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老爸今年七十多了,雖然身板還算硬朗,但最近我發現,以前那個為我遮風擋雨的老爸的確是老了。為什么這樣說呢?
記得我前幾年回老家時,總要買好些好吃的食品。那時,老爸總是說,不要總花錢買這么多東西。可是,最近有一次我回老家,又買了各式各樣的小點心帶給父親。沒想到這次父親接過去,全抱到炕上一樣一樣地看,一樣一樣地打開,一樣一樣地品嘗,好像生怕誰給搶了去,那樣子真像個孩子。
事后弟弟告訴我,老爸還拿著我給買的食品,前院、后院邊走邊咂嘴,自言自語“真好吃,真好吃”,還不時地分給別的老人嘗一嘗。我知道,老爸從前是最不喜歡吃零食的,現在卻拿著零食到處炫耀,說明他是真高興,是想和別人分享他的喜悅。
相信很多人都發現父母隨著自己的成長反倒變成“小孩子”了。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現象呢?
有句話說:“人到老年心猶孩”。有些老人雖然年歲漸長,但仍有一顆童心,經常做出些像兒童一樣的幼稚、天真行為。碰到這種情況,我們會笑稱真是“老小孩”“老頑童”。
“老小孩”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返童現象”,是符合正常人的自然心理規律的。莎士比亞對這種生理現象有一句精辟的哲語:“老年人是第二次的兒童。”我國有句俗語:“老少相近”,舊時討吉利,常在大門上貼“童言叟語無忌”的條幅,把老和小聯在一起,因此便有了“老小”這個詞匯。
生命的衰老,誰也無法抗拒和逃脫;但精神的衰老,誰都可以延緩和控制。只要精神不老,人就不會老!童心,就是保持精神不老的最佳妙方!一項調查表明,那些童心未泯的老年人,不但精神愉快,生活充滿樂趣,而且大多身體健康。看來,老年人留有童心,常存童趣,對健康是有一定幫助的。從這個角度說,老年人應主動地保持童心,尋找童趣,當當“老小孩”。
當然,有些“老小孩”心理是人體衰老的一種表現,主要是大腦結構的改變和腦功能退化的結果。為了改善這種“老小孩”現象,家人在善待這樣的老人的同時,也不必過分照顧,凡老人自己能做的最好讓其自己動手。同時,老年人自己也應積極調控,注意適當用腦,以延緩衰老。
在你的身邊,可能會有這樣的老人:他們行為怪異,會突然張口大罵又或者是突然拍拍你的肩膀,但你并不認識他,很多時候,你也許會覺得這樣的老人很煩。但請你一定要耐心對待他們,因為他們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疾病讓他們的大腦逐漸退化,慢慢變成了“老小孩”,如同回到初生的嬰兒。
形象一點比喻,阿爾茨海默病對大腦的影響就像是嬰兒大腦發育的逆向過程。患者除了近期記憶喪失,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力都會越來越差,到最后連簡單的事也不會明白了。
所以,子女若發現父母經常出現如孩子般的幼稚行為,要警惕其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及時帶領其就醫。阿爾茨海默病如果是早期就診治療,老人的社會能力、生活能力等還能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