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傳祎


作文批改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以來制約著作文教學的改革。作家肖復興的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寫了葉圣陶修改他獲獎作文的故事。文章中,肖復興寫道:“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葉圣陶作為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他在作文批改上的改革也具有示范性和開創性。他一貫主張“寫文章就是說話,也就是想心思”“修改文章就是修改思想”。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葉圣陶的《作文批改二十例》具有借鑒意義。
本文結合葉圣陶的作文教學思想,通過解讀《作文批改二十例》,對照葉圣陶批改肖復興作文這個例子,總結出葉圣陶作文批改的七大法則。
葉圣陶對于批改作文,一貫主張要“多就少改”。他說:“批改要盡量尊重原作,能不改的就不改。應該尊重別人的意思。凡是說得正確的,表達得明白的,就不動它。” 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從孩子的角度去修改文章。葉圣陶在《對于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中指出:“小學作文之教授,當以順應自然之趨勢而適合學生之地位為主旨。”“批改固非教者自己作文,乃修正學生之所作之意義及字句也。其意義不謬誤而尚有不完全之處者,不必為之增;字句已通順而尚欠凝練高古者,不必為之改。意義不完,乃由于學生識力之未至,而非由于推理之謬誤。”
葉圣陶很反對教師在學生的作文上玩打圈、畫鉤的把戲。他說:“有些國文教師看學生所寫的文章,只覺得它不通,勾掉越多,越感覺滿意。這種觀念發展到極點,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勾掉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思在行間寫上一些文字,就把練習本發還學生。為什么原文要不得?為什么一定要照改本那樣說才對?都沒有說明。”葉圣陶希望作文批改不是簡單的打圈、畫鉤,而是要針對問題,指出是什么樣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而且,要立足學生的發展,幫助他們樹立寫作的信心,讓學生從問題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葉圣陶給肖復興批改作文,批語是“這一篇作文寫的全是具體事實,從具體事實中透露出對王老師的敬愛。肖復興同學如果沒有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上深受感動,就不能寫得這樣親切自然”。這段話讓肖復興記了一輩子,也引領著肖復興走上作家之路。
葉圣陶早在1963年的一封信中就曾說過:“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他強調,寫好批語要“考慮怎樣才能鼓勵學生、啟發學生”。他很注重情感的激勵機制。
葉圣陶就算面對的是一篇并無多少可取之處的模式化作文,也會在提出批評之前,努力從文章中找出一些閃光點,然后才以一種建議性的方式對文章提出批評。
給學生作文寫批語時,葉圣陶有兩個原則:一是要多稱贊少批評,但稱贊和批評都要有根有據;二是批語要講究修辭,要有鼓勵性而非打擊性。批評的話要從正面去鼓勵,不要從反面去否定。比如,他不建議責備學生的作文“在細節描寫方面還不夠,影響了故事的生動性”,而建議將之改成“如果在細節描寫方面多下些功夫,故事會更生動些”。
葉圣陶具備非常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被稱作“人民語言藝術家”。他語言的敏感性非常強,而且系統掌握漢語語法、修辭理論以及邏輯知識。以此為標準,他批改作文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認知特點,發現并改正不符合規律、思路不順暢、語言不精練不適當的地方,并說明修改的原因。
葉圣陶在《作文批改二十例》中所指出的各種語病有:突兀,多余,累贅,用詞不當,意義含混,形容過分,淺薄的套話。語法方面有:搭配不當,缺少主語,意義不完足,不合語法,標點運用不當,不合漢語的習慣。邏輯方面有:不切實際,不合事理,意思與細節不協調,意義不順,與心情不合等。
葉圣陶在批改文章時特別注意語言的表達規范。他批改肖復興同學的獲獎作文時,將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改了一字,神韻就不一樣,變得更加貼切。還將句子“怎么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刪掉原句中“包”這個動詞,句子干凈規范,讀起來也特別順暢;而把“書皮”改成“包書紙”,是因為“書皮”可以被認為是書的封面,也比較正式,“包書紙”口語化、準確、親切。
批改作文,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要掌握基本的修辭手法和寫作技法。某一句好,好在哪里,為什么好,要告知學生;某個地方需要如何完善,應該如何描寫和敘述,使用什么技法,應該如何努力,要點到位、說到要害處,學生也能理解。肖復興看了葉圣陶批改的作文后,很受啟發,經過比較后也認識到自己文章的缺陷。
只有發現真問題,說到點子上,才能確保批改的真效率。
葉圣陶認為作文批改 “最有效的辦法是當面改”。在實踐中,他也經常“叫學生站在身邊,與學生商量,共同商定該怎么改。這樣老師真是處在輔導地位,給學生盡力了。學生有不懂、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隨時提出,隨時解決。這樣學生的進步月異而歲不同,將是必然的事”。
葉圣陶是怎么面改的呢?把學生叫到面前,拿出作文本,和學生共同念文稿,與學生商量著改。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頓住,向學生提出些問題,如“這兒怎么樣”“這兒說清楚了沒有”“這樣寫是否妥當”“有更好的寫法嗎”等,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解決存在的問題。學生經過點醒,把本來忽略的地方注意了,寫得不好的地方完善了,重點不突出的地方豐富了。而且學生是自己主動認識到問題的,是自覺努力提升的,自然印象深刻。如果有學生還是不明白,老師便進一步點醒,提供幾個選擇,讓學生比較,最后改正。這樣與學生商量著,平等交流,緊扣問題,分析原因,學生收獲很大。
葉圣陶幫肖復興改了作文,還邀請肖復興到家里做客,見到肖復興,“像會見大人一樣”握著肖復興的手。這都體現了葉圣陶對孩子的尊重,以及他特有的親和力,因此“一下子讓我覺得距離縮短不少”,自然也增加了特別的影響力。肖復興在文章中寫道:“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黃昏的到來。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
葉圣陶希望教師在批改作文時,“但為詞句的修正,不為情意之增損”。意思是教師不但要尊重學生寫作和說話的習慣,還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和思想的表達。這也是葉圣陶批改作文最重要的一個主張。
在葉圣陶看來,教師批改作文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運用文字的能力,提高運用文字如實地表達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的能力”。基于這種理念,葉圣陶不喜歡教師出手將學生的作文改得辭藻華麗,他一貫的意見是“字句已通順而尚欠凝練高古者,不必為之改”——只要意思表達清楚了,句子通順了,辭藻不華麗是不要緊的。他更不喜歡教師去干涉學生作文的情感和思想表達,如果學生上完作文課之后,喪失了如實表達自己的見聞與感想的能力,那這作文課就失敗了。
教師在批改作文時,真正要做的,是“揣摩學生到底想說些什么,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強加給學生,要根據學生想要說的意思去修改,修改那些表達得不清楚的地方、不確切的地方、不順當的地方、不連貫的地方,以及有遺漏的和累贅的地方”。
不能干涉學生在作文中的情感與思想表達,并不意味著教師在這方面沒有作為的空間。早在1919年,葉圣陶就意識到了學生作文的“意義”(也就是文章主旨)如何,其主要緣于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識力”,也就是人生閱歷;二是學生的“推理”,也就是邏輯思維能力。教師不能把自己的人生閱歷摻到學生的作文里,因為即便把它灌輸給了學生,讓他們寫進作文,若干年后他們長大了,也很大可能會不認同。所以,這種“意義不完”(也就是文章主旨不怎么樣)是不必干涉的。真正需要教師提供幫助的,是糾正“推理之謬誤”,也就是作文里那些因錯誤的思維邏輯而導致的錯誤認知。
1981年,在一本教學生如何寫作文的圖書的序言里,葉圣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看過一些中學生的作文本,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不少老師在批改的時候只顧到學生的作文,卻忘了作文的學生。”
葉圣陶認為,批改一篇作文,實質上是一種研究。既是研究,就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好不要提起筆來就改,而應該先通篇看幾遍,既要從大體上看,又要從細節上看,力求找準問題、落到實處。
葉圣陶在批改文章時,經常從內容、選材、結構、語言等方面整體把握:內容正確不正確、完滿不完滿,選材適當不適當,結構嚴密不嚴密,語言切當不切當。有了整體把握后,再從細節入手:哪里不正確,該換個說法;哪里不完滿,該添補些什么;哪些材料用不著,該去掉;哪些材料有必要,該補上;哪里的結構不嚴密,該怎么樣安排。總之,要從整體到部分,從大局到細節,從內容到形式,通盤考慮,發現問題,找出原因,提供參考,引導學生不斷完善和進步。
葉圣陶不贊成死扣文章的細節,尤其是一開始就從字詞句入手,抓住學生的錯別字、病句不放,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字詞語句是形式,是服務于中心意思的,不先考慮中心意思而先考慮個別語句,是舍本求末,走偏了路。總之,“無論自己起的文稿或是討論別人起的文稿,都要先看全篇,從內容、選材、結構等方面考慮。這些方面都有數了,就在增刪移動的同時,考慮字詞語句”。
對于作文的批語,葉圣陶主張要具體,要說到關鍵,點到要害,切不可使用籠統、空洞的詞匯。他尤其反感用“好”“美”“流利”“明徹”“雅潔高古”“氣完神足”這類批語來贊揚文章(批評類也一樣)。因為這類批語背后的邏輯是:“為什么好?因為它是好。你讀了之后,不覺得它好嗎?”“為什么美?因為它是美。你讀了之后,不覺得它美嗎?”這類批語,在葉圣陶看來,只是“空空洞洞地加幾個大字”,學生看不明白,理解不了,“只落得個莫名其妙”,所以也不珍惜,不關注。老師寫了等于沒寫,甚至是做負功,不僅沒有幫到學生,反而助長了學生不關注批語的不良風氣。所以葉圣陶指出:“不如實事求是,在橫頭加上一些小批語,指出學生作文中的優點或毛病。對全篇有可說的就加批語……如果沒有什么可說,可以不說。”
葉圣陶倡導學生自改,讓學生做小老師,批改自己的作文或者同學的作文。這既著眼于減輕教師的負擔,也培養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對作文的認識,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改中理解改、學會改。他說:“空談該怎么寫,是無濟于事的。”“凡是能力,總得在實踐中鍛煉。”學生作文要訓練,但如果訓練后沒有評價,沒有批改,學生往往原地踏步,難以提高。而學生習作要篇篇精批細改,教師也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為此,葉圣陶建議:“或者教師只指出習作的主要缺點,讓學生自己修改;或者每回作文挑出一兩篇來,在課堂上跟全班同學一同討論修改;或者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回作文在小組中相互提意見,有教師指導進行修改。”這樣,老師精批細改就是“舉一”,鼓勵和組織學生“自改”就是“反三”。
在指導學生自改的過程中,老師要積極作為,要統攬全局,及時發現學生自改中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隨時啟發指點,提供適當的建議和解決辦法,引導學生圍繞著關鍵要素和主要問題去評判、去理解。師生認真配合,從而將作文指導和作文自改融為一體。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批改文章,領會好文章的標準,形成健康積極的審美追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葉圣陶在指導學生自改時,特別強調“念”,要求學生把全篇稿子通讀,可以出聲念,也可以在心中默念。通過反復地念,發現疏忽的地方,如語氣的貫通、段落的連接、詞語的搭配、句子的成分等方面的毛病。同時,借助反復地念,發現該怎樣寫才接氣,才緊密,才對頭,才不多不少。“念下去順當,就因為語言流暢妥帖,而語言流暢妥帖,也就是意思流暢妥帖。反過來,念下去不順當,比如語言有這樣那樣的疙瘩,而語言的任何疙瘩也就是意思上的疙瘩。寫東西表達意思,本來跟說一番話情形相同,所不同的僅僅在于說話用嘴,寫東西用筆。因此,用念的辦法,也就是用說話的辦法來檢驗寫成的稿子,最為方便且有效。”
葉圣陶很重視文章的修改,他認為“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蟲小技,其實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確,更完美”。基于這一認識,葉圣陶平時很注意文章的修改,養成了良好的修改文章的習慣,對于平時閱讀的文章,也會斟酌一番。一次,他看到手頭的一本雜志上有一句話:“上海的住旅館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廉價的房間更難找到,高貴的比較容易,我們不敢問津的。” 他讀了后想:什么叫作“上海的住旅館”?就字面上看,住旅館的一般是人。由此可見這個話不是想錯就是寫錯,從而他覺得這句話可以改為:“在上海,住旅館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加上個“在”字,去掉個“的”字,就把錯的改成對的,語氣通順了很多。所以,葉圣陶認為:文章的修改就是“要把錯的改成對的,或者把差一些的改得更正確、更完美”。
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葉圣陶特別強調:“教師的改筆、批語、評語,要力求沒有毛病,標點要用得正確,字要寫得工整。這種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老師以身作則,是學生最好的學習榜樣,是最為有效的教育。反之,如果老師本身多語病、字跡潦草,就必然失去學生的尊敬和信任。
葉圣陶不但在平時的閱讀寫作中養成良好的修改文章的習慣,而且在批改學生的文章時也是兢兢業業,做好表率,用自己一以貫之的行為引導學生,教育學生。
總之,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作文教學理論也深刻影響著當前的作文教學改革,其作文批改的實踐更是廣大語文教師學習的范例。本文的介紹還比較膚淺,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刻苦實踐,大膽改革,努力開創新時期的作文批改新局面。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紅嶺科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