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偉 熊雪朋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難度加大。工業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壓艙石”,工業穩則經濟穩。2月19日,央視《新聞聯播》專題報道了《我國工業經濟穩定發力提質升級》。2月22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召開全系統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電視電話會議,對工業經濟穩增長進行了專門部署。現結合相關報道系統梳理近期國家工業發展政策導向以及各地方穩定工業增長的具體實踐,并提出相關建議。
近期國家工業發展政策導向
針對工業運行面臨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足等問題和挑戰,去年底以來,國家在工業領域出臺10余項政策,政策導向以穩為主,穩增長與育動能相結合,主要體現在“保主體”“抓投資”“穩鏈條”“擴消費”四個方面。
保護市場主體
受新訂單減少、經營成本上升、資金周轉困難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壓力。國家層面主要從紓企困、促發展兩個方面來支持企業。
紓企困方面,先后印發《關于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延緩繳納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稅費有關事項的公告》《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通過財政稅費政策、金融信貸政策、保供穩價政策等給予企業支持,穩定企業預期,增強企業信心。
促發展方面,印發《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從落實落細財稅扶持政策、加大融資支持力度、加強創新創業支持等方面給予企業支持,特別是要加強優質企業培育,提出健全由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構成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突出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
狠抓有效投資
受外部環境和去年高基數影響,工業投資增速面臨放緩壓力。國家層面主要從優存量和擴增量兩個方面來擴大制造業有效投資。優存量方面,先后印發《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制造業質量管理數字化實施指南(試行)》等政策文件,提出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升級導向計劃,鼓勵通過實施技改項目向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擴增量方面,印發《振作工業經濟運行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推動數據中心和5G等新型基礎設施綠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通過加快“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實施,加快布局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培育數字經濟新動能等措施,以項目促投資、調結構、促升級。
穩定產業鏈供應鏈
受疫情沖擊和關鍵領域“卡脖子”影響,去年以來,汽車等制造業領域芯片短缺問題尤為突出,極大影響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國家層面主要從鍛長板、補短板、強監測三個方面來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鍛長板方面,鞏固提升通信設備、紡織、家電、先進軌道交通等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加快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改造,持續組織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提升產業競爭力。補短板方面,啟動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聚焦新能源汽車、醫療裝備等重點領域,實施重點領域“1+N”產業鏈供應鏈貫通工程。強監測方面,要求各地強化對重點行業的運行監測,建立完善產業鏈供應鏈苗頭性問題預警機制,加強問題分析研判,積極應對突發情況,及時處置潛在風險。
擴大消費需求
受疫情多點散發、基數抬升等因素影響,居民消費意愿有所下降,近期消費增速逐步放緩。國家層面主要通過強品牌、促推廣、擴出口等三個方面擴大需求。強品牌方面,《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提出以商標品牌指導站為載體,推動中小企業優化商標品牌管理體系,打造電商新消費品牌,開展廣告助企行動等。促推廣方面,印發《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等政策文件,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充電設施獎補、車船稅減免優惠等政策,開展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綠色建材下鄉活動。擴出口方面,提出充分發揮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服務平臺作用,推動跨境電商發展,增加中歐班列車次,幫助中小企業開拓國外市場。
各地的具體實踐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及國家部委關于工業穩增長的相關要求,各地立足自身產業結構特點,制定出臺相關政策舉措,推動一季度工業經濟實現“開門紅”,助力工業穩增長。
上海——建立穩增長企業訴求協調機制
一是開展“促發展、保安全”大走訪。上海市經信委建立大走訪企業數據庫,梳理出一批跨國公司、央企、民企、“專精特新”等大中小型企業近7000家,推動各區各部門走訪企業,解決企業訴求。
二是不斷創新政策服務方式。依托“上海市企業服務云”,充分發揮新媒體矩陣的作用,從圖文解讀、視頻解讀、直播互動三種維度解讀政策,不斷創新政策服務方式,一站式提供政策查詢、訂閱、匹配、推送、宣貫等服務,日均補充70余條國家及市級政府部門最新政策信息,使“企業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企業”。
三是穩定投資基本盤。印發《2022年上海市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制定《一季度工業穩投資保開局工作方案》,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各區有近80個重大項目開工,總投資超3000億元。
廣州——發揮“鏈長制”統籌協調作用
一是暢通“紓難解困”工作機制。依托“鏈長制”,建立市領導對口聯系重點企業(項目)制度,針對性開展“暖企服務”,堅持“每周一聯系、每月一通報、每月一報告”,制定“四張清單”實施清單式管理,及時協調解決企業困難訴求。
二是加強產業鏈項目招引促建。針對產業鏈缺失和薄弱環節,實行全鏈條、全周期、立體化招商,精準補鏈延鏈。舉辦“大手拉小手”供需合作對接活動,推動一批產業鏈合作項目落地。嚴格落實“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保障機制,加快形成重點項目“在談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良性循環。
三是支持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高舉“中小企業能辦大事”旗幟,支持廣州開發區建設“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創新示范區,探索建設一批專精特新園區。實施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行動,力爭全年新培育20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爭取推動800家小微工業企業實現升規納統。
合肥——加快穩企增效和新興產業投資
一是加大穩企增效力度。出臺《合肥市加大穩企增效力度實現良好開局若干政策》,從“財政、金融、人力資源、營商環境”四個維度,通過“補、獎、免、幫”等方式,加大企業融資、援企穩崗和科技型企業培育等支持力度,鼓勵制造業企業增產增收和擴大投入,促進企業提質增效。
二是加強新興產業項目投資。持續發力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并積極布局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2022年,全市將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760個,年度計劃投資830.2億元,占全部計劃的28.3%,較上年提升2.7個百分點。
三是推動產業補“鏈”建“群”。編制《合肥市“雙招雙引”要素手冊》,出臺《招商信息收集匯總及匹配共享辦法》等,鼓勵工業項目招大引強、強鏈補鏈。去年以來,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引進大眾新能源、蔚來先進制造基地等重大項目,總投資超1000億元。
寧波——加快培育優質企業群體
一是加速培育制造業“大優強”企業。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制造業百強企業的實施意見>實施細則》,明確11條支持政策的細化條款,為制造業“大優強”企業培育工作提供政策保障。成立寧波市制造業“大優強”企業培育工作專班,協調對接培育企業反映的16類436個困難訴求,穩步推進培育計劃書簽訂。
二是支持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建立涵蓋1020家企業的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庫,為全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量身打造“資本、創新、人才、數字化、法律、宣傳”多維服務,為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業單項冠軍儲備力量。
三是市縣聯動助企“開門紅”。出臺《關于支持企業留工優工促生產的通知》,要求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出臺相關政策,通過穩定生產、留工穩崗、暖心行動、加強服務等系列政策“組合拳”,鼓勵企業春節期間留工優工促生產,對2022年第一季度新進規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增長10%及以上企業分別給予最高15萬和50萬獎勵。

重慶——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一是抓項目穩投資。研究出臺《抓住一季度關鍵時期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穩定投資運行17條措施》等政策,緊緊圍繞抓“十四五”規劃項目、年度重大項目、地方政府專項債項目、儲備項目、資源要素保障、投融資體制創新等,打出組合拳,確保一季度投資運行“開門穩”。
二是抓研發促創新。圍繞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重點領域,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引進和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已達179家,包括新型高端研發機構77家,數量居西部第一。同時啟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倍增計劃,支持企業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
三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出臺《重慶市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實施方案》《重慶市制造業智能化賦能行動實施方案》等重點專項政策,強化精準調度,全面推進“鏈長制”,實施“一鏈一策”,暢通供需對接,推動制造業朝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相關建議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今年成都工業穩增長的壓力較大。為確保全市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以上、工業投資增長9%以上,促進工業平穩發展,按照近期國家工業發展政策導向特別是工業穩增長的決策部署,結合各地具體實踐和成都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用好用活相關政策。加強對《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等國、省各類工業發展政策的研究、解讀和宣傳,完善“政策找企業”智能服務平臺,實現政策智能推送全覆蓋。落地落實各項惠企政策,持續提升政策在線申報、項目線上評審,資金線上撥付的覆蓋面。
二是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以項目為中心組織經濟工作,開展重大項目攻堅大會戰,力爭全年新引進制造業項目協議投資占全市的60%以上,推動453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多投快建,形成工業投資增量。以高端、智能、綠色為導向,全面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改造。
三是加強運行監測調度。凝聚“起步就是沖刺,開局就要爭先”精氣神,千方百計穩增長,按旬調度重點產業鏈、重點企業生產、訂單、用工、用電等情況,充分發揮24個服務專班作用,統籌疫情防控、經濟運行、燃氣安全、小水電等工作,分解壓實目標任務,確保實現一季度“開門紅”。
四是促進企業提質增效。按照建圈強鏈要求,支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培育,提升產業鏈影響力和控制力。出臺市級政策措施,支持企業聚焦細分領域深耕細作,年內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戶、單項冠軍企業3戶。大力推進小微企業“個轉企、小升規、規轉股”,不斷壯大規上企業群體。
五是不斷激發消費需求。貫徹落實新能源汽車系列獎補政策,大力開展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下鄉活動,釋放消費潛力。加強充電樁等新能源終端設施布局,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力爭全年新推廣新能源汽車10萬輛,新增充電樁4萬個(累計達10萬個)。
六是持續強化要素保障。出臺能源結構調整行動方案和支持政策,推動增電、穩氣、控油、減煤,加快綜合能源站建設,鼓勵清潔能源替代,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加快“標準地”出讓試點推廣,確保年底前園區新增工業用地30%以上采取“標準地”供應。進一步強化基金撬動作用,扶持一批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