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

在江蘇,銀行、保險機構不斷引入“金融活水”,支持試點鄉鎮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金融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活水之源。
如何繪制鄉村金融新藍圖,打造鄉村金融新生態?耕好鄉村振興“金融田”是關鍵。
近年來,江蘇財政、金融機構對“三農”的“關注度”大大提升了鄉村產業發展的“加速度”。“財政+金融”支農路徑越走越寬,助力農業基礎越打越牢,鋪就一條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金融活水”澆灌萬畝良田
在揚州市江都區小紀鎮,養殖大戶景元鋒正在給蝦苗投喂飼料。作為小紀鎮的“明星產品”,羅氏沼蝦的養殖讓景元鋒嘗過不少甜頭。但受疫情影響,養殖場資金沒有及時回籠,蝦苗都無法購買。當地農業銀行了解這一情況后,采用“一項目、一方案、一授權”方式,第一時間為他發放了100萬元貸款。
景元鋒說:“我們有了這筆錢之后就能夠按時拿苗、打飼料款,保證一年的生產,就能把該賺的錢賺到手。”
聚焦優勢行業、特色產業、產業集群、專業市場四大金融需求集中的領域,“一項目、一方案、一授權”的模式,把具有共性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及農戶打包,制定統一的金融服務方案和差異化的授權,進而批量投放貸款、提升放貸效率,第一時間滿足客戶融資需求。截至目前,當地農業銀行已經在揚州為3818戶個體經營戶及農戶授信達16.43億元。
中國農業銀行揚州江都支行副行長袁海波說:“對于金額需求比較小的農戶,我們引入‘惠農e貸’這個產品。它是純信用的,不需要任何的擔保和抵押,解決了他們擔保難的問題。”
在江蘇,銀行、保險機構不斷引入“金融活水”,支持試點鄉鎮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在南通如皋搬經鎮,南通銀保監分局引導銀行貸款近2億元,著力打造黑塌菜培育、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在連云港市贛榆區厲莊鎮,銀行業陸續撥付2億元資金,推進一萬多畝的櫻桃大棚和生產技術中心的建設,助力這一傳統特色農業增添新的活力。
連云港市贛榆區厲莊鎮謝湖村黨總支書記謝修振表示:“市銀保監局聯合各大銀行對我們村的產業進行有效對接,去年建設了江蘇櫻桃組培中心,為下一步推進江蘇櫻桃產業的高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一個個美麗鄉村在金融的精準滴灌下逐漸實現精彩蝶變。這些特色產業成功的背后,無一不是經過財政優先支持、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擰成一股勁,合力讓一個個“土特產”闖出了名堂,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共贏相生的新路。
自2020年江蘇省級鄉村振興投資基金設立運作之后,16只子基金參投了40多個省內項目,有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不少地標產品備受資本青睞。江蘇銀行等16家金融機構與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大對農業農村領域的投資。
“我行圍繞江蘇11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166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服務優勢產業、重點產業和特色產業,全年投放農業產業貸款超過500億元。”江蘇銀行黨委副書記季金松說。截至目前,江蘇銀行涉農客戶已達近6.5萬戶。另據統計,截至2021年5月末,江蘇省19個試點鄉鎮貸款余額1443.7億元,比試點初期增長85.4%。保險金額1443億元,比試點初期增長137%。
活水引來,萬物生長。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推進,金融機構在特色產業開展了生動實踐,有效疏通了金融資源流向農村的梗阻。
用綠色金融打造“金山銀山”
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需要綠色金融的有效支持,推進綠色金融有利于拓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資金的直接來源,強化開源效果。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政策,在投融資決策中要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
在鹽城市射陽河口東南側海域,由射陽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創建的海上風電場,57臺風電機組葉輪迎風緩緩轉動,處于正常運轉狀態。該項目完成405兆瓦海上風機一次調頻動態試驗,正式投產后,成為國內首個具備一次調頻功能的海上風電場。
“這個項目是農業銀行重點支持服務的項目,也是農業銀行聚力服務全市新能源產業的生動實踐。”中國農業銀行鹽城分行公司業務部負責人介紹。該行組建專業團隊,專門跟進對接服務全市新能源產業。自介入該項目后,該行先后為該項目一期海上南區30萬千瓦風電項目、二期10萬千瓦風電項目提供了信貸支持,總授信達25億元。目前已投放貸款15.52億元,為該項目的成功投產注入了強勁的金融“動能”。
綠色金融除了支持綠色產業的發展,更為建設美麗鄉村不斷助力。在各地政府、銀企攜手努力下,江蘇省特色小鎮競相涌現,匯集了具有成長潛力的特色優勢產業,集聚成綠色宜游的新業態。
青磚黛瓦的烏衣巷、蜿蜒流淌的古運河、小橋流水的秦淮人家,青山綠水充滿了無窮詩意,每個江蘇兒女心中都有對這片熱土魂牽夢縈的記憶。建設美麗鄉村,為留住人們心中那一抹鄉愁提供了有機載體。
在宿遷,春看衲田花海,夏有曲水風荷,秋賞紅楓之戀,冬來梅村煮雪。由工行宿遷分行牽頭組建5億元銀團貸款支持的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一年四季景致各異。這片蘇北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在2015年提質擴面后,更是成為華東地區、淮海經濟區觀光休閑旅游的新地標。
在無錫,太湖之濱的靈山拈花灣小鎮,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向遠道而來的游客傳遞著閑適、恬靜之美。現在這里已建成集旅游、度假、商務休閑于一體的禪意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成千上萬游客為之駐足停留,而在這背后,金融機構優質服務成為重要支撐。
這兩個旅游勝地是江蘇生態保護走向縱深的一幀剪影。宜居環境不僅提升了農民的幸福指數,也為當地創造了經濟、社會效益的雙贏局面。無錫農商行董事長邵輝表示,該行結合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出臺重點縣區“三農”金融服務專項方案,為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鄉村旅游、農家樂、特色小鎮方向轉型助力;通過支持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等向17家公司投放貸款余額近10億元,讓身邊的綠水青山真正成為農民的“金山銀山”。
用普惠金融潤澤農村發展
普惠金融又稱為包容性金融,是指在機會平等、商業可持續與成本可負擔的基礎上,金融機構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的有效金融服務,特別強調滿足農民、低收入人群、殘疾人等群體的金融需求。它與側重于推動節能環保、生態治理,推動綠色生產、生活的綠色金融共同為鄉村振興助力。
江蘇省北部的新沂市馬陵山鎮小周村,20攝氏度左右的溫室大棚里,黃瓜長勢正好。54歲的脫貧戶李順達正忙碌著。以前,李順達經常外出,四處找活。在新沂農商行的幫助下,他建了這座占地4.5畝的大棚。如今,他一邊照顧家里,一邊在大棚里種植黃瓜。像李順達這樣受益于扶貧貸的人不在少數。據了解,小周村有經營能力的脫貧戶基本都在新沂農商行有扶貧貸款。
以扶貧貸為代表的農村普惠金融正日益繁榮鄉村。江蘇省北部的新沂、中部的興化、南部的如皋等地,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農商銀行不斷創新普惠金融服務模式、豐富惠農信貸產品、支持具有地方優勢特色的產業發展。通過結對幫貧、信貸扶貧、產業帶貧、智力助貧多維聯動,金融精準扶貧由“漫灌”向“滴灌”轉變,由“輸血”向“造血”轉變。農村普惠金融與脫貧攻堅、地方經濟發展同頻共振,讓越來越多的脫貧戶實現致富夢想。
新沂農商行是江蘇金融機構踐行普惠金融的一個縮影。普惠金融服務站和惠農支付點已成為不少地區“助農”“便農”“惠農”的延伸柜臺,將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送到田間地頭,真正做到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總而言之,隨著資本的持續進入,鄉村“造血”功能正在不斷強化,成功的例子不斷涌現。有的村通過轉型發展吸引資金,發展鄉村民俗進而成為旅游大村;有的村改變種養結構,富民富村;有的村利用傳統優勢產業,引進資本打造高端品牌……內生動力與金融助力相得益彰,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