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如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置身在教育質量監測的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不但需要具有全局性的部署,也需要不斷探究評價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音樂能力以及學習的評價是舉足輕重的,學生能從評價中不僅獲得對自身音樂素養清晰的認知,同時更重要的是,評價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對其學習的激勵,學生在更加健全、創新的評價方式下,才能在音樂學習中有更大的動力,激發更強的學習興趣。因此,文中對小學音樂評價方式的創新進行了探究,期望能夠對學生的音樂學習以及綜合素質發展助力添益。
關鍵詞:教育監測;小學音樂教學;音樂評價;評價方式;創新;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02-0143-04
一、 引言
國家實施對義務教育質量進行監測的教育戰略,就是為了更科學地對現階段的全國義務教育水準進行評價,使得當前的教育質量能夠有一個相對客觀的反映,再根據這些客觀事實對相關的教學進行改革完善,促進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能夠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在這種教育被全局監測的背景下,對小學音樂評價方式進行創新是極為必要的,這既是對國家教育號召的一種響應,也是音樂教育過程中的一種自我反省,進一步幫助學生從音樂教學中提升音樂素養,獲得更多的成長。
二、 當前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對音樂教學不重視
雖然近些年來國家一直對小學生的素質教育非常重視,也一直號召所有的學校都能夠盡量去減少小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承擔的學習壓力,但無論是升學還是進入理想的初中都需要學生有一個比較好的考試成績作為敲門磚,因此,小學在對學生進行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依然是將學生的文化知識作為教學重點的。日常教學過程中留給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時間并不多,有的學校教學資源差一些,甚至都不會有專業的音樂教學設備。這種對于學生音樂學習的不重視對于學生實際的音樂學習是有著極大影響的。尤其是受到教師、家長這些成年人態度的影響,學生自己也會逐漸覺得音樂學習不重要,不會投入太多的時間,這也是當前很多學生在音樂素養方面沒有積累的重要原因。
(二)音樂學習進度存在差異
學生的音樂學習進度某種程度上與學生的家庭經濟水準有比較大的關系,一般來說,家庭經濟水準更高一些的家庭會比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會在學校之外給學生報各種藝術特長學習班,比如說舞蹈班、歌唱班、樂器班等。這些學生通過校外培訓的輔導之后,在音樂素養等方面會積累多一些的樂理知識與能力技巧。但對于家庭經濟條件一般,或者學生本身就在文化課學習上比較吃力的學生來講,家長一般不會再幫助其向著其他的藝術特長發展。這就造成了小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學習存在不同的進度,有的完全不懂,也有的已經有深厚基礎。面對這種狀況,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顯得比較被動,在教學設計上是比較為難的。
(三)課堂教學方式呈現單一
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課堂在呈現方式上是相對比較單一的,這也是限制教學質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從更詳細的角度分析,在教育監測背景下,教師一般會以理論講解或者樂曲賞析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對這些拓展知識有一定了解,但不會將其作為重點教學內容。而基于教師領唱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興趣點無法被調動起來,且容易被教學以外的內容吸引,重復的機械練習對于學生來講也非常枯燥。因此即使有一些學生本身對音樂是比較感興趣的,但隨著這種單一教學課堂的不斷呈現,學生也會逐漸失去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除了影響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之外,單一的教學方式對于不同音樂教學內容來講也會造成最終教學質量存在較大差異,畢竟不同音樂教學內容適合的教學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單一就意味著某些內容的特點被舍棄了,對于最終的音樂教學效果是有著極大影響的。
(四)技能技巧訓練內容片面
小學音樂教學在實際落實過程中雖然會有與之相匹配的教材,但不少教師對于音樂教學改革的研究不夠深入,沒有深度分析現階段我國教育教學體制提出的要求,對于音樂教學也不夠重視,在實際教導學生音樂的過程中自然也不會有太過明確的教學目標,往往是根據自身的理解或者根據當前階段的興趣來安排學生需要學習的音樂內容。此時就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按照既定的教學方案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專業音樂技巧相關的內容沒有落實,基本上都是在進行歌曲重復演唱練習。還有一種情況是音樂教師想要教給學生一些真正與音樂相關的內容,但是自身的理解有限,因此錯誤地以為教給學生音樂相關技巧就是最正確的方式,于是一味地給學生灌輸技巧,但學生的音樂素養其實并沒有因此提升太多。小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音樂技巧固然是教學的基本要求,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的教導來使學生的素養與品位得到一定的熏陶,要能夠在音樂審美以及鑒賞能力方面有所增強,甚至是在學生心中留下一顆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種子。但當前小學的音樂教學明顯是沒有做到這一點的,無論是一點技巧也無還是全是技巧的音樂教導都太片面了,這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誤區。
(五)音樂學習激勵機制不全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在思想上不夠成熟,他們可能并不能明白音樂是什么以及自己喜不喜歡音樂,但他們如果在完成了某件事之后受到了來自父母、教師或者其他同學的夸獎與表揚,那么其內心一定是開心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小學生其實是非常“功利”且“物質”的,其在進行某一方面內容學習時是帶有一定的“目的”的,為了能夠獲得樂趣,為了能夠被他人夸獎,為了使虛榮心得到滿足。這種簡單的目的性如果能夠得到恰當的利用對于小學生的學習來講其實是有一定的益處的。這種對于學生學習“目的”的引導與應用在實際的小學音樂教學中體現出來就是激勵機制。而就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而言,并未將激勵機制有效的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對教師而言,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要洞察到學生的這種目的,并在恰當的時機給予學生想要的表揚,學生從這種行為中受到激勵,得到滿足,就會在音樂學習中變得更加主動、積極。但當前一些教師信奉“嚴師出高徒”,對于學生的表揚以及激勵并不在意,學生無法從學習過程中獲得足夠的激勵,難免會有喪氣、怠惰的心理,在音樂學習上也就會變得越來越不積極。
三、 完善音樂教學方式的對策
(一)加強對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
基于教育監測的背景,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這一點對于學生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是極為重要的,只有首先從態度上改變自身對于這項工作的理解,在實際進行相關教學落實的過程中學校以及教師才會投入更多的努力,最終的音樂教學成果才會更有保障。學校方面要對國家的教育指導政策進行深度的學習,并且要在實際的教學工作落實過程中真正嚴格去執行相應的指導。在教學中要真正投入資源去進行小學音樂教學體系的構建,要給予相應的教學資源,在設備、師資力量、教學器樂、環境構建等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使學生可以在更好的環境中進行音樂知識學習,也有足夠的渠道去見識到更多的音樂類型,領悟更豐富的音樂元素。
(二)設計音樂教學的層次性
針對小學生音樂學習進度不同的問題,小學音樂教師應當遵循層次性原則,基于不同學生群體開展教學活動。具體而言,就是根據學生當前階段的音樂學習基礎以及學生是否在校外同步進行音樂學習等來對學生進行教學組劃分。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小班化的定制教學。實際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一位音樂教師可能會同時負責多個班級的音樂教學,教師可以預先對所有班級中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學習進度進行一次調研,可以是問卷調查,也可以是學生音樂特長展示活動,對每一位學生當前階段的音樂能力進行評定,綜合學生的音樂基礎與音樂素養對其進行學習層次的劃分。針對不同音樂學習基礎以及不同音樂學習進度的學生,教師就可以制訂不同的音樂教學計劃,為其講授不同的音樂教學內容。當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教師需要教授其不同的專業技巧,比如完全沒有基礎的學生就主要是培養其對于音樂的興趣,再加上一些基礎的引入,因此課程表現必須更有趣、更輕松一些。
(三)豐富音樂教學的多元性
教育監測背景下,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對自身的教學形式進行不斷豐富創新。如果一直僅僅使用教師講授、學生模仿的授課模式,學生總是會對其產生厭倦心理的。因此教師需要抓住小學生的興趣點以及其興趣轉移的時間間隔,在預感學生將要對一種教學方式產生疲倦心理之前及時轉變教學方式,重新吸引學生對于音樂課堂的興趣,通過這種方式來確保學生一直能夠對音樂保持一個較高的學習興趣。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方式創新豐富的過程中還需要結合小學生的性格以及學習特點,在所構建的新的音樂教學方式中引入更多趣味元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舉個簡單的例子,教師可以根據要教學的音樂內容設計一個小的課堂游戲,小學生本身就比較活潑好動,而音樂游戲剛好不需要其一直安靜坐著,再加上游戲活動還帶有一定的競爭性,對于小學生的好勝心也能有一定的激發,由此學生對于課堂的專注力以及投入度都會更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也就會更好。
(四)關注音樂教學的系統性
小學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音樂教學。小學音樂教學中最忌諱的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想到什么內容教導什么內容,或者是當前流行什么音樂,就教導什么音樂,這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累積與提升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小學生音樂教學的系統性。小學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以及其現階段的理解接受能力來制定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需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再根據這些教育目標去進行具體教學計劃的制訂。系統性原則要求教師應當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為目標,制定出長期的教學方案,相關的教學計劃中應該包含系統性的音樂理論知識、音樂技巧,以及樂器相關的理論知識等,且必須在實際教學落實之前就對這些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中占據的比例等進行嚴格規劃,確保學生能夠接受到足夠系統化的音樂教育。
四、 教育監測背景下小學音樂評價方式的創新措施
(一)確保評價及時
教育監測背景下對小學音樂評價方式進行創新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評價足夠及時。小學生在完成一項音樂學習任務之后其內心如果對自身的任務完成度比較滿意的話,就會開始期待他人能夠表揚自己,而如果表揚者是其最為崇拜的音樂教師的話,學生從中受到的鼓舞、感受到的情緒上的激動會是加倍的。但如果音樂教師沒能及時發現學生內心的這種對于表揚的期待,學生的情緒就會從最高興奮點一下降至谷底,失望的情緒是翻倍的,對于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也會因此備受打擊。故而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導小學生音樂的過程中需要能夠做到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避免學生內心的期待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喪失,最終不抱有期待之后,教師的評價也就變得無足輕重了。
(二)客觀公正評價
音樂教師在對學生的音樂學習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還需要做到足夠公平公正,要從客觀的角度對每一位學生做出評價,而不能摻雜自己的主觀情感。每一位在社會中生存的個體都渴望受到最為公平公正的待遇,小學生也不例外,公平公正的環境會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更有安全感,對于音樂教師的教導會更加信服,相應的在音樂課堂上就會更配合教師的一些教學行為。因此,小學音樂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有更公平公正的評判,要為學生構建更和諧公正的音樂學習氛圍。比如說學生喜歡溫柔一些的樂曲,但教師自己喜歡粗獷一些的,學生演繹了溫柔的樂曲之后,教師也應該按照學生實際演繹的水準對其進行精準評價,不能因為自身不喜歡這種風格就有所偏頗。再者教師還需要做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公平公正,如此學生才能認可教師的評價結果,并按照教師的教導去進行自我調整提升,否則教師將在學生心中失去其應有的威信。
(三)學生參與評價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自主評價的形式來實現。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要學會去分析一首歌曲的特點、風格、表達的情緒、意境等,進而根據這些認知去對其他同伴的演繹進行評價。音樂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去表達自己的意見以及觀點,這既是對評價體系的一種完善,也是學生音樂能力獲得提升的一種方式。除此之外,小學生參與課堂學習評價,還會無形中增強學生的責任感,秉承著自己即將要擔當“小老師”的重責,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會更認真,責任意識提升的同時,學生的音樂知識以及音樂素養也會更進一步。例如,課上教師在組織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可以邀請學生上臺展示,并將評價權交給臺下的學生,以打分+點評的形式。對臺上的學生而言,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演唱歌曲時存在的問題。而班級中坐著的學生也會聽到更多關于音樂的不同見解,開拓自身關于音樂的思路。
(四)拓寬評價平臺
在創新小學音樂評價方式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積極組織學生去參加各種演藝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能積累舞臺經驗,提升對于音樂的綜合理解能力,應變能力也能變得更強。小學生的學習時間是相對充裕的,對于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也有著比較高的興趣。音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多多參與,如,校內的各種文藝表演活動、校園慶祝活動、六一活動、校外的藝術團表演活動、歌唱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不斷鍛煉學生的膽量與應變能力,幫助其在性格上變得更穩重。同時這種綜合性的音樂表演其面對的是更多的觀眾,教師就可以從這些觀眾的反饋中獲得一種對學生音樂表現的隱性評價,將來自觀眾的掌聲、觀眾的談論也作為評價的參考,這對于學生的音樂潛力挖掘是非常重要的。
五、 結語
鑒于國家方面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質量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當前教育監測背景下,有必要對小學音樂評價方式進行創新。在進行創新措施提出以及落實的過程中首先要發現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改善,幫助營造更好的音樂教學環境。再接著對相關的音樂評價方式進行創新,在其中加入更多的評價角度以及評價者,并確保評價的及時性、公平與公正,如此小學生才能夠從這些評價中獲得更大的鼓勵,也能夠通過評價的內容認識到自身在音樂學習方面的不足,進而進行針對性提升。
參考文獻:
[1]匡霞.小學音樂課堂評價方式改革途徑分析[J].教育界,2020(14):8-9.
[2]徐麗君.讓音樂課堂“活”起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創新策略分析[J].北方音樂,2020(7):190-191.
[3]袁梅紅.小學音樂教學中激勵性評價策略的有效應用探究[J].考試周刊,2020(5):160-161.
[4]羅瑋蕓.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音樂多學科融合方法探究[J].讀與寫(教師),2020(6):130.
[5]譚禮興.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方式探析[J].北方音樂,2020(2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