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力霞
摘 要:《導言》這一環節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總的開篇,其不僅對政治經濟學基本概念做出梳理,而且承載了馬克思有關于經濟理論的轉折意義。《導言》部分中將生產的一般關系和特殊層面予以梳理,確立了現代觀念上的資產階級生產,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要探索的本質觀點。以《導言》為載體探討經濟學在政治領域的內容要素及其聯系,即生產(直接生產過程)及消費、交換與分配這四個要素,最終歸為統一的整體,從而進一步追尋經濟關系的本質。
關鍵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要素;關系
中圖分類號:A8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9-0001-03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佐證下是于19世紀中期問世,也是其作者關于《政治經濟學批判》這一巨制的點睛之筆。但《導言》最終是未完成的狀態,可能在他的觀念中認為即將闡釋的不需有前戲,容易陷于不利境地。該部分,作者在19世紀以來關于政治領域提及的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在《導言》中有所體現,初步關于政治經濟學中提及的對象與內在要素、結構及方法等相關問題表明了一些論述,也充分展現了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思想體系整體版圖。《導言》的這一部分至少在馬克思去世前并未見市,直至1902—1903 年,《新時代》首度呈現在印刷文體上。《導言》之所以被稱為“曙光之引”,是因為它對于世界解讀作者關于這一方面研究所經歷的思想過程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是研究馬克思有關于經濟思想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作者在《導言》這個部分分支出四節內容,其封面就充分顯現了這四節小標題,將它們概括理解為始端的生產部分、中端分配、交換和末端的消費環節。
一、《導言》部分承載了作者關于經濟方面思想的價值意義
(一)《導言》是相關思想匯聚的“指南針”
對于政治理論層面有關經濟學的基本方式理解不是隨意展現在某一本書或一個言論中的,《資本論》成為一個引子:“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觀念上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1]馬克思借助之前的理論基礎,趁此機會在人們的觀念中植入了關于探究與表述在實際中的些許接續性聯系。從接續性角度審視,探究方式的結束是表述方式的伊始,所以,只有利用探究實際發生的理論性論斷,才能完美展現一起在表述基本意義層面產生的系統理念。基于社會實際,基于縱向歷史代入進去觀測作者自身對于經濟層面在政治領域的觀點,《導言》這部分未出生之時,作者自身關于政治領域中的經濟層面思想觀念的主要表現在探究這一領域中體現的發展跡象,作者通過充分領略各種經濟學相關材料、細細探尋所擁有材料的發展成果形式,從而將其中某部分形式有機地統籌捆綁。成果因這一實施過程而展現,在相關探究的大作中也得以表現。作為起點的這個《導言》部分,在此之后布下了關于經濟方面思想繼續拓展的格局脈絡。這段時間里,他自身也實現了對思想批判的轉移程序,他一直存在直到商品相關范疇出現而被終止,由此也反映出馬克思有關于經濟思想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跌宕。《導言》是這樣的轉變所導致的效果,直到1858年前期,當時集萬千關注于一身的1867年《資本論》前部分初問世。除此之外,又據證探究與表述之間的平行相關性,多半是由《導言》出現之后的他,將表述貫穿思想始終囊括經濟,并沒有將其中展現的部分探究程序除外。
(二)《導言》是相關理論概念的“沖鋒號”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自覺將當時的國民經濟狀況帶入到自身發展的背景中,成為相關階級建立所謂私有概念、異化等相關基本理論的背椅。置身19世紀40年代后半期,緣于唯物史觀的初步創立,馬克思也因此完成了從相關物質生產——交往的形式也就是生產中形成的關系——“理論+意識”的層序組織等,也是因為梳理內容關系而后實現了在社會層面展示結構組織形態,在此之上才形成了關于政治、經濟等理論的體現。社會中隨之出現的幾對關系和幾個內容,使生產力攜帶著生產關系的概念一同進入大眾視野,因為涉及人自身是社會人,所以將生產方式的概念也一同帶入,進而使得關系網初步建立,人類社會逐漸成熟。物質與思想的交匯使關系構成了一個閉環狀態,根據理念建立的關系,在經歷了社會與物質生產這些因素的紛擾后,人類意志形成了多樣的走向,這也構成了物質與社會關系對理論的影響,而后相關意識形態和理論體系隨之建立[2]。這就像他對于經濟學在政治層面的表述,并不是讓它們在法律意志上作為一種關系去抓,其實是根據真實生產關系去探究,理念在政治層面的經濟學領域不斷成長發展,自身完善,使其逐步呈體系化發展。雖然思想是在不斷演化,但關于經濟學,尤其在政治層面分析,他自己還沒有足夠的體系去闡釋相關正統的概念。《導言》中的部分概念給了馬克思以靈感,將經濟這一概念置身政治領域中予以最新最系統的表述。
(三)《導言》是引領整體思想走向的“風向標”
《導言》是于1857年出世,此時的馬克思也已40余歲。《導言》作為一個孩子身份出世前的一段時光里,他一直在為能有新指導思想的出現而勞神,全歐洲似乎都是他的戰場,工人階級是他的目標對象,于是便潛心巨制《共產黨宣言》。那時的他還正處于30多歲;那么《導言》出現后的有一段歲月里,《資本論》前半部分終于等來了問世的機遇,這時馬克思已50多歲。在馬克思正式接觸經濟學,將之與政治聯系起來,當引起高潮的巨制再一次掀起,才使得第一部分當初掀起的浪潮開始平復,《導言》當之無愧在引領馬克思關于經濟的全部思想在政治領域的縱橫做出突出貢獻,不僅能感受他風平浪靜時的內涵,也能充分領略他起伏跌宕帶來的魅力刺激。
二、政治經濟學內容的要素及其關系
立足于政治經濟學其中的要素和它們之間的關系上敘述,置身于能夠聯系起直接生產,按時按需實行分配交換,最終產生消費過程的一個有機社會整體中,這些內容在一定情況下產生的附加作用關系而直接成為社會經濟關系的總和。
(一)“生產內容+消費內容”
人類在社會中從事生產活動時會建立起一定的聯系,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將其稱之為生產,置于整個內容的首端。隨后物品與物品的交換或與等價物的交換被理解為消費,二者從無聯系到產生了某些聯系,都是關于發展水平的變化,人類社會長期生存發展不斷催生出首端與末端在概念與形式上存在的必要性。但對于其本質的理解也隨著復雜多變的環境而不斷深入。通過首端發現,首端也可以與末端進行等量估計,生產的部分內容離不開消費同等的替換,首端其實直接成了末端。首端因承載著資料在物質領域的全部,在過程中就需要配比出人與物而實現力量持恒,于是通過一方物質能量或精神的消耗,另一方物質的消耗來達到一個完美過程的呈現,于是乎就出現了相比原始觀念理論更深一層的力量配比,即把生產這一首端與消費這一末端實現等價意義上的替換,而馬克思自身非常贊同這樣的形式考慮問題,于是形成了用命題的形式證明并立論,將其推翻便形成了反向支持作用。
那么從末端的消費進行力量和關系的配比分析,發現消費這個末端在一定意義上能夠與首端相互轉換,在之后的理論研究中也將末端的消費轉換為生產首端的意義看待。作為一個末端流程,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的消費不可謂是不消耗,所以從這個角度理解,將消費看作首端生產也不無道理,只是分析的內容對象有了更加全方位的考慮。利益關系的觸及引導著理論關系的走向,于是便有了有意為之的舉動帶動輿論理論走向,否定本身二者存在的關系,不贊同客觀意義的分析,能夠接受第一層面的首端為末端,但在第二層便不能輕易拋下社會物質關系而接受第二層關系。但無論怎樣,首末端的客觀聯系與本質轉換依然存在。
把抓觀點脈絡分析這對關系,通過對首末端概念輸出和二者力量關系的互換對比從而達成統一的效果,反而充分證實了它們的契合性為最后的這一觀點鋪墊,充分展現出作者思想中對資產階級的經濟學理論中的分裂與并立的生產和消費相關觀點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生產與消費,它們之間存在的同一和對立關系,在兩者彼此的相互作用下產生了更加全面的展現。
(二)“生產內容+分配內容”
馬克思自身在考慮這一對關系時并非先亮明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是采用欲揚先抑的方法對其他錯誤的觀點理解給予一定的評論,這是因為始終會有維護自身利益的階級存在并為了維護利益而擾亂理論風向,導致成立的關系和理論經受著輿論考驗,片面的思考為正確的關系辯論帶來了阻礙,而且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只能看到的是生產資料體現的一種表現效果。當提及部分內容資料所充當的角色時,與之相對應的要素內容便順理成章地表現為利益階級所期待的模樣。生產和分配,在他們視野里,即單一簡潔的物與物間的關系。
馬克思觀念里的部分利益階級所維護的理論形式不帶有客觀性,若聽從他們的言論隨意選取關系作為對比案例則風向永遠維護利益階層,他們理念下的首端環節與中間環節都被資本所填充,始終將盈利作為最高遵循,而且他們的“真面目”就是資本生產下的最終目的;分配這一中堅關系也因此蘊藏于首端鏈條中,資本利益階級關系催動下所形成的內容方式始終不能占據主導地位。根據以上內容關系而言,若不是雇傭勞動,則工資就不存在了[3]。同時,若不存在資本主義下的土地所有制的關系,那與之相匹配的地租分配方式也不復存在,這也同樣是取決于特定的關系。
馬克思產生出的結論也與之相關:一是強調在社會經濟正常運行過程中,能夠將社會經濟關系本質展現的生產和分配其實是相互保持聯系的兩方面;其二,表現在生產首端和分配中端二者的搭配中,首端生產對其他內容都是引導性存在,“分配下的結構是完全取決于生產這一結構的。分配本來就屬于生產的產品,不僅根據對象說是這樣,而且依據形式說也是這樣。依據對象而言,只要能夠分配的都是因為它是生產的成果,據形式說,一定形式下的參與性生產是對分配的特定形式有決定權的。”[4]相關研究發現,把中端內容放置在政治領域下的經濟學中,是因為它展現了利益與內容之間的互通關系。
(三)“交換內容+流通內容”
整體意義下解讀的中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分配理解,順便對于其他內容也進行了一并闡述。
起初最簡單的理解是將它置于初始端,看它根據實際情況而演化出怎樣的力量和關系形式,在這一意義下所產生的現象根本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始端生產,以為人自身與各種力量之間的等價對比都是根據中端分配合作完成。其次除去考慮人自身這一因素,在物品層面進行考慮,每一個物品的最終形成狀態都不是簡單的,而是冠以與許多層其他組織的影響因素,最終展現出來的是以始端生產為根本特征點的中端過程。其間的其他插曲也是在為本質的呈現做鋪墊。而后的視線移至利益之間的相互較量,當然也包含了部分特殊群體,在掌握中端交換分配的這個鏈條中,總會存在舵手操控交易,使得中端在這個層面實現了物質角度的互換,但背后涉及的本質關系并沒有改變[5]。最后的闡釋來源于對所有內容的匯總,通過始端與中端不同程度的理解,以及通過物質或產品或利益實現的轉化與互聯互通,末端層面雖然并未體現太多的鏈條網,但它是所有關系的樞紐,看似簡單明顯實則最為重要,最能體現本質意義。
三、政治經濟學內容的要素總體性方法論
每一個關系網的產生背后都牽扯著無數對關系,同時也會觸及更多的利益。本文以內容的呈現來詮釋在政治領域提及的經濟學思想是否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同時也擁有更多的利益糾葛呢?把始端、中端、末端結合起來再打亂重組,這樣更客觀地體現了每個過程的關系,也分析了產生關聯的因素與形式。隨后根據某一特定標準而組合起來,讓它們在總體性的理念里繼續運轉,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產生關系但又不斷統一起來,這樣的分裂再組合使得客觀意義上對于內容的認證更為明確和有說服力,使內在本質在不斷地分裂重組中暴露。這種意義下的利益階級則成為一種“普照的光”,成為資產階級社會中能夠去支配一切的所謂的權力。
《導言》作者自身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斷論證,在總體性的層面上給予闡明,通過《導言》的完美演繹,使經濟學在政治領域的內容衍生了更多的指引,馬克思則深入根據具體和思想的總體意義,對政治經濟學的總體性給予闡釋。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4.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6.
[4]? 顧海良.通向《資本論》的思想驛站——讀《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J].高校理論戰線,2012,(3):4-17.
[5]? 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