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芒 宋麗麗

南海浩瀚、羅浮巍巍、東江蜿蜒、西湖如鏡……大自然慷慨賦予惠州這座城市豐富的自然資源,連同千百年來融匯于大量古典詩詞中的生態烙印,一同成為惠州寶貴的城市財產。為保護惠州珍貴的生態資源,惠州生態環境人努力付出,經過“十三五”時期的治污攻堅,惠州市生態環境質量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面對“十四五”時期新的要求,惠州市生態環境局精心編制《惠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于2月20日正式印發,并將以此為引領,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加快建設美麗惠州。
“1+3+5”
思路清晰方向明確
惠州大氣環境質量穩居全國重點城市前列,“十三五”末,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7.8%,PM2.5年均濃度改善到20微克/立方米,2021年更是達到19微克/立方米,連續三年優于世界衛生組織組織第二階段目標;地表水環境質量實現重大改善,“十三五”期間,9個國省考斷面水質中8個達到或優于III類,劣Ⅴ類水體全面消除,特別是淡水河20多年首次實現全年穩定達標,城市建成區27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2018年以來新增污水處理能力90.5萬噸/日,新改建截污管網2266公里,建成危險廢物處置項目12個,處置能力89.831萬噸/年,滿足全市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需求。
“十四五”時期,黨和國家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要求發生了深刻變化,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惠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為惠州拓展發展空間、深度承接灣區核心城市高端功能外溢提供重大機遇。同時,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擔當”,肩負著提供優質生態產品以增強港澳認同感的重要使命,公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更為迫切,為打造豐富多元的大灣區生態旅游產品提出更高訴求,為惠州市高水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對此,惠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周文高表示,“我們清醒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基礎還不穩固,臭氧問題凸顯,地表水斷面穩定達標壓力仍然較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統性不足,同時我市工業化發展特征帶來資源能源消耗剛性需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面對機遇和挑戰,惠州精心謀劃好‘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夯實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工作基礎,力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為美麗惠州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據了解,《規劃》立足惠州生態環境保護實際訴求,抓住“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堅戰主要成果和短板弱項,緊盯污染防治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根本目的,以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按照“1+3+5”的總體思路提出“十四五”時期惠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目標、重點方向和重點任務,設置了15個章節共55項具體內容,全方位打造了“十四五”時期惠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路線圖”。
緊扣“1條主線”,即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強調“3個定位”,即打造一流的環境質量標桿、塑造一流的生態品質樣板、構建一流的環境治理體系,為國內一流城市建設注入生態環境保護內涵;突出“5個著力”,即從減污降碳、治污攻堅、生態提質、風險防控、治理效能五大領域作出重點工作安排,并制定一批重點工程作為規劃實施的主要抓手。
《規劃》提出,到2025年,惠州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穩居在全國重點城市前列,城鄉人居環境品質顯著提升,碳排放控制取得成效,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明顯提升,現代品質城市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境界。其中,提出5個領域19項具體指標,包含3項約束性指標,引導PM2.5濃度、森林覆蓋率、美麗海灣建設等關鍵指標和特色指標繼續保持引領。
展望2035年,惠州市生態環境實現根本好轉,空氣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一流水平,水功能區全面穩定達標,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良性循環,基本建成美麗惠州,打造成為美麗中國和美麗廣東建設新典范。
“5個著力”
點面結合系統謀劃
與上一輪五年規劃相比,《規劃》目標指標涉及范圍更廣、領域更寬,充分體現生態環境部門職能調整后的工作重點。據相關工作負責人介紹,《規劃》通過實打實的目標約束推動重點工作有序推進的同時,也考慮惠州環境本底和發展實際,秉著系統謀劃、點面結合的原則,提出了惠州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突出“5個著力”。
著力突出抓好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實施碳達峰行動,加強工業、能源、交通、城鄉建設等領域減污降碳力度,推進“3+7”產業集群綠色發展,完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嚴格限制“兩高”項目準入,增強嶺東雄郡綠色低碳發展動能。
著力創新手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大氣工業源、移動源和面源精細化管控,開展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協同防控,強化臭氧污染天氣攻關攻堅;抓好地表水重點國考斷面穩定達標持續攻堅,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以碧道建設牽引河湖生態擴容,推動水環境管理由“治污減排”向“提質修復”轉變;穩步推進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加強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分類管理。同時,加大力度強化海洋、固體廢物、農村等領域環境治理,陸海統籌削減入海污染物通量,示范建設考洲洋、范和灣等美麗海灣;圍繞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三個環節,加快推進“無廢城市”試點建設;抓好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廁所治理,全域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著力實施自然和城市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充分發揮同緯度少有的生態資源優勢,實施森林、濕地、海洋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構筑“北屏南灣,一江多廊”生態安全格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自然保護地和生物多樣性監管,大力建設公園城市。
著力加強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范。更加注重危險化學品、重金屬、新污染物治理,強化輻射環境安全監管,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環境訴求,統籌發展和安全。
著力全方位提升生態環境管理效能。用足用好地方性法規政策和環境經濟政策,做好環評管理改革、排污許可“一證式”監管服務,系統提升環境監測預警、監管執法、應急響應能力,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推動生態惠州大數據應用平臺完善和應用。
“5個著力”從減污降碳、治污攻堅、生態提質、風險防控、治理效能五大領域分別制定具體目標,將“十四五”時期惠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
“以空間換時間”
關注焦點布局“雙碳”
碳達峰、碳中和是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規劃》首次對惠州應對氣候變化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惠州是沿海經濟帶大項目布局的主戰場,工業發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石化產業基礎雄厚、前景廣闊,同時也對碳排放控制工作提出較大挑戰。因此,將“雙碳”匯入總體目標,也是《規劃》的一處亮點。
“‘十四五’是惠州市石化產業迅猛發展的重要時期,可以預見,隨著埃克森美孚、中海油/殼牌三期、恒力石化等石化項目在惠州建成投產,碳排放控制任務將更加艱巨。”據惠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這一現實情況,《規劃》提出要把碳排放控制擺在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在通過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核算、建立好碳排放強度控制引導機制的基礎上,抓好能源利用效率這個關鍵,聚焦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明顯的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提出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結構調整的重點任務,尤其是注重石化產業補鏈強鏈,建設一批低碳產業示范園區和低碳新城,推動“3+7”產業集群綠色發展。
據介紹,《規劃》提出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減污降碳思路,通過建立完善由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組成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進一步筑牢“1+1+1”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嚴格“兩高”項目準入,引導重大產業向沿海地區和環境容量充足地區布局,引導石化、化工、電鍍等重點項目入園入區布局,推動惠州高質量融入全省“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此外,生態環境系統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后,生態環境大治理、大監管、大保護正在形成,對市縣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提出一系列挑戰。對此,該負責人表示將加快完善激勵與約束并舉的政策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規劃》在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權、進一步規范環境監管服務、升基層環境治理規范化、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也進行了充分考慮和詳細部署。
接下來,惠州市生態環境局將對標《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用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個五年的時間基本建成美麗惠州,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也將按照三步走的步伐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由量變到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