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波 樊新春 高 娟
(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陜西 榆林 719000)
“國以民為主,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句話體現了從古至今人們對農業的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故而,中央每年的一號文件必講農業,講農業必提農產品質量安全。因此,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開展了大量工作。榆林地區是陜西省農業的重要產區,現代農業管理不僅僅要求產量,更要求質量。近年來,國家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越來越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保證公眾健康的基礎,也是提升農產品品牌聲譽的重要舉措,更是對各級農業部門監管能力的考驗。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于2006年頒布實施,同年榆林市成立了榆林市農產品質量中心,經過15載的努力,該市農產品安全工作從檢測到追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榆林市切實加強標準體系、檢測體系和監管體系建設,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狠抓農業投入品管理,已初步形成了“市—區縣—鄉—基地”四級檢測體系,為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及檢測監管平臺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根據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現狀,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以農產品質量檢測、數據分析決策、信息溯源和行政執法為核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與檢測監管平臺,形成市農安中心、區縣檢測中心、檢測站點、農產品生產基地等農業部門與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參與、多方聯動的信息共享交互平臺,實現對農產品從生產、流通到銷售的全程綜合管理,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以利于提高該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通過建立網站服務通道,增強政府公信力,全面提升該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消費者放心消費。
雙管齊下,創新機制,多重保障質量安全。榆林市在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同時,與產地檢驗合格證明管理辦法結合使用,實行雙管齊下的方針。利用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引入了企業誠信評級和系統淘汰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和評定辦法,對于加入追溯系統的企業,監管部門每年對其進行一次“質量安全誠信等級”評定,并將評定結果公布在企業網站上。對于產品質量安全無保障、誠信度低的企業,可注銷其追溯系統,鞭策并鼓勵企業加強自我管理,切實有效地保障所生產或銷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在建設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同時,按照陜西省農業廳關于《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證明管理辦法(草案)》的要求,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證納入追溯系統一并推廣應用,與產地準出制度、市場準入制度相銜接。通過將食用農產品產地合格證與追溯系統推廣應用結合起來,實施了產地產品準出檢測、收儲環節產品入場登記復檢,確保了不合格產品不出產地、不流入市場。產地檢驗合格證明特別適用于整車產品運銷及散裝銷售,實行一車一證,合格證明可隨車輛同行,有效解決了大宗農產品生產流通的流向和責任追溯問題。已開展追溯的企業,可根據市場需要自行選擇加貼追溯標簽或開具產地檢驗合格證明。
為了進一步加快建立以質量合格為核心內容的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監督管理銜接機制,落實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2017年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按照農業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辦法(試行)》要求,精簡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內容和簡化了操作方法,并統一制作卡片,免費發放,并為700多家企業配置購買了電子印章。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推動各縣區都能夠遵守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產地檢驗合格證明的使用,主要是參考了工業產品的生產理念,即農業企業要向工業企業看齊,農產品也要出具產品合格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標識和產地檢驗合格證明并行使用的方式,不僅可以為大宗農產品外埠運輸提供便捷,更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供了多重保障。
合格證面向的對象主要是目前還不具備建設使用追溯系統的企業。合格證由市農檢中心統一設計制作,登記發放給各縣區農檢中心,應用企業到各縣區農檢中心登記領取。合格證采用統一編號,一證一號,應用企業在合格證上加蓋專用章后隨產品進入市場,消費者可掃描二維碼或登陸網址對問題農產品進行投訴。企業在7種合格方式里至少要有1種確保合格的方式,7種合格方式分別為:①自檢合格;②委托檢測合格;③內部質量控制合格;④有效期內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地理標志農產品證書;⑤檢驗、檢疫合格證明;⑥二維碼等有效的食用農產品質量追溯標簽;⑦自我承諾合格。市縣農檢中心最后要做的就是要加強監督檢查。
2.1 有利于提升農業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農業生產管理系統建設帶動了全市農業系統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的顯著提升。一是農業生產過程數字化,提高生產種植的科學性,促進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建設,保證農產品的可追溯性;二是有利于對外省市進入榆林的食用農產品實行實時監控;三是建立消費者可查詢系統,消費者可利用多媒體查詢機對條形碼進行掃描識別,全方位了解產品的信息,降低消費風險,形成與社會公眾的信息互動。
2.2 加強農業生產質量安全的可追溯性和可控制性。通過推廣使用追溯標簽和合格證,對農產品從田間地頭開始到餐桌結束,進行全過程的身份記錄、標簽跟蹤,明確了生產者、經銷者、管理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責任與義務,確保農產品衛生質量安全的可追溯性和可控制性。
2.3 創新對農業的服務與監管機制。通過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統”,以數字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管理為基礎,以農產品標簽跟蹤為手段,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部門對農業從業主體進行服務與監管手段、方式、方法上的創新,能夠促進服務與監管的現代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提高辦事效率。
2.4 提升本市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建立農產品安全信息平臺,進一步促進榆林優質、安全的產地品牌農產品的產銷銜接,提高榆林品牌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對該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一是農產品源頭難以監管,市場上檢測出的有害農產品只能追溯到主體,許多散戶出售的農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二是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信息遲滯,監管者不能及時有效進行同步動態監管;三是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完善,嚴重制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是企業自檢能力不足,目前企業的自檢能力僅限于對部分農藥殘留的速測,遠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性;五是運行成本高,企業缺乏參與意愿。正常應用追溯平臺,硬件至少一次性投資3萬元,其它費用每年至少6萬元,收益與支出不成正比,造成企業不重視,開展不積極。加之農產品銷售市場準入制度不健全,沒有對產地生產企業形成倒逼機制,追溯與不追溯產品之間沒有顯著的市場價格差異,沒有體現優質優價,導致經營主體缺乏動力參與產品質量追溯及合格證應用。六是消費者雖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一定的認知度,但是參與意識不強。
針對以上問題,首先職能部門要及時出臺相應的政策規定,比如盡早出臺、落實市場準出準入制度,農產品入市必須要索證索票,倒逼企業主動尋求加入追溯系統。其次,農業部門每年對企業都有相關政策資金支持,可以要求只有加入追溯系統的企業才可享受相關政策。有了這些規定,企業才能有更高的積極性去推廣追溯工作。再次,經調查發現,農產品的問題主要出現在農藥的使用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環節,使用了什么藥品,使用的時間,采收的時間是否過了安全間隔期,都是需要掌握的。最后,要充分運用各種宣傳媒介,建立正確的消費導向,呼吁全民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任重道遠,其中環節錯綜復雜,我們將繼續一往無前的全身心投入,完成這一重要使命,切實保障群眾的舌尖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