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芹瑤,楊江帆,林程,管曦*
中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研究
吳芹瑤1,楊江帆2,林程3,管曦2*
1.福建商學院旅游與休閑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3.福州市農業農村局,福建 福州 350002
以農業區位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和理性“經濟人”假說為基礎,構建考慮文化因素在內的中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框架,利用1993—2018年16個產茶省區的面板數據,闡述了中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的特征與規律,厘清其主要影響因子和驅動機制。結果表明,1993—2018年期間,中國茶產業在生產規模上急劇擴張,茶葉生產空間變遷明顯,特征差異顯著;茶葉生產布局是自然資源、消費需求、文化因素、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茶葉生產布局產生深刻的影響,并引起全國各產茶省的差異;自然資源、科技進步是茶葉生產布局變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茶葉生產布局變動的制約條件。茶葉生產布局變化的決定性條件是消費需求和社會經濟因素。品牌建設和政策扶持對于當前的茶產業發展也是重要的補充因素。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因地制宜優化茶葉生產布局;加強土地資源保護,合理規劃茶園種植面積,保持茶產業持續穩定發展;重視科技創新和應用,提高茶葉單產水平;利用茶葉生產區際交互影響,實現茶產業整體效益提升等政策建議。
茶葉;生產布局;比較優勢;優化
中國是世界茶的發源地,是茶葉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茶產業是我國諸多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成為許多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對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極大重視。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1978—2018年期間,茶園種植面積呈現波動性上升,增長了1.18倍;茶葉產量持續增加,由26.8萬t增加至261.6萬t,增幅876.1%。隨著各茶葉主產省經濟發展水平、生產成本、效益和技術的差異逐漸擴大,茶葉生產正在向優勢區域集中,生產布局也隨之發生改變,出現了“東茶西進”的發展趨勢[1]。但各地區的茶園種植面積變化趨勢與全國總體情況并非一致,有些地區茶園種植面積下降明顯。全國茶葉生產的平均水平掩蓋了區域間的高度異質性,影響對區域茶葉生產變遷驅動力和規律的理解與認識[2]。茶葉的生產變遷是由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和政策等宏觀因素的影響導致[3]。但不同階段,因各產茶省份經濟發展水平、生產成本、效益和技術等差異,進入市場化后,中國茶葉生產變遷的影響因子存在差異。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因此,厘清這一時段中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的特征、規律與動因,有助于針對我國茶葉生產“東茶西進”的發展趨勢以及存在的結構性失衡的實際問題,從供給側層面入手因地施策,優化調整全國茶葉生產布局的結構,實現中國茶產業可持續發展。
農作物生產布局變遷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糧食的生產布局,基于糧食安全的國家戰略重要性。主要集中在生產布局變化的統計描述與成因的實證分析,伍山林[4]運用生產集中度指標分析糧食生產布局變動;羅萬純等[5]運用1978—2003年的面板數據,用生產集中度(生產集中度是指某地區某產品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對中國糧食生產布局進行分析,并對糧食生產區域格局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鐘甫寧等[6]基于生產者行為理論,分析了水稻生產布局變化成因,模型中水稻生產布局的影響因素包括水稻及替代作物每畝凈收益、有效灌溉面積占總耕地面積比例、時間趨勢、政策等。鐘甫寧等[7]還通過使用生產規模指數對棉茶葉產區布局變動進行了分析。近年來,國內有關學者開始著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特征等研究,但多以描述性分析為主,并輔以空間重心轉移模型,但僅停留于特征與規律的分析。肖智等[1]選用中國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名優茶產量、茶葉產值及名優茶產值這5個指標,運用GIS技術和重心理論分析了2009—2014年中國茶葉區域分布特征及其重心移動軌跡,并提出影響這個階段茶葉生產空間演變的驅動因素主要是政策的強力支持、科技的發展、品牌的推廣等。林正雨等[8]以1990—2015年茶葉生產數據為基礎,采用重心模型和ESDA方法,對四川省茶葉生產重心演變軌跡和空間格局進行分析。吳芹瑤等[9]基于1978—2018年我國茉莉花茶主產區生產面板數據,運用GIS技術和空間重心統計模型梳理了我國茉莉花茶將近四十年的生產空間布局變遷特征。但現有研究關于變遷背后的驅動機制分析還未有系統研究。
本研究以農業區位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和理性“經濟人”假說為基礎,利用1993—2018年全國茶葉主產省數據,系統闡述中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的特征與規律,并實證分析影響中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的主要影響因子,為中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在供給側方面提供科學合理的發展建議。本研究有利于科學認識中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的特征與內在規律,科學研判未來我國茶葉生產布局的優化發展方向,有助于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引導茶葉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對于我國茶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中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茶葉產業發展長期規劃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一些與茶類似的、蘊含一定文化價值的農作物生產布局變遷特征和動因分析提供了一個新穎且較為完整的分析框架,其研究思路與分析框架對今后相關研究有重要借鑒意義。
我國茶葉生產的區域范圍十分廣泛,主要集中在江北、江南、華南和西南地區。對于茶葉生產而言,不同產區在資源稟賦、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是構成茶葉產品區域比較優勢的基礎。在本研究中,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連續性問題,將研究對象界定為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這16個省區,這些地區的茶園總面積占全國的95%以上,完全可以代表整個中國茶產業。本研究主要采用空間重心統計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對我國茶葉主產區種植面積和產量空間變化情況進行分析。
根據農業生產經濟學理論,所有的農業生產過程都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過程密切聯系、彼此交錯、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茶葉生產作為自然再生產過程,必然受到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科技進步和消費需求的影響;作為經濟再生產過程,必然受到社會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產品比較優勢、產業政策等因素的制約。唐華俊等[10]認為專業化農業區域布局是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自然、經濟和社會交互作用的產物,資源、市場、區位、技術、環境和政策是其主要影響因素。其中,資源和市場共同構成農業區域布局的本底系統,而政府政策因素是農業區域布局形成與發展的控制系統,主要通過經濟與制度環境來影響農業區域的布局、規模和競爭力,區位條件、技術進步和生態環境共同構成農業區域的生產轉換系統,通過資源和市場因素從不同方面作用于農業區域布局的形成。
各個區域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市場環境、文化因素和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因素變化造成茶葉生產比較優勢的變動,農民作為理性經濟人,擁有充分的生產決策權,其生產行為的調整會自發地表現出遵循比較優勢原則的趨勢,茶葉生產就會向優勢地區轉移,最終影響茶葉生產布局的變遷。比較優勢原理不僅適用于國際分工,而且也適用于國內的區域分工。在開放經濟中,區域分工應當遵循的原則是與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本地區在生產上是否都具有絕對優勢或處于絕對劣勢,都應當生產其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而通過外貿或內貿,進口或購進那些具有相對劣勢的產品。這種分工格局形成的產業區位能夠實現地區和全國資源配置效率和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的茶葉生產布局變遷是否符合比較優勢原則?其變遷的特征是否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需要我們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框架內分析。同時,各個區域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市場環境、文化因素、技術進步和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因素變化對茶葉主產區比較優勢的變動影響程度和區域間差異尚不明確。鑒于此,本研究提出具體的邏輯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本研究基于農業區位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和“經濟人”假說確定了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的影響因素。根據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待檢驗的假說:
假說一:自然資源稟賦越充足的地區,茶園種植面積越大。
假說二:非農就業機會與茶園種植面積成負相關,茶葉與其他農作物經濟效益比與茶園種植面積成正相關。
假說三:茶葉的市場需求與茶園的種植面積呈正相關。
假說四:茶葉區域公用價值越高,茶園的種植面積會更多。
假說五:單產與茶園種植面積呈正相關。
假說六:扶持政策與茶園種植面積呈正相關。

圖1 中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影響因素的邏輯分析框架
1993—2018年,中國茶產業在生產規模上急劇擴張。從圖2可以看出,全國茶園種植面積、茶葉產量均呈上升趨勢。年末茶園種植面積從1993年117.07萬hm2增長至2018年298.58萬hm2,增長了1.5倍。這期間經歷了3個階段的變化,1993—2002年茶園種植面積并未有明顯地增長,處于比較穩定的態勢;但2003—2015年全國茶園種植面積開始迅猛擴張,增加了158.5萬hm2;2016年呈現負增長,茶園種植面積減少了6.86萬hm2,但到2018年達到歷史高峰。這期間,當年茶葉采摘面積與年末實有茶園種植面積變化情況一致。
全國茶葉產量增長變化經歷了3個階段(圖3),1993—2003年變化幅度很小,年均增速2.5%;2004—2014年全國茶葉產量急速上升,年均增速為9.64%;2015—2018年屬于波動上升期,年均增速為5.09%。
1993—2018年,茶葉單產增速較快,由1993年的0.66?t·hm-2增至2018年的1.13?t·hm-2,增加了71.49%;產量上增長更快,與1993年相比,2018年增加了3.35倍。從圖2、圖3可以看出,茶葉單產的變化趨勢和速度(茶葉產量/采摘面積)與茶園種植面積、茶葉采摘面積的增長趨勢不一致,這與茶樹品種改良、種植技術更新等其他因素有關。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具有把時間與空間動態整合在一起的特征,使研究的結果可視化。本研究運用空間重心統計模型和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系統剖析1993—2018年中國茶葉生產空間布局變遷的動態演變規律。

圖2 1993—2018年中國茶園種植面積、采摘面積和茶葉產量的變化

圖3 1993—2018年中國茶葉產量和單產的變化趨勢
研究的具體方法是,建立茶葉生產空間重心統計模型,運用ArcGIS軟件描繪茶葉主產區的空間重心坐標,再結合地圖,解釋茶葉生產重心的遷移軌跡、方向與距離。
假設我國茶葉主產區由個子區域組成,其中,第個子區域的重心坐標為(X,Y),M為該子區域某種屬性的數量值(如面積、產量),則中國茶葉產區時期地理空間坐標均值(X,Y)就是該區域某種屬性的生產重心。計算公式如下:
茶園種植面積和茶葉產量重心在主產區區域內的年際空間區位移動距離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D表示從第年到第年(>)重心移動的距離(K);(X,Y)與(X,Y)分別表示第年和第年的重心地理坐標;在緯線方向上的單位經度長度是變化的,但由于重心移動的距離往往不是特別大,本文對此忽略,取常數111.13,表示地表球面經緯度坐標轉化為平面距離的系數。
根據1993—2018年中國茶園生產種植面積和茶葉產量基礎數據,利用式(1)、(2)計算中國茶葉生產的重心及其移動距離,并通過Arc GIS軟件制圖得到中國茶園種植面積和茶葉產量重心移動路徑。
1993—2018年,中國茶園種植面積重心落在東經109.71°—111.97°、北緯28.34°—28.66°區域。1993年茶園種植面積重心在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2018年重心遷移至湖南省益陽市保靖縣,重心向西北偏移了253.75?km。面積重心緯向變化較小,表現為向北遷移;經向變化較為明顯,表現為一直持續西移。中國茶園種植面積重心東西向移動距離大于南北向移動距離,說明中國東西方向上的茶園種植面積變化較大。2000—2009年,重心移動距離最大,為159.29?km(表1)。說明在此時間段內中國西部的茶園種植面積發展迅速,增長幅度高于東部地區。
1993—2018年,中國茶葉產量重心處在茶園種植面積重心的東偏南位置,總體落在東經110.64°—113.07°、北緯28.12°—28.17°。同樣也是經向變化大于緯向。1993年茶葉產量重心在湖南省長沙市市轄,2018年西移至湖南省懷化市溆浦縣,向西移動了270.17?km(表1)。從重心移動距離來看,2000—2009年期間和2009—2018年期間變化最為明顯,向西偏南移動距離都在100?km以上,說明西南茶區的茶葉產量增長幅度較快。

表1 1993—2018年中國茶園種植面積與茶葉生產重心的距離
3.1.1 自然資源稟賦系數
自然資源稟賦系數(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山地丘陵面積比例、土壤類型)。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對光、熱、水、土、氣等自然條件等依賴較強,地區間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必然會對農作物對生產布局產生影響,并隨著氣候變化而變遷。研究表明,氣溫在10~35℃時,茶樹通常能正常生長,在20~25℃時生長最快,氣溫超過35℃時茶樹新梢生長緩慢或停止。茶樹生長的年降水量一般要求1?000?mm以上,最適宜種茶地區的年降雨量通常在1?500?mm左右。種植茶樹以酸性紅壤為最宜,pH為4.5~6.5,容易形成具有規模效益的經濟產量。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茶樹生長的地方,擁有山地丘陵面積越大,其茶園種植規模也越大。因此,年均氣溫、年均降水量、土壤類型和山地面積占比所構成的自然資源稟賦系數與茶園種植面積有著密切的關系。
3.1.2 非農就業機會
隨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非農產業發展水平也順勢攀升,第二、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不斷升高,嚴重影響農民從事農作物生產種植的積極性,對農業生產產生了負面影響。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加快,城市里就業機會增多,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從農業流向了非農產業。
3.1.3 茶葉與其他農作物經濟收益比
“經濟人”假設和比較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決定了茶農在選擇茶園種植生產時,會權衡考慮茶葉生產和其他農作物種植的比較經濟效益,它包括茶葉的自然資源稟賦、生產成本、市場價格、技術水平、規模等綜合考量而定,從而影響各地茶園種植面積的變化。本研究借鑒羅萬純等[5]的研究方法,采用各省茶葉與該省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作為茶葉與其他農作物經濟效益比的替代變量。
3.1.4 市場環境
根據生產者行為理論,茶葉的市場價格、人均茶葉消費量和茶葉出口量等因素都會影響茶葉生產的最終收益,從而決定茶農的生產行為,是茶園種植面積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茶葉市場價格的變化對茶葉的生產布局具有重要的影響。在茶葉交易市場中,茶農是產品的供給方,對茶葉的市場價格最為關注。如果市場價格較高,說明茶葉的需求旺盛,茶農種植茶園的積極性會增加,傾向于擴大茶園的種植面積,增加茶葉產量;反之,如果茶葉市場價格較低,則茶葉需求疲軟,供過于求,茶農繼續種植茶園反而會減少收益,傾向于縮減茶園種植面積,減少茶葉產量。作為茶葉市場供需情況的晴雨表,茶葉市場價格可以影響茶農的生產決策,從而間接影響某一地區茶葉的生產狀況。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不斷提高,加之茶葉健康知識的普及,人均茶葉消費量也會日益增加,從而刺激茶農種植茶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作為茶的世界發源地和最早開始種植和利用茶葉的國家,中國的茶葉出口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國際茶葉愛好者對種類豐富的中國茶的需求和向往只增不減。
3.1.5 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
茶為國飲,茶是中國最具文化意向的符號。茶葉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品,具有世界文化影響力與競爭優勢。茶葉貿易使經濟獲益的同時,還對外傳播中華文化。文化對產業發展的作用在韋伯、塞繆爾等學者的研究著作中被論述[11],說明了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影響力。相對于其他農產品,茶葉具有更明顯的兼具物質和文化的雙重性。品牌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品牌價值貫穿經濟發展的全過程。而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所蘊涵的獨特茶文化,有助于從社會影響、區域形象、生態旅游等方面對區域經濟產生系統性的推動作用。因此,有必要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尤其是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對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的影響作用。
3.1.6 茶葉單產水平
農業技術水平的發展對茶葉生產有著深刻的影響。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可以突破自然因素對茶葉生產的限制,使一些資源優勢并不顯著的地區也可以進行茶葉生產,從而改變茶葉的生產布局。另一方面,生產技術的創新,如生物技術、優質茶樹種質資源庫的開發與利用、茶園數字化管理、肥料緩釋技術等都有助于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降低茶葉的生產成本,并且提高茶葉的品質,增加茶葉生產的經濟收益。根據農產品供給理論,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生產技術水平與農產品的供給數量呈正比,即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越高,農產品的供給量越大;反之,則越小。
3.1.7 茶產業政策扶持
國家對農業產業的政策扶持會增加茶農種植茶園的積極性,從而擴大茶園的種植面積。以福建省為例,從2008年起連續9年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累計超過10億元實施中央財政支持現代茶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從2009年起連續8年實施現代農業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項目,并于2012年6月1日在國內推出首部茶產業發展地方性法規《福建省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2014年8月福建省政府出臺了《提升現代茶產業發展水平六條措施》等有力地推進了茶產業的健康發展。隨后云南、湖南、四川、浙江、陜西、貴州等產茶省省政府也相繼出臺茶產業提質增效發展意見,全國茶葉生產規模在這一時間再創歷史新高。
由于變量數據的單位不一致,除技術變化外,統一對其取對數,以消除量綱的影響。具體模型形式如下:

式中,Yield為第地區第年茶園種植面積(萬hm2);EF為第地區第年的資源稟賦系數;Jjxyb為第地區第年茶葉與其他農作物經濟效益比;Fnjy為第地區第年的非農就業機會;Conl為第地區第年的居民人均茶葉消費量(kg);Expo為第地區第年的茶葉出口量(萬t);Ppjz為第地區第年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億元);Tech為第地區第年的茶葉單產水平年增長率(%),代表技術進步水平。技術變化中茶葉單產水平計算時用茶葉產量/采摘面積,所以“棄采”因素沒有考慮在內。D為第地區第年的政策虛擬變量,有政策支持取1,沒有政策支持取0;為截距項;β(=1,2,……,8)分別表示各個解釋變量的待估計參數,ε為隨機誤差項。
由于在經濟活動中廣泛存在著時間滯后效應,尤其對于農業生產,周期較長,而且生產過程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在播種季節農民做種植面積決策時并不能確切地知道產出和收益狀況,而且農業生產決策是一年一次,決策在實施過程中不可能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調整或更改,再者,中國茶葉生產主體經營規模很小,無力影響市場,所以,通常的做法是根據上一年度的相關信息做出本期種植決策,即:農戶的種植決策主要受各個解釋變量上一期值的影響,在模型中用表示。
本研究的數據是1993—2018年中國16個茶葉主產省區的面板數據,包括江蘇、浙江、湖北、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南、貴州、四川、廣東、云南、安徽、陜西、甘肅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等16個省區。數據引入模型后,各變量及其特征值如表2所示。其中年度茶葉采摘面積、茶葉產量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1993—2019年);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來自于中國氣象數據網;茶葉出口量數據來自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http://wms.mofcom.gov.cn)提供的“重要農產品出口月度報告-茶葉”。居民人均茶葉消費量來自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發布的《中國茶葉消費市場報告》,結合各省茶葉產量與出口量,2008年、2012年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茶葉統計年鑒》整理得出,缺失部分從中國茶葉學會官網(www.e-chinatea.cn)中查閱、補充。各省茶葉人均消費量、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數據來源于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數據庫”;各地方茶產業政策來自“北大法寶數據庫”。其他相關數據均源于“中國三農數據庫分省數據庫”。
利用豪斯曼檢驗在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中確定合適的面板數據模型設定形式,豪斯曼檢驗的原假設為:“個體效應與解釋變量是不相關的,應選擇隨機效應模型”。根據豪斯曼檢驗結果,統計量分別為73.63,對應值均為0.000,即強烈拒絕原假設,認為兩個階段的固定效應模型均優于隨機效應模型。

表2 1993—2018年的模型各變量及其特征值描述
本研究應用Stata.13軟件進行回歸并作膨脹因子檢驗,各變量方差膨脹系數均小于10,通過多重共線性檢驗。具體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
自然資源稟賦系數(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山地丘陵面積比例(%)、土壤類型)對茶園播種面積的提高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自然資源稟賦系數越高的地區,擁有山地丘陵面積越大的地方,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土壤適宜的地方,其茶園種植的規模就大。資源稟賦系數每提高1%,茶園種植面積將提高1.032?2%。這表明,茶樹是對自然條件依賴性很大的農作物,自然資源稟賦系數低的地區無法大面積種植茶樹,無法形成規模經濟。這也充分驗證了為什么茶樹都集中連片種植在北緯23°地帶。西南茶區的云南、貴州、四川等地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環境,更有利于茶園種植規模的擴張。
非農就業機會對茶葉生產具有顯著負向影響,非農就業機會的偏彈性系數估計值為–1.995?6,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非農就業機會增加1%,茶園種植面積平均下降約2%,表明非農就業機會對茶葉生產產生了強烈的沖擊,這與預期相符。與非農產業相比,農業的比較收益低下,經濟體制改革后隨著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非農產業吸納農民就業的能力增強,這為農民在農業和非農業生產項目之間做出最優選擇提供了可能。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廣東省逐漸失去規模比較優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廣東省的非農就業機會選大于其他茶區。
茶葉與其他農作物經濟效益比對茶園種植面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其偏彈性系數估計值為0.949?2,均在1%的水平下具有統計顯著性,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時,茶葉與其他農作物經濟效益比每提高1%,茶園種植面積平均提高0.95%。這表明農戶在不同農業生產項目之間進行決策時會根據當地不同作物的經濟效益狀況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則做出自己的最優選擇。同時也表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市場通過價格手段引導資源配置的程度越來越高。
消費需求在模型中對茶園種植面積也起到了顯著正向影響。居民人均茶葉消費量和茶葉出口量的偏彈性系數估計值分別為0.044?2、–0.012?3,居民人均茶葉消費量在10%的水平下具有統計顯著性。這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居民人均茶葉消費量提高10%,則茶園種植面積需增加0.044?2%,表明國內市場的消費量對于茶葉生產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健康而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斷迭新,科學飲茶的知識得到宣傳普及,廣大消費者對茶葉消費認知度不斷提高,市場需求擴大,從而加快了茶園種植規模的擴張速度。與預期不同的是,研究發現近26年來,茶葉出口對茶葉生產變遷的影響不顯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茶葉出口一直保持較穩定的水平,因此對茶園種植面積的增減影響不顯著。

表3 1993—2018年的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
注:(–1)表示上一期;***、**、*分別表示系數估計值在1%、5%、10%水平上達到顯著
Note: (-1) denote previous period.***, **, * denote that these coefficient estimat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the 1%, 5% and 10% levels, respectively
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對茶園種植面積具有顯著影響,但偏彈性系數估計值為–0.115?8,作用為負,這與預期不符。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因為中國茶葉品牌建設起步較晚,宣傳力度不夠,對茶葉生產變遷還不足以達到影響的程度;二是鑒于文化因素指標的量化和獲取難度大,單以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這一指標作為文化稟賦的評估過于簡單,這是本研究的一個不足之處,需要以后的研究做重要補充和拓展。
茶葉單產水平在模型中對茶園種植面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其偏彈性系數估計值為0.133?8,在1%的水平下具有統計顯著性,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當茶葉生產技術水平提高1%,茶園種植面積會提高0.133?8%。表明茶葉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進茶葉生產。
茶產業政策扶持。地方性茶產業扶持政策對茶園種植面積具有較為顯著的正向影響,使得該產茶省茶園種植面積提高0.049%。說明茶產業扶持政策促進了茶區茶園種植面積的擴張。
本研究以農業區位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和理性“經濟人“假說為基礎,利用1993—2018年全國16個產茶省區的面板數據,闡述了中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的特征與規律,厘清了影響中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的主要影響因子,特別是文化因素的影響,闡明了這些影響因素背后的影響機理,系統解釋了我國茶葉生產布局變遷的影響因素,最后為我國各區域茶產業發展提供適宜的發展政策建議。改革開放后,1993—2018年,中國茶產業在生產規模上急劇擴張。我國茶葉生產空間變遷明顯,各茶區發展特征不一;全國茶園種植面積、產量均呈上升趨勢,但變化不相一致;中國茶園種植面積和產量重心持續西移,說明西南茶區茶葉生長增幅高于其他地區。
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茶葉生產布局是自然資源、消費需求、文化因素、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茶葉生產布局產生深刻的影響,并造成全國各產茶省的差異。自然資源稟賦系數(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山地丘陵面積比例、土壤類型)對茶園種植面積的提高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自然資源稟賦系數越高的地區,擁有山地丘陵面積越多的地方,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土壤適宜的地方,其茶園種植的規模就大。非農就業機會對茶葉生產具有顯著負向影響,非農就業機會對茶葉生產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茶葉與其他農作物經濟效益比對茶園種植面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居民人均茶葉消費量對茶樹播種面積的提高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茶葉出口量對茶葉生產變遷的影響不顯著。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對茶園種植面積具有顯著影響,但后續研究還需改進提升。茶葉單產水平在模型中對茶園種植面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茶產業政策扶持也會促進茶區茶園種植面積的擴張。可以概況地說,自然資源、科技進步是茶葉生產布局變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茶葉生產布局變動的制約條件。茶葉生產布局變化的決定性條件是消費需求和社會經濟因素。品牌建設和政策扶持對于當前的茶產業發展也是重要的補充因素。
基于上述結論,本研究建議因地制宜,根據各地茶葉生產比較優勢和顯著影響因子優化茶葉生產區域布局;加強土地資源保護,合理規劃茶園種植面積,保持茶產業持續穩定發展;重視科技創新和應用,提高茶葉單產水平;利用茶葉生產區際交互影響,實現茶產業整體效益提升,并提出相關具體政策建議。
[1] 肖智, 黃賢金.2009—2014年中國茶葉生產空間演變格局及變化特征[J].地理研究, 2017(1): 109-120.
Xiao Z, Huang X J.The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tea production from 2009 to 2014 [J].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1): 109-120.
[2] 鄭旭媛, 徐志剛.資源稟賦約束、要素替代與誘致性技術變遷——以中國糧食生產的機械化為例[J].經濟學, 2017, 16(1): 45-66.
Zheng X Y, Xu Z G.Resource endowment constraints, factor substitution and inducible technological changes: taking the mechanization of China’s food production as an example [J].Economics, 2017, 16(1): 45-66.
[3] 俞春芳.中國茶葉生產布局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全國408個茶葉生產縣的調查[D].杭州: 浙江大學, 2018.
Yu C F.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tea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based on a survey of 408 tea-producing counties across the country [D].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8.
[4] 伍山林.中國糧食生產區域特征與成因分析[J].經濟研究, 2000(10): 38-45.
Wu S L.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J].Economic Research, 2000(10): 38-45.
[5] 羅萬純, 陳永福.中國糧食生產區域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 2005(6): 58-64.
Luo W C, Chen Y F.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J].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05(6): 58-64.
[6] 鐘甫寧, 劉順飛.中國水稻生產布局變動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07(9): 39-44.
Zhong F N, Liu S F.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 [J].China Rural Economy, 2007(9): 39-44.
[7] 鐘甫寧, 胡雪梅.中國棉茶葉產區域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 2008(1): 4-9.
Zhong F N, Hu X M.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cotton and tea production [J].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08(1): 4-9.
[8] 林正雨, 何鵬, 李曉, 等.1990—2015年四川省茶葉生產空間演變格局及特征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 2018, 34(31): 76-84.
Lin Z Y, He P, Li X, et al.Study on the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 produc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5 [J].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8, 34(31): 76-84.
[9] 吳芹瑤, 孫朝鋒, 楊江帆.我國茉莉花茶生產空間變遷特征研究[J].茶葉通訊, 2020, 47(2): 313-320.
Wu Q Y, Sun C F, Yang J F.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changes of jasmine tea production in my country [J].Tea Newsletter, 2020, 47(2): 313-320.
[10] 唐華俊, 羅奇友.農業區域發展學導論[M].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8: 87.
Tang H J, Luo Q Y.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87.
[11] 屈峰, 陳秋華, 謝向英.基于空間計量的文化因素對烏龍茶產業競爭力的差異化影響研究[J].林業經濟, 2017, 39(1): 36-41.
Qu F, Chen Q H, Xie X Y.Study on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olong tea industry based on spatial measurement [J].Forestry Economics, 2017, 39(1): 36-41.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China's Tea Production Layout
WU Qinyao1, YANG Jiangfan2, LIN Cheng3, GUAN Xi2*
1.School of Tourism and Leisure Manage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Fuzhou 350002,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3.Fuzhou Municipal Bureau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Fuzhou 350002, China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rational "economic man"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taking cultural factors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s in China's tea production layout into account was constructed using data from 16 tea-producing provinces across the country from 1993 to 2018.The panel data of the district expound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changes in China's tea production layout, and clarifie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that affected the changes in China's tea production layout.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1993 to 2018, China's tea industry had agglomerated and expanded in terms of production scale, and the tea production space had changed significant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2) The layout of tea yield was based on natural resources, consumer demand, and culture.The factors lik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ayout of tea production over time, and resulted in differences in tea-producing provinces across the country.(3) Natur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ere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changes in the layout of tea production.The decisive conditions for changes in the layout of tea production were consumer demand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Brand building and policy support were also important supplementary factor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ea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land resources, rationally plan the area of tea gardens, maintain the continuous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attach importance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 yields and use the 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 of tea production to achiev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tea industry.
tea, production layout, comparative advantage, optimization
S571.1
A
1000-369X(2022)02-290-11
2021-06-21
2021-08-07
福建省現代農業(茶葉)技術體系專項(閩財指【2019】897號)
吳芹瑤,女,博士,講師,主要從事茶文化與茶業經濟管理研究。*通信作者:gxi211@163.com
(責任編輯:趙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