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
小丑,作為一種喜劇表演形式,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滑稽、可笑的,或是電影《蝙蝠俠》中的“超級反派”,但我們今天要說的小丑卻是專業且“正派”的——醫療小丑。
醫療小丑也被叫做“小丑醫生”“夢想醫生”,是由專業人士通過幽默的表演,來緩解病人的緊張情緒,幫助病人克服焦慮感、挫折感,增強患者的依從性,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檢查和治療。雖然醫療小丑的概念在國內還較為陌生,但它在國外已有40多年的發展歷史,以色列、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都已建立了比較健全的醫療小丑服務體系。
作為醫學領域里替代療法(包括冥想、催眠、按摩、香味療法等,是藥物、手術之外的選擇)的一個分支,醫療小丑是一個嚴肅且專業的職業。而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療小丑也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一些國家甚至設有醫療小丑專業碩士學位課程,該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習醫學、護理、心理學,還要學習表演、魔術等,并進行臨床實踐。
醫療小丑這一概念最早源于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醫生亨特·帕奇·亞當斯系統提出并實施。他早年曾因抑郁癥而住院,住院期間發現院方并不重視患者需求,也未提供適合與切實的治療,甚至用疾病名字指稱患者。而帕奇在與病友交流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有助人的天分,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歡笑,同時也能讓自己忘掉憂傷。
帕奇出院后立志做一名醫生,于是在1964年進入華盛頓大學醫學部學習進學課程(醫學預備課程),1967年進入弗吉尼亞醫學大學。在校期間,有感于學院里教授的冷漠,他決定畢業后做一個溫暖的醫生,從感情和精神上著手治療病人,提出了“治好病人,而不僅僅是治好病”的口號,但正統的醫學教學卻對他這種理念嗤之以鼻。
1971年,帕奇畢業后在西弗吉尼亞州的波卡洪塔斯建了一所提供免費醫療的康健醫院。因為看到病人大多憂郁消極,便把歡笑當作醫治病人的一個良方,開始了醫療小丑的實踐。帕奇始終堅信“心里有愛的醫生,才是好醫生。快樂比任何其他藥物都重要”,他認為身體和精神的結合治療是戰勝疾病的最好方法,創造性地將醫生和小丑這兩個角色結合在一起,讓病人在歡笑聲中早日康復。
在帕奇實踐醫療小丑幾年后,來自紐約大蘋果馬戲團的真正小丑開始訪問紐約醫院的兒童病房,醫療小丑的信息迅速傳播,并開始出現在其他醫院中。帕奇本人也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推銷快樂的治療作用,走過了包括中國在內的50多個國家,把歡樂帶給世界各地的孤兒院和醫院里的人。《妙手情真》(也翻做《亞當醫生》《心靈點滴》)就是根據帕奇的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于1998年10月21日在美國上映。
如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醫療小丑在醫療保健中可以起到輔助作用,促進病人康復。特別是在兒科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相比于成人而言,小兒的心理以及生理水平尚未發育完全,在常規臨床診治時可產生以掙扎及逃離為主要表現的排斥現象,導致診療無法順利進行。有研究表明,醫療小丑可能對改善患有急性和慢性疾病的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情緒反應有積極的影響。無論是否有家長在場,當醫療小丑出現時,兒童和青少年在一系列醫療過程中表現出的焦慮程度顯著降低,心理適應能力也有所改善。
近年來,我國上海、廣州、四川、山東等地多家醫院陸續引入了醫療小丑的服務,他們通常帶著圓圓的紅鼻頭和爆炸頭假發,身上趴著卡通玩偶,口袋里裝著糖果和道具,或給病人制作并分發禮物,或通過講故事、變魔術等表演分散病人的壓力和痛苦。當前我國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鬧、傷醫事件不斷,或許醫療小丑能成為醫生與患者之間的“和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