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8年“杠精”一詞出現(xiàn)以來,“×精”格式的網(wǎng)絡詞匯層出不窮,逐漸形成一個新興類詞綴。作為類詞綴,“×精”的構成形式豐富,通常用于指稱某一特點或?qū)傩苑浅M怀龅娜嘶蛭铮邆湟饬x部分虛化、定位性、黏著性、表明詞性、能產(chǎn)性的類詞綴基本特征。其形成機制主要與語言的隱喻機制、轉(zhuǎn)喻機制以及類推機制有關。
【關鍵詞】“×精”;類詞綴;網(wǎng)絡詞匯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5-012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38
類詞綴指介于詞根和典型詞綴之間的語素。這一概念最先由呂叔湘先生提出,他認為“漢語里地道的語綴不很多……有不少語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綴和后綴,然而還是差點兒,只可以稱為類前綴和類后綴。說它們作為前綴和后綴還差點兒,還得加個‘類’字,是因為它們在語義上還沒有完全虛化,有時候還以詞根的面貌出現(xiàn)。” [1]自此,漢語類詞綴的相關研究開始進入中國學者們的視野。
除了傳統(tǒng)漢語類詞綴,21世紀初,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wǎng)絡空間中新興的類詞綴層出不窮。類詞綴“×精”最初進入人們的視野是在2018年,“杠精”一詞因其強烈的語用效果獲得網(wǎng)民青睞,進入《咬文嚼字》雜志公布的2018年十大網(wǎng)絡流行語榜單。2019年,“×精”一族的“檸檬精”再次進入“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2019年度十大網(wǎng)絡用語”榜單。“×精”這樣一個類詞綴連續(xù)兩年在網(wǎng)絡流行語榜單上占據(jù)一席之地,可見它為人們的接受度之高。網(wǎng)絡詞語是一個更新?lián)Q代非常快速和頻繁的領域,對其中新興的類詞綴的研究,將對了解當下語言詞匯的變化發(fā)展具有一定價值和意義。
一、×精的構成及語義內(nèi)涵
“×精”作為一個使用頻繁、能產(chǎn)性高的網(wǎng)絡新興類詞綴,其中“×”所容納的詞的類型也較為豐富,包括各類名詞以及動詞、形容詞等。
(一)“×”為動物類名詞
“×”為動物類名詞的“×精”格式在明代的志怪魔幻小說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這里,與動物名詞結合形成的“×精”結構都是指文學作品中想象出來的由動物變成的精怪和妖精。而在當下的網(wǎng)絡語境中,新興類詞綴“×精”與動物類名詞結合后形成的新詞所指稱的往往不再是動物精怪,而是具有這些動物的特點且特點非常突出的人。例如:
(1)看了潘潘直播,感覺自己就是個會說人話的豬精罷遼。(新浪微博,童姥童姥 2020-4-16)
(2)你愿意等你就慢慢等,也許你習慣了那些鴿子精店家一直延遲發(fā)貨,但是我不習慣。(新浪微博,MyKing晨藝 2020-4-30)
這里將自己或他人稱作“×精”,都意在強調(diào)突出他們身上所具有的這些動物的特征。例(1)中的“豬精”是在自嘲自己像豬一樣懶惰、不精致。而例(2)中的“鴿子精”則經(jīng)過了一層語義的轉(zhuǎn)換,人們在生活中喜歡用“放鴿子”一詞來形容人不守信用,于是在這里用“鴿子精”來指稱經(jīng)常不守信用、延遲發(fā)貨的商家。在這里,“精”的詞義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部分虛化,它不再是指“精華”或“精怪”的實詞義,而是指具有某一非常突出特點的人。
(二)“×”為植物類名詞
“×”為植物類名詞的新興“×精”格式可以表示三種含義。第一種含義中指稱的對象仍是植物本身,指長勢奇特、與眾不同的植物。
(3)這個蘆薈難道要長成蘆薈精嘛?(新浪微博,郝夢Andear 2020-5-18)
這里用“蘆薈精”來形容這盆蘆薈與其他普通蘆薈的外表差別很大、令人震驚,“精”的語義趨向于實在的“精怪”義。
第二種與動物類名詞“×精”格式的語義相近,指具有該種植物特點的人。
(4)看到電影背后的花絮,誰不想當那位妹妹呢,此刻的你我她都是檸檬精。(新浪微博,飯圈阿姨 2021-2-21)
檸檬最突出的特點是酸,與交際中“吃醋”的感覺相似,因此在漢語中經(jīng)常使用“酸”來形容羨慕、嫉妒的感情,“檸檬精”就是指該人具有檸檬“酸”的特點,非常羨慕他人。
“×”為植物類名詞的“×精”格式的第三種語義是指非常喜歡吃某種東西的人。
(5)我太愛吃脆桃了,我感覺我上輩子就是個桃子精。(新浪微博,WuJ吳靖 2020-4-16)
因為經(jīng)常吃桃子、玉米,所以將自己形容為上輩子是“桃子精”,從而突出自己與這些植物關系的親近、親密。
(三)“×”為身體部位類名詞
這一類詞主要用于指稱某一身體部位具有非常突出優(yōu)點的人。
(6)劉蕓的“少女身材”真的好絕啊,姐姐也可以做“腰精”。(新浪微博,渡邊小鮮肉 2020-6-29)
(7)威廉這令人羨慕的睫毛,睫毛精奶團子,小表情太可愛了。(新浪微博,奶團小威 2020-6-26)
“腿精”指腿長且腿型好看的人,“腰精”指腰細、腰部肌肉勻稱的人,“睫毛精”指睫毛很長的人。這類詞基本都含有褒義色彩,多用于夸贊。
(四)“×”為其他類名詞
除了動物類名詞、植物類名詞以及身體部位類名詞三類在“×精”格式中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名詞之外,還有其他類的一些名詞也能夠與“×精”這一類詞綴結合形成新的詞匯。
(8)誰是今日鏡頭精,直播給你答案。(新浪微博,封面新聞 2020-4-30)
(9)奶茶精女孩再也不需要一忍再忍的神仙奶茶來啦。(新浪微博,芝麻-雯子 2020-6-19)
“鏡頭精”在例(8)中指非常會抓鏡頭、抓人眼球的熊貓。“奶茶精”則是指稱非常喜歡喝奶茶的人。這些詞的語義內(nèi)涵與其他名詞與“精”結合時情況大致相同,或指稱具有名詞“×”的特征的人或物,或指稱非常喜歡“×”的人或物。
(五)“×”為動詞
類詞綴“×精”不僅可以與大量名詞結合,也可以與動詞結合,形成名詞屬性的新詞。這類詞多用于指稱經(jīng)常做某事的人,例如:
(10)你如果對別人尤其陌生人要求很多,那就叫ky精了。(新浪微博,青菀啊 2020-6-28)
(11)copy精就要有copy精的自我修養(yǎng),怎么學別人還挑三揀四?(新浪微博,狗哲斯 2020-4-30)
(12)排名不分前后,兩位都是神仙,ky引戰(zhàn)精退散!(新浪微博,與君共唱當年曲 2020-6-28)
“×”既可以為漢語動詞,也可以為外語動詞,體現(xiàn)了新興類詞綴“×精”強大的組配能力與能產(chǎn)性。“copy”意為復制、模仿,“copy精”就是指經(jīng)常模仿別人行為舉止的人。“ky精”意為不會看氛圍,情商低、沒眼力見的人。“×”中的動詞還可以為漢語和外語結合的形式,如例(12)中的“ky引戰(zhàn)精”。
二、×精的類詞綴特征分析
關于類詞綴的判定標準及基本特征,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沈孟瓔認為類詞綴的“詞匯意義都發(fā)生某種程度的虛化”,并且具有“廣泛的構詞能力”[2]。王紹新認為類詞綴具有一般后綴所有的語法功能,即成詞或改變詞性,不讀輕聲[3]。經(jīng)過總結歸納學者們的觀點,可以認為類詞綴主要具有以下五個基本特征:意義部分虛化、定位性、黏著性、表明詞性以及能產(chǎn)性。
(一)意義部分虛化
意義的部分虛化是判斷是否為類詞綴的最重要因素。類詞綴的意義虛化程度介于詞根語素與典型詞綴之間,處于語法化過程的中間狀態(tài)。
“精”的本義是上等細米:“精,擇也。從米青聲。子盈切。”[4]在本義的基礎上,“精”又引申出“純凈”“完美”“精華”等義項。而后,“精”的詞義不斷引申、擴大,在魏晉時期的小說中出現(xiàn)“妖怪”的含義。在宋元時期,陸續(xù)出現(xiàn)了諸如“拖漢精”之類以“×精”格式來指稱人的詞語:“終身無,簸箕星……咽咽哽哽、覷著你拖漢精。”(元·關漢卿《調(diào)風月》第三折)。清代的文獻中則出現(xiàn)了“拆家精”“攪家精”等詞,《蕩寇志》第九五回:“兩個拆家精揮金如土,不務正業(yè)。”
對“精”大致的語義演化進行梳理,可以看到,“拖漢精”“拆家精”和“攪家精”中的“精”已經(jīng)不是“精”的本義,也不是指“精怪”“妖精”,而是指“在某一個特點上非常突出的人”,語義變得更為抽象、概括,由此產(chǎn)生了類詞綴的傾向。在今天所使用的新興類詞綴“×精”中,“精”的語義由原本的實詞義通過隱喻或轉(zhuǎn)喻等途徑虛化或泛化,轉(zhuǎn)向表示某種屬性或特征明顯的人或物的類化含義。
(二)定位性
定位性的特征也是類詞綴區(qū)別于詞根語素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類詞綴作為定位語素,只能固定地出現(xiàn)在其他語素之前或之后。對于類詞綴,定位性也是界定的一個重要標準。
類詞綴“精”通常情況下都放在其他語素之后,構成“×精”結構,如“檸檬精”“杠精”“腰精”“腿精”等等,因此可以稱為是一種類后綴。
(三)黏著性
語素在詞綴化的過程中,語義由實到虛,產(chǎn)生了不獨立性,所謂語義“不獨立”,“不是指作為類詞綴的語素不能和其他語素或詞語自由組合,而是指只有這個語素在充當類詞綴時,才具有這種概括、抽象的語義” [5],也就是說,類詞綴作為一個構詞成分只能附著在詞根之前或之后,表示一種類化意義。
在這里將“精”作為詞根和類詞綴的兩種不同形式進行對比,來對類詞綴的黏著性特征進行分析。“狐貍精”一詞中的“精”為詞根,詞義比較實在,是“妖精、精怪”的意思。而“檸檬精”中的“精”為類詞綴,表達的是整個詞的語義范疇,即表示“具有某一特點”的人。如果“精”作為詞根單獨出現(xiàn),它首先表達的便不是這種類化意義,而是“精華”或“精怪”之類的實詞義。因此,類詞綴的黏著性決定了只有在以“精”為類后綴的派生詞中,“精”才具有“具有某一特點”的人的類化意義。
(四)表明詞性
有學者在分析類詞綴的基本特點時提出,“詞綴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能標志詞類,具有變詞功能……它們不管附加于哪一種詞性的詞,都能使所組成的新詞屬于同一語法詞類。”[6]漢語中的典型詞綴大都能夠標示詞性,類詞綴作為向詞綴過渡的中間形式,一般也能夠標示一定的詞性。但這并不是一定的,漢語中也有一些跨類詞匯,即某個詞綴或類詞綴往往可以構成兩類甚至更多類詞。
因此,鑒于漢語詞綴、類詞綴的這一特點,“表明詞性”這一基本特征在判定類詞綴時,只能作為參考項進行輔助,而不能將其作為界定類詞綴的必備條件。對于類詞綴“精”而言,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標志詞的名詞屬性。
(五)能產(chǎn)性
漢語類詞綴具有很強的能產(chǎn)性。它可以和語素、詞、短語等眾多語言單位結合構成新詞。例如,類詞綴“精”可以和詞結合,如“鏡頭精”“顯微鏡精”“奶茶精”“鴿子精”等,還能夠和短語結合形成新的詞,如:
(13)一個盤完成甜度超標的妝容(我就是浪漫氣氛營造精)。(新浪微博,蔡耶憫_JoyMercy 2020-4-30)
其次,漢語類詞綴可以同各種詞性的詞相結合,與名詞結合如“睫毛精”,與動詞結合如“哭精”“撒嬌精”,與形容詞結合如“作精”“嗲精”,甚至還可以與字母詞結合,如“sense精”“ky精”等等。
三、類詞綴“×精”的形成機制
(一)隱喻機制
隱喻認知方式依據(jù)兩個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將事物的特征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源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目標域)投射[7]。通過隱喻的認知方式,人們基于自己原有的概念來認識新的事物,使二者之間產(chǎn)生一定聯(lián)系,從而加深對新事物的理解。“精”從詞根發(fā)展為類詞綴,在這一過程中,隱喻的認知機制起著重要的作用,“檸檬精”“豬精”“鏡頭精”“顯微鏡精”等的產(chǎn)生都與隱喻機制相關。“顯微鏡精”常用于形容觀察非常細致、善于從極其細微的地方發(fā)掘亮點的人。“顯微鏡”這一物體的本質(zhì)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能夠?qū)⒓毿〉奈矬w放大進行觀察,這與人的觀察存在相似之處。因此,將“顯微鏡”的功能特征作為源域向“顯微鏡精”這一描述某一類人的特點的目標域映射,把人的一種抽象的、不可見的品質(zhì)用具體化的物品描摹出來,更顯形象生動。
(二)轉(zhuǎn)喻機制
轉(zhuǎn)喻是相接近或相關聯(lián)的不同認知域中,一個凸顯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與整體、容器與其功能或內(nèi)容之間的替代關系[8]。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思維方式為“×精”類構式的識解提供了有效的語用推理。“×”為身體部位名詞的“×精”詞匯的產(chǎn)生大多都與轉(zhuǎn)喻機制相關。例如,“睫毛精”指睫毛非常長、非常好看的人,用“睫毛”這一最為凸顯的部分來替代對人的稱謂,即用部分替代整體,從而達到凸顯某人身上最重要、最易給人留下印象的部分的效果。
(三)類推機制
類推機制是漢語新興類詞綴迅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語言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就是語音變化和類推變化。”[9]類推機制通常以某一使用頻率高的詞或形式作為標準,在此基礎上模仿其構建新的詞或新的形式。“杠精”是類詞綴“×精”一族中最先出現(xiàn)的詞匯,因這一詞在網(wǎng)絡空間使用頻率高,受到多數(shù)網(wǎng)民的歡迎,于是通過類推“×”+“精”這一模式,不斷創(chuàng)造出以“精”為類詞綴的詞語,使得類詞綴“×精”不斷發(fā)展,最終成為網(wǎng)絡空間最為常用的新興類詞綴之一。
四、結語
漢語從詞根到詞綴的變化是一個由實到虛逐步演化的漫長過程。在長期的語言發(fā)展變化中,“×精”可能因其強大的構詞能力,在未來發(fā)展出更多新詞,并且進一步虛化,發(fā)展為漢語中的典型詞綴。或者與大多數(shù)其他新興類詞綴一樣,滯留在類詞綴階段。也有可能隨著使用頻率的下降,退出網(wǎng)絡空間,最終回歸“精”本身的詞根義。新興類詞綴“×精”的發(fā)展仍有待時間的驗證。
參考文獻:
[1]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5.
[2]沈孟瓔.漢語新的詞綴化傾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4):93-99.
[3]王紹新.談談后綴[A].北京大學《語言學論叢》編委會.語言學論叢第十七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86.
[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47.
[5]鄒曉玲.現(xiàn)代漢語新興類詞綴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6.
[6]陶小東.關于“新興詞綴”[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4):131-133.
[7]黃月華,潘衛(wèi)民.認知語言學中的多義研究模式及其評價[J].外語研究,2012,(4):24-29.
[8]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20.
[9]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55.
作者簡介:
余琪,女,漢族,安徽淮南人,武漢大學文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