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藍

城市及城市之間融合與否,交通是先行信號。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群、都市圈之間的通勤客流處于井噴狀態,市域軌道交通成為解決跨區域大客流出行需求的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通過軌道交通的聯接,各城市加速“合體”。
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城市群、都市圈等成為承載區域經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十四五”規劃提出,以促進城市群發展為抓手,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以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等軌道交通為骨干,打通各類“斷頭路”、“瓶頸路”,推動市內市外交通有效銜接和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提高都市圈基礎設施連接性貫通性。發改委則在《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未來要“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統籌考慮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通勤圈。探索都市圈中心城市軌道交通適當向周邊城市(鎮)延伸。大力發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打造“一小時通勤圈”,建設“軌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成為各地政府“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熱詞。軌道交通產業需把握交通強國戰略和“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提速的疊加紅利。
《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一書提出,“21世紀,本質上是一場爭奪供應鏈的角力。通過修建基礎設施,打造供應鏈,實現資源、生產、服務、消費的連接。”事實上,綜合運輸時代,航空、公路、鐵路、軌道多方式聯運,綜合交通一體化組織水平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關鍵要素。都市圈、城市群的城市互動和對接緊鑼密鼓,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拓深做好“軌道上的城市關系”值得期待,建立完備、暢通的軌道交通系統,城市之間大規模的科技、經貿、產業、消費等多元互動合作將得以實現。
軌道交通是都市圈交通方面發展的優先選擇。縱觀東京都市圈、紐約都市圈、倫敦都市圈等世界級都市圈的發展歷程,正是由于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和公共服務壁壘的消除,才使得上述國際大都市圈的產業和人口在城市群內部自由流動,推動城市群的一體化發展和大都市圈的形成。有專家建議,加快推進以軌道交通為重點的公共交通服務合作,根據各都市圈內部交通的巨大體量和一體化發展的要求,規劃建設兼具地鐵便捷和高鐵速度優勢的城際軌道交通網絡,以滿足都市圈內部大規模人口的日常通勤和商旅需要。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智慧城市和大數據研究所所長姜鵬指出,城市群內部實現各種要素流動城際鐵路不可或缺,“比如我們現在有城市群,然后城市群下面還有都市圈,一般一個成熟的城市群,它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都市圈構成。而國家也出臺了不少文件,比如要強化在都市圈層面的一小時通勤。這樣城際軌道交通和城際鐵路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單元。”軌道交通運量大、速度快、效率高,是聯通都市圈內各節點、微中心最適宜的公共交通方式,“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軌道上的都市圈”闊步行穩。
貫通城市圈的“血脈”
多層次軌道交通綜合體系構成都市圈內在協同和外延擴張的基本骨架,近年來,中國的“高鐵”速度和“城軌”速度是在短期內補齊交通短板的成功嘗試;前者大幅縮短城市間的時空距離,促進區域間要素流動,形成全國尺度的聯系網絡;后者則有效緩解城市內部交通運量不足等問題,助力建設更宜居、更便捷的城市核心區。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楊勵雅認為,從長遠來看,城際鐵路建成后將成為城市圈的血脈,“尤其產業向高級化發展之后,生產性服務業就是比較靠知識創新的這些產業,比如科技研發、商業服務等更加需要人員之間的交流。而人員之間的交流,就會顯得城際之間,這種距離不是特別長的交通聯系可能更為重要。城際高鐵、城際軌道交通對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肯定是有作用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圍繞其空間體系提出建設總體思路,“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發展,向區域客運城市化、客運走廊網絡化發展。多層級軌道交通重構大灣區時空聯系格局,為今后產業發展和城鎮化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按照內灣半小時、灣區一小時的空間布局,整體完善軌道交通的目標,整體上要有近八千億元到一萬億元的投資額。”
不止于巨大的投資額度,現實情況是,我國的都市圈受制于建設時序、跨市協調對話機制、建設運營利益分享模式等條件約束,面向城市群、都市圈的區域交通聯系依托于傳統路網主導模式,與國際一流城市群、都市圈尚有差距。有專家指出,國內四大城市群中,成渝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軌道功能層次的劃分較為清晰,而長三角將通勤為主的城市軌道快線與都市圈軌道未明確區分,粵港澳大灣區則將都市圈軌道與城市群城際軌道未加區分。其風險點在于,“若區域城際軌道、都市圈軌道的技術標準與功能定位不匹配,則難以吸引其所期望服務的客流。”
對此,南京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佘才高基于國內都市圈軌道交通迅速發展的現狀,建議加快在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以規范跨區域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立法層面支撐城市軌道交通行業更高質量發展,“跨市域軌道交通的建設運營,既需要突破政策瓶頸和攻克技術難關,也需要模式創新與制度完善。”亦有城市規劃領域人士提出軌道交通發展加快體制機制改革需實現“三個打破”,即“打破行政轄區的邊界壁壘,打破只談地鐵、輕軌不談市域、城際的城市軌道交通層級壁壘,打破交通與城市開發分屬不同部門的行政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