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小珍
廣豐區中醫院,江西 廣豐 334600
產后尿潴留是指產婦分娩后6~8 h無法正常排尿,導致膀胱充盈憋脹,且殘余尿量超100 mL,是產后常見并發癥,具有較高的發生率[1]。產婦分娩時,胎兒頭部不斷壓迫膀胱,引起膀胱黏膜水腫,降低膀胱肌功能,增加產后尿潴留發生風險。膀胱過度充盈引起產婦下腹不適癥狀,減弱產后子宮收縮,甚至引起產后大出血、感染等并發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臨床對于產后尿潴留傳統干預手段為導尿管留置,配合飲水、聽流水聲等導尿措施,但效果仍不夠明顯,且對于膀胱括約肌、控尿能力改善效果有限。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儀通過電流刺激盆底肌肉與組織,使其產生規律收縮的同時帶動膀胱括約肌運動,聯合盆底功能鍛煉,進一步減輕膀胱肌麻痹,預防肌肉萎縮,達到增強患者控尿能力的目的[3]。本研究就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儀聯合盆底肌功能鍛煉在產后尿潴留中的應用效果展開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廣豐區中醫院收治的88例產后尿潴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4例。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7.85±2.41)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68±0.47)周。新生兒體質量2 854.44~3 501.54 g,平均體質量(3 152.61±12.84)g。25例初產婦,19例經產婦。對照組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8.34±2.70)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73±0.62)周。新生兒體質量2 859.57~3 513.87 g,平均體質量(3 155.97±14.80)g。27例初產婦,17例經產婦。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1)納入標準:自然分娩產婦;產后6~8 h出現排尿障礙,伴有下腹疼痛等癥狀,殘余尿量超100 mL;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泌尿系統感染史;伴有妊娠合并癥;其他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等。
對照組采用常規導尿護理。向患者及家屬普及產后尿潴留知識與應對措施,配合心理疏導。指導患者進行排尿訓練,增加飲水量。護理人員將溫度適宜溫水倒入盆中,協助患者坐浴10 min,配合膀胱按摩。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儀聯合盆底肌功能鍛煉。(1)使用南京三樂機電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生產的DHL-A型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儀給予患者電刺激,患者平臥,操作者將耦合劑涂滿至治療片黑色面,其中一片放在腹部正中,恥骨聯合上,其中黑色面與皮膚緊貼,另一片骶部脊髓排尿中樞處,腹帶穩妥固定后設置尿潴留模塊,能量數值從0 mA調整,逐漸調至60~100 mA,根據患者身體耐受程度適當調節各項參數,以肌肉出現輕微震顫與收縮為宜,每次使用40 min,每日1次,持續使用至出院前1 d。(2)盆底肌功能鍛煉。低頻脈電刺激治療儀使用完成后,指導患者行盆底功能鍛煉,按摩其腹部、臀部,放松各部位肌肉,然后協助患者仰臥,身體自然放松后深吸氣,依次收縮陰道、會陰、肛門部位,每次堅持5 s,鍛煉時間共10 min,每小時練習2次,每日4次,持續鍛煉至出院前1 d。
(1)盆底功能與膀胱殘余尿量:干預前和出院前1 d評估兩組盆底功能,將15 mL氣體注入陰道中,使用陰道壓力氣囊測量陰道靜息壓、陰道收縮壓,使用B型超聲測量膀胱殘余尿量。(2)排尿恢復效果:出院前比較兩組康復效果,是否自行排尿順暢,膀胱殘余尿量低于50 mL為顯效。排尿順暢,殘余尿量在50~100 mL為有效。排尿困難,殘余尿量超100 mL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出院前1 d陰道靜息壓、陰道收縮壓高于對照組,膀胱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盆底功能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盆底功能情況(±s)
組別觀察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陰道靜息壓(cmH 2O)干預前22.41±4.89 21.92±4.03 0.513 0.609出院前1 d 35.31±3.16 30.72±4.35 5.663 0陰道收縮壓(cmH 2O)干預前23.12±4.40 24.17±4.52 1.104 0.273出院前1 d 41.53±5.16 34.66±5.13 6.263 0膀胱殘余尿量(mL)干預前328.41±16.65 325.97±18.08 0.659 0.512出院前1 d 49.28±7.92 58.43±9.31 4.966 0
觀察組排尿恢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排尿恢復效果 例(%)
女性正常的生理控尿是由膀胱尿道、締結組織、神經系統、盆腔肌肉等共同作用的,如果其中某部位出現問題,則影響整個排尿系統[4]。自然分娩時胎頭先露壓迫尿道口與三角區,造成盆腔神經麻痹,嚴重時導致尿道黏膜出現水腫,使得尿液難以排出[5]。產婦產后體力虛弱,腹壁松弛,腹內壓力下降,外加會陰疼痛與尿道周圍組織損傷,會進一步刺激尿道括約肌,干擾排尿功能,誘發產后尿潴留。
盆底肌功能鍛煉是一種盆底康復技術,通過指導患者有意識收縮肛門、會陰等部位促進患者盆底功能恢復,增強盆底肌張力,從而改善患者控尿能力,減輕尿潴留癥狀。盆底肌功能鍛煉可促使患者腰骶部的盆腔肌肉、筋膜產生節律性運動,利于修復神經反射功能,解除膀胱肌麻痹,進而改善膀胱收縮功能,減少膀胱殘余尿量,減輕排尿困難癥狀[6-7]。肛門、括約肌等收縮練習能夠有效調節盆腔內部血液循環,改善膀胱生理功能,增強膀胱括約肌收縮能力,以獲得較好的尿潴留干預效果。提示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儀聯合盆底肌功能鍛煉用于產后尿潴留患者利于改善盆底功能,提升盆底肌力與膀胱收縮能力,有效促進排尿功能恢復,從而降低膀胱殘余尿量。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儀是一種物理電療法,利用1 000 Hz以下的低頻脈沖電流對患者進行刺激,其特點是釋放的電流為低頻、低壓、可調,且無明顯電解作用,因此對于運動、感覺神經等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儀利用電極片釋放低頻電流對患者腹部、排尿中樞等部位進行刺激,使得盆底肌肉與筋膜、膀胱壁肌肉規律運動,恢復筋膜擴張力,減輕尿道括約肌痙攣,緩解膀胱黏膜充血水腫,從而恢復排尿功能[8]。
綜上所述,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儀聯合盆底肌功能鍛煉能夠提升產后尿潴留患者盆底功能,增強膀胱括約肌等控尿能力,有效改善排尿功能,減少或消除尿潴留癥狀,加快患者身心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