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年
膝關節炎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多發于中老年人群,其癥狀多表現為膝蓋紅腫痛、上下樓梯痛、坐起立行時膝部酸痛不適等,也有患者表現為腫脹、彈響、積液等,如不及時治療,則會引起關節畸形、下肢功能障礙。
本病屬中醫“痹癥”“骨痹”“膝痹”范圍,其主要由于年老體虛,加以外邪侵襲而發病。中醫認為,當人近50歲時,肝腎氣血衰少,而肝主筋、腎主骨,與筋骨的關系非常密切,肝血不能養筋、腎精不能充骨,加以正氣虛弱,不能抵抗風、寒、濕等外邪,三氣夾雜乘虛而入侵,就可以發病。
近年來,中醫治療膝關節炎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采取中醫骨傷的特色療法有助于緩解疼痛癥狀,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療效肯定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常用療法包括中藥內服、敷貼、熏洗、針灸等。
中藥內服 常用方劑有獨活寄生湯、二妙散、當歸拈痛湯、大防風湯、麻桂溫經湯、三氣飲等,常用中藥有獨活、羌活、白芍、當歸、黃芪、杜仲、細辛、川芎、桂枝、雞血藤、蒼術、牛膝、海桐皮、苡仁以及甘草等,醫師會根據不同證型加減藥物。除了內服藥,也可選用以上的一些藥材,置入布袋內加熱后用于外敷患處,或用煎湯藥遺下的藥渣以布袋包裹,趁熱敷患處。
針灸 其對膝關節炎治療效果較好。研究顯示,針灸有消炎止痛、退腫、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通過改變患處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把一些致病炎性因子帶走,可達到改善癥狀的目的。針刺常用的穴位有:陽陵泉、陰陵泉、犢鼻穴、足三里、梁丘、血海、委中、承山等,可以用電針,也可加艾灸,或加拔罐法。據研究以電針和溫灸效果最好,一般能在數次治療后緩解癥狀。
推拿 推拿治療應用得當對膝關節炎療效也很好,多在患處局部采用揉法、摩法、拿法、研磨法、穴位指壓等方法治療。需提醒的是,在急性炎癥期最好不用推拿法,或謹慎使用輕手法推拿,以免炎癥加劇。
熏洗 可選活血止痛散:當歸尾、紅花、蘇木、白芷、姜黃、威靈仙、羌活、五加皮、海桐皮、牛膝、川楝子、茯苓各15克,乳香6克,花椒9克,透骨草30克。煎湯熏洗患處,一天兩次,每次40分鐘。本方有疏通關節筋絡、活血止痛的作用,尤其對關節僵硬、酸痛麻木者有特效。
藥膳 取杜仲、胡椒根各15克,淮牛膝20克,與豬蹄(約200克)洗凈加水適量同煮至豬蹄熟軟,喝湯連蹄肉吃下。此方也可以鹿筋取代豬蹄,有壯筋健骨、祛風行血、濡潤關節作用。
生活中,要想預防膝關節炎的發生,需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膝關節的保暖,遠離濕寒,可以進行熱敷、戴護膝。
2.增強肌肉的力量,有助于維持肌肉協調性、控制能力,對保護膝關節和預防損傷有好處。增強肌肉力量需要通過進行體育鍛煉來實現,對于年輕的人群,45歲以下的女性以及50歲以下的男性,我很推崇跑步,一般建議每天堅持10~15分鐘。而針對運動能力較差的人,則可以選擇散步、游泳、騎自行車。
3.一旦關節發生損傷,應該及時診治,才能維持好關節功能。
4.控制體重或減肥。肥胖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故中老年朋友應控制體重,防止肥胖。體重下降后能夠防止或減輕關節的損害,并能減輕患病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有助于本病的治療。
5.避免膝關節負重過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注意少上下樓梯、少遠足、少登山、少久站、少抱小孩、少提重物,避免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在騎車時,要調好車座的高度,車座過高、過低或上坡時用力蹬車,對膝關節都有不良影響,應注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