府應繼續致力于穩定消費,出臺更多政策對其進行控制。企業領導層要改變以往的運行理念,用消費帶動經濟發展,而不可只注重擴大運營規模。有關部門還要在宏觀調控目標中加入投資與消費和諧進步的內容,使二者平衡發展,保障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第二,要增加融資途徑。在以往的經濟發展方式影響下,無論是企業還是整體經濟發展都受到了一些限制,主要因素是融資途徑的單調性。針對這一問題,固定資產投資者要開拓視野,不能只在一個或少數幾個行業內進行投資。有關部門更要鼓勵投資者進行跨行業和區域投資,以多種手段有機結合的方式,得到更優、更理想的經濟發展結果。在此期間,企業應牢牢把握市場經濟的前行方向,把控固定資產投資的流向。除了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還要加快速度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使企業自身不僅能夠擴大投資規模,還要提高投資的效率與質量,這樣才能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創新融資方法,帶動經濟收益增長,實現企業與我國經濟同步發展的重要目標。
第三,要改革和創新投資機制。針對目前國內的固定資產投資形勢,改革和創新也是一項重要任務,因此要強化新興產業的發展力度,解決傳統行業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要意識到新興產業的戰略性地位,因為從宏觀角度來看,國內各個產業進行轉型和升級,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促進國民經濟更上一層樓。政府應規范管理國有固定資產投資,適應經濟新常態,轉變以往的管理思想、方式、職能等,引導民間企業正確、合理地投資,發揮不同性質投資的最大價值,以轉變投資主體。企業則要做到精準控制投資風險,提升固定資產投資的效能。而企業自身也要增加自主創新的動能,依照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使其具備更強大的發展活力。從發展的層面來看,產業結構的更新和升級,會對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為此,企業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健全產業合作模式,使人才培育符合目前新行業對新型、綜合人才的需求。
6 結語
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相關領域專家和學者最為關心的問題。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地區主要依靠固定資產投資來帶動本地經濟發展,這一點在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文章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進行了說明。面對這一現狀,如何通過優化我國固定資產結構及強化固定資產投資行為進一步拉動地區經濟,已成為業界專家和研究人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一切與之相關的研究行為也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趙新宇,李寧男.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增長效應再檢驗[J].山東社會科學,2021(11):106-113.
辛翔.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均衡關系分析[J].財經界,2021(30):11-12.
楊宇辰.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統計研究[J].商展經濟,2021(18):130-132.
蔡瀟,劉衛東,呂添貴.投資視角下土地財政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J].經濟問題探索,2017(4):10-17.
中國人民銀行張家界市中心支行課題組,王國慶,鄭洪斌,劉穎華.旅游經濟發展中的投資效應分析:對張家界市固定資產投資情況的調查[J].金融經濟,2007(16):31-32.
張于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商展經濟,2021(4):92-96.
龍文清.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統計研究[J].商展經濟,2021(3):134-136.
陳金坤.固定資產投資對西藏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研究[J].財富時代,2021(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