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屬中醫“脈痹”范疇,往往表現為行動困難,下肢浮腫、沉重,局部疼痛、發脹,以及皮膚灼燒感等,常見于中老年人。中醫認為,濕熱可導致下肢經絡氣血受阻,血氣不暢則引發血栓。因此,久病臥床、久坐、久立、運動量少、低溫環境下工作者都是高風險人群。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肺栓塞的主要誘因,日常生活中,高風險人群應提高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意識,可服用活血清熱的藥物。
具體為:川芎、當歸各10克,黃芩9克,黃連6克。上述藥物混合后,共同煎煮30分鐘,濾出藥汁,每劑藥共煎兩次,兩次藥汁混合后分次服用。每日1劑,早、晚各服100~200毫升,連續服用7~14天,或間斷長期服用。
川芎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功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川芎所含的川芎嗪不僅可以擴張血管,還有活血散淤通絡的作用。黃芩苦寒,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善于清肺、大腸熱;黃連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痢功效,善于瀉心火、除濕散郁結。當歸可補血調經、活血止痛、祛淤消腫、潤燥滑腸。諸藥合用,共同發揮清熱活血的作用。此外,戒煙也是預防此病的重點,因為尼古丁會刺激血管收縮,影響靜脈血回流,誘發或加重病情。
(摘自《生命時報》文/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