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燕
摘要:對于特殊教育而言,習得性學習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特殊教育和特殊引導,使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弱智學生的情緒行為干預是指從情緒和行為兩個方面對弱智學生進行干預,使他們能夠更加健康地學習。
關鍵詞:特殊教育;培智;情緒教學
在智力教育過程中,我們的教學方法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大多是針對認知層面的。然而,更多的實踐研究告訴我們,單純以認知能力作為判斷學習能力的標準是遠遠不夠的,并不能解決弱智兒童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情感作為認知的制約因素,對認知的發展起著指導作用。同時,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在弱智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控制弱智教學中的“情緒教學”,通過提高弱智兒童的情緒智力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特殊兒童的情緒特征
(一)低級情緒
情緒理解包含的能力有兩種:解釋情緒線索、解釋情境信息。情緒智力的組成部分中包含了情緒理解。人的情緒一般分為低級和高級兩種,高級的情緒比如集體榮譽感、責任感、美感、義務等,當我們對事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以后,一般就會產生這些高級的情緒反應。智障兒童由于思維發展較為緩慢,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陷,認識事物的能力較同齡兒童差,對于是非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界限,直接影響了其高級情緒的發展,所以智障兒童對情緒的理解能力比較低級,往往表現出來的都是較為直觀的情緒反應,比如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鬧就鬧等一些行為也可以說是低級的情緒反應。
(二)多變情緒
低級的情緒反應使得智障兒童的情緒和情感體驗與普通同齡兒童相差甚遠,以原始情緒為主,體驗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感受,伴有不穩定性,哭和笑都只是一瞬間的事情。有時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激怒他,從而產生暴躁、憤怒的情緒。有時情緒又會處于極度興奮中,哈哈大笑、不停地蹦跳。與之相反的則表現出情緒消極低落,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漠然視之。
(三)情緒調節缺失
智障兒童的情緒和情感具有“不協調性”。當他們體驗到失敗以后,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思維缺乏靈活性,沒有辦法協調自己的情緒,直觀地表現出傷心和難過,而且在一段時間里可能一直處于這種情緒中而無法自拔。智障兒童常常因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或煩躁或難過,而自己又缺乏協調的能力,導致情緒控制失敗,相對的問題行為也就變多。
二、情緒教學的策略
情緒教學主要培養個人可以體驗他人情緒、控制和表達自身情緒的能力。智障兒童的情緒教學是融合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具體的課程、活動、游戲來達到教育目的。
(一)情景教學
通過老師創設的情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后,后面的學習活動中一直保持著濃厚的積極參與感,這就是情境帶來的積極情緒。所以,教師一定要根據智障兒童的身心特點、學習能力、學習需求來進行教學設計,盡可能地讓課堂生趣盎然,讓活動環節符合智障兒童的特點。可以在課堂中引入游戲、圖畫、動手操作等環節,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情緒會被調動起來,隨著積極情緒的保持,他們自身的認知能力也能在這種情境中被激發出來。比如在教“認識圓形”一課時,為什么圓形的東西能滾起來,怎樣讓學生了解圓形的特點,對學生來講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創設生活情境,把問題回歸到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去。為此,我們把平時在操場上玩的輪胎搬到了教室里,在教室里玩起了滾輪胎,學生積極情緒被調動起來,他就愿意用積極的學習情緒去探索知識,尋找問題的答案,使學生能夠在有趣的活動中認識“圓形”的特點。
(二)積極交流溝通
因為特殊兒童缺乏情緒協調的能力,所以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消極情緒,老師一定要及時矯正使他們產生消極情緒的想法和行為,找到不同心理品質的是非界限。當教師發現學生情緒有變化的時候,應當及時與其溝通交流,給予相應的疏導,利用他們的積極情緒幫助克服消極情緒,直至產生健康情緒為止。除此之外,作為教師,課堂教學中不僅調節學生的情緒,更應教給學生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當他們處于具體情境中,如做游戲、體育鍛煉、欣賞音樂時,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體驗調節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左右,從而保持適宜的、積極的、健康的情緒狀態,使得積極的學習情緒始終能為課堂教學服務。
(三)開放式課堂
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形式,給了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使他們能夠得到成功的體驗,因為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他們施展自己個性的機會,學生常常能在開放式的課堂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內容,滿足了學生的內在情緒需求。在幫助學生調控情緒時,教師要設計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究學習的活動。同樣還是“認識圓形”一課,在學生初步認識圓形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來加深對圓形特征的認識。教師提前準備各種形狀的物體,如七巧板、圓形的餅干、圓形的紐扣、五角星的徽章等。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摸一摸,玩一玩,試一試。活動形式相對簡單,但是開放式的體驗過程給了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學生都特別樂于去嘗試完成,從而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四)鼓勵表揚
學生學習的態度、情緒與教師對學生的賞識激勵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智障兒童而言,教師不可輕易否定學生,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情緒。教師要直面學生的特點,肯定個體之間的差異,積極地鼓勵和肯定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要引導智障兒童從學習和個人成就上獲得愉悅的情緒滿足,逐步形成深厚、穩定、積極的情緒體驗。當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慢慢深入以后,可以有效促進智障兒童高級情緒的發展,比如集體榮譽感、責任感、美感、義務等。
三、結語
在認知和推理過程中,情感是一個直接的影響因素。它是智慧的高級組織者。愉快、積極的情緒對智力活動的發展非常有利;抑郁和消極情緒非常不利于智力活動的發展。弱智學校的課堂和智障兒童的學習活動需要探索這種積極愉悅的情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促進學生對知識和活動本身的追求和渴望,并滿足其深層能力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姚小雪,劉春玲.障礙兒童教育的影響因素:國外近30年研究進展[J].基礎教育,2018(3).
[2]許海英.特殊教育學校課堂教學的人文精神審視[J].現代特殊教育,2019(16).23AA1D49-635F-42E1-BCAB-17FF3645FC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