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栓 江雪兒
[摘要]基于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對于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增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適應性、滿足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性具有重要意義。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培養存在著現實困境,構建“四層三境三改三評”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系統化設計、組織化推動,理應是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
[關鍵詞]職業技能;職業精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楊金栓(1967- ),女,河南長葛人,河南省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研究室教學研究部主任,正高級講師,碩士。(河南? 鄭州? 450000)江雪兒(1997- ),女,河南開封人,西北民族大學在讀碩士。(甘肅? 蘭州 73003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基于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JA20006,項目主持人:楊金栓)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8-0097-05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是新時代國家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要完成新時代國家賦予職業教育的重任,就必須著力推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融合,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從技能培養轉向高素質技術技能培養。如何推動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融合應是職教界關注的命題,也是職業院校著眼于“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培養必須破解的課題。
一、問題理解: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融合需要整體設計
研究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融合,首先要厘清兩者的概念、區別和聯系。一般而言,職業技能是指從事某種職業應具有的專業知識、技術和能力,既包括基礎理論,也包括技術要領和操作能力。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一般通過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職業精神是指在工作過程中,崗位人才所體現的工作態度、工作情感,主要是基于職業認知而逐漸形成的理想、責任、紀律、信譽。職業精神的培養既需要學校教育的引導,也需要企業實踐崗位的熏陶;既需要“雙師”的示范,更需要優秀人員的引領。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不可分開來培養,兩者融合培養才能實現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目標。
為促進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融合,培養出國家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院校需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進行探索。在理論層面,學者或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宏觀視角進行研究,或從課程共建、教材共編、實踐共育等微觀角度進行研究;從實踐層面看,有院校從設計、組織、師資、實訓等層面開展探索,也有從模式、方法、路徑等方面進行探索。但總體而言,從整體設計、系統推進、鏈式管理、集成評價等視角研究融合培養模式的學者偏少。
二、意蘊價值:學生主體的三面性
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的價值意蘊,主要體現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全面性、增強社會適應性和奠基職業發展性。
(一)增強社會適應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首先,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發展高度相關的類型教育,其根本任務就是培養滿足新格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必須順應時代變化,通過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新體系、明確新目標、創建新模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其次,近幾年來,國家通過采取“三去一降一補”政策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化引發人才需求市場的波動,既包括規模的調整,也包括規格結構的調整。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產業結構變化,并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從供給規模和規格結構上破解供需失衡問題。最后,高質量的產品引發工藝、材料、設計、制造、銷售等方面的變化,這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促進全面性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全面發展既包括人的智力、體力,也包括人的志趣和道德品質等多個方面。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融合是職業教育全面發展的體現。職業技能是職業精神的基礎,職業技能的運用與創新依賴于職業精神。因此,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將職業精神作為一種內在品質內化于職業技能,增強學生在職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從容面對新挑戰和變化。通過職業技能訓練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也通過職業精神的塑造增強技能人才的職業認同感。
(三)奠基發展性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眾多產業速度的加快,部分傳統崗位消亡的速度也日益加快,一大批智能化的職業及崗位出現,這種趨勢正在加速擠壓現實技能人才的生存空間。由于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日漸凸顯,迫切需要職業教育主動變革,及時滿足產業變革的需求,滿足產業工人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新興產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與過去相比,在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上要求更高,如穩定的心理、自我調適能力等。如果職業院校只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其崗位的可遷移性會較為薄弱,將來難以順利過渡到新崗位。因此,要加快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培養,并在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兩個方面順勢拓展培養空間,發揮協同耦合作用,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現實困境:體現融合的六因素缺陷
制約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的因素很多,有教育理念的固化,也有培養模式的創新不足,具體表現為:
(一)教育理念固化,制約職業精神塑造
經過多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特征日益顯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有企業反映,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在工作過程中,一是大局意識弱、自我意識強,缺少團結合作;二是職業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不足,缺乏樂于奉獻和吃苦耐勞精神;三是職業價值觀不穩定,從業流動率較高。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職業院校教育理念固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重技能,輕素養”的現象,過多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忽視學生職業精神的塑造,最終導致學生職業技能強、職業精神弱的問題。
(二)培養方案不科學,制約培養目標實現
一是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一些誤解,認為學生到職業院校不用學習基礎理論,培養一兩項技能即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學校通常以個體特征而非以學生的內在潛能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二是課程設置與崗位要求不符。基于上述方案和目標,一些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與實際崗位脫節,與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融合培養的需求脫離,培養的專業人才職業勝任力不足,難以滿足崗位需求。三是實踐教學環節薄弱。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之一就是重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部分職業院校實踐教學較為欠缺,實訓學時少,實訓安排與培養標準相去甚遠,學生很難在實踐中觀摩領悟工程師的職業操守、工匠品質等職業素養,以及學習其優秀的職業技能。
(三)課程融合缺失,制約培養內容失衡
從課程目標上看,職業教育的課程目標,應該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目標。由于傳統教學中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是分開培養的,德育課程被認為是職業精神培養的主渠道,專業課程教學是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主要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更多考慮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重點安排專業課程,能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相關課程占比并不高,并且教師的教學設計也主要圍繞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職業精神的培養往往被忽略,致使培養內容不科學、不全面。
(四)校企合作虛化,制約融合途徑暢通
校企合作是解決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難以融合的重要平臺。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合作的企業不恰當。目前,比較愿意與院校合作的是培訓型企業,屬于實體企業和學校之間的中介。這類企業從辦學經驗、師資配備、設備供給等方面與學校的需求相差較大,而實體企業的合作意識淡薄,沒有把人才培養納入企業價值鏈中,僅僅停留在提供實習機會、提供場地設備、捐贈物資等環節,對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建設、教學資源開發、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人才培養全過程積極性不高。二是職業院校協同企業的能力不強。院校難以根據企業需求設置專業、課程,改變培養方式,尤其在產品的研發和技術服務方面能力較弱,對合作企業缺乏吸引力。學生知識技能老舊、職業精神缺失,使其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既影響了企業的合作積極性,也使學校失去了與企業合作的基礎。
(五)“三教”改革不力,制約融合保障實效
目前,“三教”改革形勢嚴峻。一是教學團隊建設薄弱。不少職業院校的教學團隊中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極少,缺乏根據產業發展和崗位需求設計的課程,缺少依據實際工作任務開發的教學情境和工作單式教材。二是教學方法創新不夠。“以學生為中心”“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難以落實,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難以推廣,更難以將職業精神培養融入教學全過程。與此同時,信息技術與教法改革融合不夠,實現教學數字化與產業數字化同步還有一定難度。三是教材建設缺乏特色。從教材體系上看,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思維沒有改變,沒有真正實現教學內容的重構,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素養得不到提升。從教材形態上看,工作任務式、新型活頁式教材和配套電子教材缺失,不能體現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多樣性,影響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
(六)教學評價單一,制約融合導向偏頗
一是評價主體單一。一些職業院校仍將教師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主體,學生評價及企業評價沒有被重視。這種單一的評價主體,會導致評價結果過于片面,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融合評價更難以實現。二是評價維度少。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通常將知識和技能作為評價的重點,缺少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評價。三是過程性評價缺失。部分職業院校注重結果性評價,忽視診斷性評價,這種評價機制不能及時糾正學生的缺點,培養出的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崗位需求。
四、模式創建:基于體系化的“四層三境三改三評”培養模式
將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貫穿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新時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目標,構建“四層三境三改三評”培養模式,完成融合培養任務,這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全新嘗試。
(一)以人才需求市場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目標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既要遵循人才市場規律、滿足國家現實需求,也應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不斷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基于此,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為:全面適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綜合能力培養為本位,構建“四層六塊”課程體系
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和職業崗位能力需求,依據職業崗位對知識、技能和素養的要求,梳理學生應具備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構建工作過程化的課程體系。校企雙方共同進行調研,分析職業崗位,并通過項目課程,實現課程體系的重構。選準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的切入點,合理設置“四層次六模塊”課程結構。四層是指基礎、拓展、實踐、創新,六塊是指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專業拓展課、專業選修課、專業實踐課。一是基礎層次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公共基礎和專業核心知識能力,以及職業理想、愛崗敬業、吃苦耐勞、職業熱情等職業精神。二是拓展層次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專項知識和技能以及后續發展能力,力求使學生能夠成為復合型、可持續發展人才。三是實踐層次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實踐課程強調以項目為載體,根據崗位要求和個人興趣,在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指導下進行實訓和生產實踐。四是創新層次課程,將創新創業教育以及職業精神培育專項課程等納入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與創新能力。
(三)校企深度合作,探索“三境六進”人才培養途徑
“三境”是指課堂學習、崗位實訓和頂崗實習三個學習場境的融合。“六進”是指通過三個場境的學習訓練,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單一到綜合、從簡單到復雜、從課堂到崗位、從學習到生產,從學生到職業人的六個遞進。一是課堂學習場境的融合要堅持系統化的思維方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整體設計。教學目標應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學實施應基于行動導向,大力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等教學方法,將職業態度、標準、規范等融入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過程,筑牢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的基礎,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單一技能到綜合能力的遞進。二是崗位實訓場境的融合,應充分發揮崗位實訓優勢,通過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校企共同組織教學、制定管理制度、打造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等,使學生實現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有效融合。三是頂崗實習場境的融合,根據專業與崗位的匹配度,選擇適合的頂崗單位,發揮教師與企業優秀人員的引導作用,同時,院校配備好實習指導教師,企業嚴格按照實習規范管理學生,院校與企業共同加強對頂崗實習的管理。
(四)以“三改”為抓手,強化人才培養高質量保障
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在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過程中至關重要。一是鑄造培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的師資隊伍。一方面,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融入職業理想、職業態度等職業精神元素,培養教師的職業精神;開展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親身體驗企業師傅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潛移默化地將職業精神內化為教師的實際行動;校企共建“雙師”研修基地,為院校教師持續提升實踐指導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構建“雙元結構教師小組”,聘請企業技術骨干、能工巧匠為兼職教師,形成高水平結構化教學團隊,為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創造條件。同時還可以通過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搭建交流研修平臺,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師徒結對的方式傳承工匠精神。高水平職業院校還可以通過遴選師德高尚、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教師進行重點培養,逐步形成名師引領的教學團隊,不知不覺中做好正能量傳遞工作。二是建設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的高質量教材。以產業、企業和崗位需求為導向,對教材編寫的主體、內容和形式等進行改革創新。校企共同組建編寫團隊,深入分析研討教材體例和內容,積極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保證教材內容與崗位能力需求契合,并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規范轉化為教材內容。打造新形態教材,將紙質教材無法展示的工作場景、過程以多媒體形式展現出來,形成立體化教材,使教材既能承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也能承載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行為規范等職業精神。三是積極推進教學方法創新。開展項目教學、情境教學和模塊化教學,充分體現類型教育特征,并以企業生產項目為牽引,以真實場景再現為手段,對標行業標準進行過程考核。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按照企業生產與管理標準建立與專業相匹配的實訓基地,將職業精神培養融入真實的生產和工作環境中。另外,通過技能大賽,將職業態度、職業規范、工匠精神等納入競賽流程,引領學生樹立成為大國工匠的理想信念。
(五)以“校、企、社”三方為主體,構建多元網絡化評價體系
職業教育應堅持以促進融合為導向,構建一個多元協同的網絡化評價體系。一是明確評價主體。在不同教學環境中可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其評價主體也不同,大致可分為專業課教師和實踐指導課教師共同評價、學生自我評價與學生互評、學校和家長共同評價以及行業企業評價,甚至可以委托第三方評價組織進行評價。二是開發網絡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以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為核心,從知識、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行為等多個維度構建網絡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三是建立發展性評價機制。關注人才培養質量生成的全過程,堅持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基于診斷和改進理念,在培養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隨時改進培養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四是探索多樣化評價方式。聚焦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的核心,堅持課內和課外、校內和校外、理論和實操、筆試和口試、質性與量化評價相結合,通過多元評價方式,有效評價學生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鄧桂蘭.高職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深度融合培養研究[J].高教學刊,2020(24):186-189.
[2]江歡.推進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培養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高職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研究[J].職業教育,2019,18(6):97.
[3]李芳.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視角下的高職人才培養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3):125-128.
[4]楊金栓.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視域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7(4):71-74.
[5]楊金栓.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視角下職業院校“三場境六遞進”人才培養途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6):47-50.
[6]張麗娜.新時代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任務方略與路徑選擇[J].教育與職業,2021(15):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