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近日,北京市朝陽區公布了2022年公務員考試擬錄用人員名單。從名單來看,不少人畢業于名牌大學,其中某街道“城頁管理執法崗”的錄用人員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專業的女博士,引發了社會關注。
事實上,名校高學歷畢業生應聘基層崗位并不罕見。今年年初,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人才引進計劃,吸引了31名博士、700多名碩士和一批“雙一流”大學本科生前去競爭82個崗位。而2018年浙江杭州余杭區南苑街道辦事處錄取的人員中,也有來自北大地球物理學的一名博士。
毫無疑問,高學歷人員到正區街道等基層單位就業.,對于提高基層的治理能力,改善基層的人力資源結構大有裨益。事實上,由于人才的向下“滲漏效應”,我國基層單位的治理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而人力資源結構也出現了明顯改善。這也是近些年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社會上也有輿論認為這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是“大材小用”。不過,事情背后并非如此簡單。從微觀上來講,“編制”“戶口”帶來的職業穩定性和較好的福利保障是不少人追求的職業目標。從宏觀上來講,則與經濟發展和就業形勢息息相關。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據測算,2016年,我國城鎮就業彈性系數為0.376,到2019年,就業彈性系數下降到0.318。不僅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對服務業沖擊較大,而服務業是我國吸納就業入員最多的產業,這進一步加劇了就業的困難。此外,教培行業的整頓、互聯網行業的反壟斷等產業政策調整,在規范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在短時期造成了就業崗位的流失。比如去年年底以來,一些互聯網頭部企業出現“人員優化”式的裁員行為,使得過去一直是大學生最為青睞的職業崗位出現減少。
再從供給端來看,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突破了1000萬大關,達到1076萬人。不僅是本科生,今年畢業的研究生規模也水漲船高。考慮到2020年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我國研究生招生數量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擴招,許多兩年制的研究生也在今年要畢業找工作,預計今年的畢業研究生總量將超過80萬人。在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的雙重壓力下,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學歷“內卷”或學歷“擠壓”現象,高學歷擠占低學歷、應聘低要求職業崗位的現象恐將持續一段時間。
越是就業壓力增大的時期,大學生求職的意愿就越是求穩。據統計,2022年公務員國考共有202.6萬人報名,較去年同期增長51.4萬人。與此同時,報考國企的人數也不斷增加。從一些高校的畢業情況看,求穩的求職趨勢也十分明顯。比如清華大學發布的就業質量報告披露,2021年畢業生去黨政機關加上事業單位的占比達到了46.1%,接近半數。如果再加上去國有企業的23.8%,比例占到將近七成。
因此,要消除“學歷內卷”和專業不對口現象,根本之道還在于穩住市場主體。在當前內外環境日趨復雜、不確定性因素持續增加的情況下,要采取多種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完善市場競爭機制,突破商品要素大循環的堵點痛點,不斷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這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之道。當媒,還需要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努力扭轉專業不對日造成的就業難問題,引導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只有多管齊下,才能使各種“知識浪費”和“過度教育”現象盡快消除,人盡其才、學以致用的用人氛圍才能真正形成。▲(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