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奮
有一家公司搞招聘流程改革,讓該職位的直接上司、核心部門經理、HR等幾個面試官一起坐下來,人手一份打分表,從儀表談吐、反應能力,到工作熟悉度、專業熱愛度等,一項項打分,最后按一定的打分人權重計算總分,從高到低錄用。
引入了打分機制的本意是希望招聘流程科學化,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打分這種看似很客觀的方法,暴露了招聘過程的主觀性。有一次,這家公司招一個資深客戶經理,一個面試者表現非常好,業務熟練、邏輯清晰,而且表達出相當強的進取心。但有一位管理者不喜歡這個人,覺得對方性格過度偏執,會影響團隊合作。
雖然印象不太好,但這位管理者認為打分應該還是要客觀的,至少應該在80分以上,可實際上逐項相加后,發現分數很低。中途休息時,幾個打分的人聊起了這位面試者,發現大家想法一致,對這位面試者的出局感到惋惜。當HR試著問要不要重新打分或再給一次面試機會時,每個人都沉默了。
國外有心理學專家對面試打分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面試官并不是真的一項項認真打分,最后算一個總分。相反,他們在心里已經有一個分數,如果這個分數比較高,他打的分就比較慷慨;如果這個分數比較低,他在打分時,就比較吝嗇。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證實性偏見”效應,具體在面試中,面試官往往先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一個“偏見”,再去尋找證據證實自己的“偏見”。
當然,這個“偏見”也并非牢不可破,尤其是在“專業度”上,因為有很多客觀事實去證明自己,即使給面試官留下了不良的“第一印象”,你也有很大機會在后面扭轉。唯有一件事上,“第一印象”一旦建立,通常只會越來越深。無數的“面經”都會告訴你,如何加強回答的邏輯性、如何合理地包裝履歷、如何談薪資、如何問面試官問題等,但這只是面試的一半。
面試官在面試過程中考慮的其實都是這兩個問題:第一,你是否能滿足這個職位現在和以后的要求?這個問題就是想了解你的工作能力;第二,你在團隊中會產生什么樣的作用?這個問題就是想了解你是什么樣的人。當你呈現在面試官面前的是一個人生的故事,而不是干巴巴的履歷時,他們會自動腦補出一些你的性格特征。呈現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關鍵在于如何講故事。
電影《阿甘正傳》的一開始,阿甘的形象是模糊的,我們只知道他有點弱智,還有點腿疾,這是他的“弱點”。單憑這一點,我們很難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挑戰”發生在他上學后,有同學不斷地欺負他。而“解決”之道,就是他的同伴告訴他的:“跑,拼命地跑,不要停下來。”隨著他一路狂奔逃避汽車,再抱著橄欖球在賽場超越所有隊員的情節發生時,人們的腦海中立刻建立了一個經典的人物形象,轉化為職場形象就是:能力一般,但工作有韌勁兒,性格單純,所以有些事情干得反而比聰明人更好。
“弱點—挑戰—解決”的模式,可以幫助我們在面試官面前,快速回答“你是怎樣一個人”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解決”,不同的“解決”對應了不同形象。
如,“我的英語口語不太好,但我會努力提高的”“我的上一家公司業務比較局限,缺乏空間”“我很注重培訓,比如英語口語,還在網上自修了幾門功課。”這三件事如果分布在面試不同時間段,就僅僅是三個意義不大的生活碎片而已,如果按照“弱點—挑戰—解決”的模式,它就是一個不錯的人生故事:“我的上一家公司業務比較局限,我希望在這個職位上找到新的空間。當然,我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英語口語能力比較弱,所以我已經參加了×××的英語口語培訓,就像您現在看到的,比之前大有進步了……”
你永遠不會知道,坐在你對面的面試官心里想的是什么,所以,千萬不要投其所好,成為一個“不像你的人”。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