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姬?王紅
“雙減”政策明確指出:“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盡教,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減負提質、質效雙增”是“雙減”政策的基本目標追求。山東省煙臺龍口市實驗小學從制度、內容、類型、評價等方面積極探索,讓作業成為提高教學效能的重要引擎,減輕學業負擔的有效抓手,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
一、加強制度建設,規范作業管理
1. 學規范,明要求,達共識
學校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教育部和山東省教育廳關于作業管理的有關規定,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明確作業設計的目標和方向。
2. 定制度,重管理,抓落實
學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長、級部負責人、教研組組長、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代表和家委會成員組成的七個層面的作業管理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校作業的統籌管理工作。管理小組根據上級文件精神,聯系學校實際,先后出臺了七項作業統籌管理有關制度,做到了作業管理規范化、精細化,從制度上保證了“雙減”政策的落地落實。
3. 抓重點,強措施,求實效
(1)開展作業教研,在“質量”上下功夫
學期初,分管學科領導組織教研組長集中研討,確定本學科作業的總體規劃和序列體系。每周由學科教研組組長組織一次集體教研,在學科作業序列的指導下,精心規劃本周次的學科作業,從源頭把控作業質量。
(2)實行作業公示,在“監管”上下功夫
建立“教研組組長規劃—學科領導審批—課任教師實施—級部班級會商—班級審核公示—學生家長監督”的作業審批公示制度,嚴格控制作業時長。
(3)允許簽字免做,在“關愛”上下功夫
針對個別學生經努力仍不能完成作業并且影響睡眠的情況,實行家長簽字免做作業制度,保證學生按時就寢,保證充足睡眠,呵護學生身心健康。
(4)創新作業評價,在“激趣”上下功夫
積極創新作業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將作業作為展示自我的平臺,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單項即時評價,如基礎類作業,隨做隨評,隨評隨改,關注時效;二是過程性評價,如“1+5+X”作業每日打卡、寫實記錄,關注過程;三是成果展示評價,如新聞播報、詩詞誦讀、講繪本故事、環保時裝秀、英文電影配音等,現場展演,關注參與;四是星級認定評價,圍繞作業內容,建立“七小”作業星級評價體系—人人爭做閱讀小明星、合格小公民、父母小幫手、健康小達人、藝術小明星、學習小標兵、創新小能手。多元化的作業評價體現了評價的即時性、激勵性、發展性,強化了評價的育人功能。
二、基于素養提升,規劃作業類型
學校對學科作業進行總體規劃,形成了“基礎素養+能力提升”的精準靶向作業類型,以基礎素養為點、能力提升為線架構多元作業,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進行有意義的智力或技能活動。
1. 基礎素養類作業量少質精
基礎素養類作業是對基礎課程的補充與鞏固,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做到量少質精、區分層次,避免機械重復、形式單調、陷入題海怪圈。如隨堂作業當堂練、當堂講、當堂鞏固;課后作業精選精練,有效鞏固。充分發揮基礎素養類作業的診斷、鞏固和學情分析等功能。
2. 能力提升類作業拓展創新
能力提升類作業是以提升學生核心能力素養為目的,以激發學生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為牽引進行探究與設計的多元化作業,包括拓展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創新性作業。
拓展性作業縱橫多維,是課堂教學過程的延伸。主題式拓展作業縱向遞進,改作業的工具功能為發展功能;項目式拓展作業橫向融合,改作業的單科割裂為多科融合,提高綜合育人功能。
實踐性作業貼近生活,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作業設置立足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巧妙結合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性與探究性,實現生活與學習的雙向鏈接。
創新性作業追求突破,是課堂教學形式的變革。作業設計強調以“人”為本,在“創”上動腦筋,在“新”上下功夫,尊重個體差異,靈活設計主題及內容層次,呈現作業的智慧和多彩。
針對“基礎素養+能力提升”作業,學校整體考慮,長遠規劃,使作業的設計和布置更具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學生通過多元作業與多彩生活的鏈接實現知識內化和經驗升華,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三、立足學科特點,建構作業體系
學校依托“大量讀寫,雙軌運行”教改經驗,堅持推進全學科多元化大閱讀,在閱讀中積累,在積累中提升,在提升中創造,并依此建構以“閱讀—說理—創新”為基本模式,由低年級至高年級螺旋上升的學科作業體系。
1. 語文學科
“每日誦讀”作業貫穿始終,以“閱讀”為主線,以“說理”為路徑,以“創新”為拓展。一至五年級堅持經典詩詞與經典名著“雙線”并行、遞進式閱讀。閱讀經典詩詞,旨在深耕優秀傳統文化,厚植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閱讀經典名著,可以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而且能夠為表達做好積淀。閱讀鼓勵個性化作業。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學校以閱讀銀行、親子共讀推薦卡、閱讀積累本等作業形式推進閱讀;中高年級則通過閱讀記錄卡、閱讀心得、閱讀筆記、思維導圖等形式,實現深度閱讀。
“說理”的作業由基礎素養層面時的文本朗讀轉為“讀、評、薦、悟”相結合多種形式,如課前新聞播報、好書推薦會、名著賞析交流會、談天說地五分鐘、朗讀者、故事匯、詩詞講讀會等。豐富多彩的“說”平臺讓學生更加有底氣、有自信,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提取、概括、表達能力。
有了良好的“閱讀”與“說理”做基礎,“創新”水到渠成。“創新”多與寫結合,低年級以閱讀銀行、積累創作本為主要形式,中高年級則側重于在讀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創新,主張沿著“閱讀—實踐—探究—總結—提升”的五步法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飛躍。
2. 數學學科
根據學科特點,學校堅持通過“閱讀—說理—創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閱讀”主要歸納為“三讀”,即讀課本、讀繪本、讀文本。低年級學生以讀繪本作為課外數學作業的主要內容,通過讀繪本培養數學閱讀習慣,在有趣的數學故事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認識世界,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中高年級學生逐漸轉為閱讀以文字為主的數學書籍,并將獲得的知識技能、邏輯推理、數學家精神、在其他領域的運用等以日記、讀后感、編撰等形式呈現。通過由低到高的階梯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得到跨越式的提高。
“說理”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內涵。低年級學生邊擺邊說,實現簡單的數學建模。中高年級學生邊畫邊說,通過數形結合等方式發展高階思維能力。學生根據閱讀內容采取畫圖、制表、列關系式等輔助手段,邊畫邊講解,學生的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校設置了不同層次的創新作業。低年級學生在讀、講繪本的基礎上,設計創編繪本作業,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將數學元素與數學生活聯系起來,增加更多的體驗和想象。中高年級學生設計以項目式學習和長作業為主要形式的“融創”作業,讓學生在調查、研究、思考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科融合能力。
四、著眼個性發展,演繹作業精彩
學校本著“提升素養、發展個性,整體規劃、分段實施”的原則,對不同時間段的作業進行了系統化設計,為學生提供了精彩紛呈的有價值、有實效、有選擇、有趣味的特色作業自選菜單。
1. “1+5+X”特色自選作業,在“自主選擇”上下功夫
“1”指的是每天自主閱讀30分鐘,屬于必做作業,閱讀內容參考學校的月份閱讀主題及本班的定向導讀,體現閱讀奠基人生的培養目標。“5”指的是“五育”作業,即看《新聞聯播》、做家務勞動、體育鍛煉、藝術訓練、知識鞏固,屬于選做作業,體現五育并舉、張揚個性的培養目標。“X”指的是由學生自己規劃設計的創新作業,屬于自主作業,始于興趣,輔以創新,成于堅持。“1+5+X”特色自選作業體現了“我的作業我做主”的設計理念,合理安排課外時間,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興趣,滿足個性需求,培養創新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
2. 主題項目化作業,在“實踐探究”上下功夫
學校設置了包括實踐操作、主題探究、研學旅行、職業體驗等內容的主題項目化“作業超市”。學生按照“項目提出—素材收集—歸納整理—知識建構—成果展示—評價反饋”的學習步驟,成立小組合作的學習型組織,建構跨學科學習共同體,將割裂的學科、碎片化的知識通過主題有效串聯起來。
3. 寒暑假編撰書稿,在“讀寫結合”上下功夫
“雙減”減掉了課外培訓負擔,學生的寒暑假該如何規劃?學校精心設計了以閱讀、寫作為主線的創新性特色作業—編撰。從二年級的摘抄型到中高年級的創編型,內容涵蓋全學科,涉及多領域。假期前,教師指導學生確定編撰主題,規劃編撰思路,選定閱讀書目。“讀”是做好編撰的基礎。學校倡導既要讀好有字之書,又要讀透無字之書,夯實編撰的素材積淀,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假期中,學生借助各種媒介、資料廣泛涉獵知識,整合編撰素材,統籌布局謀篇,輔以命書名、畫插圖、裱封皮,最終創作成書。一本本設計精美、內容豐富的編撰,就是一枚枚大量讀寫結出的豐碩果實。
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學校在量上做了“減法”,在質上做了“加法”,教師在設計水平上做了“乘法”,學生在作業負擔上做了“除法”,學習內容添了些多彩的味道,生活空間多了些詩意的優雅。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構建高質量有特色的作業體系實踐研究,充分發揮作業育人的功能,以實現師生的“雙減負”和“雙重發展”,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龍口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