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武
摘要:語文教學與生活經驗相結合就是將語文的教學工作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進而使學生兼備學習主體和生活主體兩種身份參與到學習中的一種教學方式。基于此的教學能夠使學生們更好地將語文知識應用在生活之中、在生活中發現學習語文的機會與契機。同時生活化教學這種開放性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以語文基礎的核心素養得到培養和發展,更加符合農村教學設備相對落后的教學環境,更加貼切新課改的對于教學的相關要求。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經驗;語文教學;初中
語文作為一種包羅萬象的人文學科,主要是運用漢語文字來表達寫作者的個人情感和文學思想。語文學科的文學作品的創作本身就是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的,根據這一思路和農村學校較為落后的教學環境而言,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無疑是最為符合現階段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方式。因此教師要在對教材做到全面了解與分析的基礎上,找到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結合點”和“切入點”,進一步優化和改善教學策略,針對初中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因素,轉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方式為主動積極,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發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農村生活經驗的意義
(一)生活經驗是農村教學的實踐手段
對于學生們來說,課本上所學習到的知識都具有著間接性的特征,以往的教學總是將學生固定于“課本知識世界”之中,過于關注學生對于課本知識內容的學習,反而忽略了學生對于實際生活的關注,無法使用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得到體現。這就使語文學科的教學變得十分孤立,進而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起到消極的作用。生活經驗是學生們能夠通過生活來獲取的,具有著直接性的特征,學生從生活經驗中獲取到的知識具有真實感和體會感。對于農村的教學來說,有可能因為教育設備的不先進,課堂教學無法應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屆時生活經驗就能彌補農村教學的這一缺陷,幫助學生實現對語文知識內容知識的直接性體驗和理解。
(二)生活經驗能夠幫助學生感受課文
由于初中階段學生由于受到認知水平的限制,且社會閱歷比較淺顯,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對一些文學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無法理解。由此,教師要深刻理解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外延這一含義,并在課堂上采用情境創設、情景再現等方式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對于書本上的場景進行模擬,打破課堂呆板性和沉寂性的傳統性質,為語文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使學生對于文章情感的解讀變得更為生動,使學生能夠在興趣的促使下融入到語文的學習之中,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挖掘出語文學習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性。注入了生活經驗的語文課堂,使學生解讀文章的過程更加豐富有趣,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下也能對知識內容有著深層次的認知和理解。
(三)生活經驗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從來都不是從零開始的,學生從實際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已經對于一些淺顯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同時也具備了應用語言文字的相關能力,這種能力的具備為學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索語文知識提供了可能性。基于此,教師應該從初中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認知規律出發,給予抽象的語言文字和符號具象化的場景和內容,進而使學生在具象化的情境中學習抽象化的語文知識,并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教授學生如何應用生活經驗幫助自己來進行語文知識的自主探索,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多多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的學習活動,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初中語文與農村生活經驗相結合的路徑探索
(一)激發調動學生生活熱情
相較于填鴨式的傳統課堂,注入了生活經驗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時的感受,這就使學生在教學上占據了主動性的地位。此外,教師還要注重生活經驗和其他教學方式的融合,充分發揮自身教學的創造性和能動性,依照教材的知識內容,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農村教學的實際環境,有條件地為學生們創造學習條件。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計“情景模擬”和“情景再現”的相關活動,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在高漲的情緒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并從中喚醒學生對于文章情感的共鳴,激發學生對于生活的熱情。
如教師在講授“阿長與山海經”這一文中,教師可以針對阿長媽媽為魯迅帶來山海經時“哥兒,你要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句話展開解讀教學,讓學生們扮演“阿長”,教師扮演圖書店的老板,來進行買書的對話。在角色扮演中,教師要強調阿長的文盲身份,必定是在走過了多個書店、歷經千辛萬苦,在費勁說話和遭人白眼的情況下買來的,進而使學生理解魯迅應用“三哼經”下的深刻含義與情感。
(二)開發農村生活的課程資源
農村初中語文的生活化教學,必然需要教師從學生們的實際生活出發,并在其中找到適合于教學的課程資源,來對課本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擴展和補充,使教材內容更加貼切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加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依照生活化教學理念,教師應該將視野放得更為寬闊,將教學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資源可以是本地的傳統文化、村中的相關秩序和民約、對聯內容和特色景觀,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加以觀察和描繪的對象。在教學中融入對生活常識和情感態度的滲透,學生們就能在農村的生活中學習到具有針對性的知識和技能,進而更好地參與農村生產活動中來,并在其中收獲到一些不同于書本教材的情感與知識。同時也可以使學生開展綜合性較強的探究活動,對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能力的激發起到促進作用。
如教師在講授完“紫藤蘿瀑布”這一課時內
容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以“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為主題的交流談論的活動,讓學生針對在實際生活中的細小事物、美好事物進行討論,進而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生活,從農村生活中發現美、體悟美。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們聯系自己的生活,根據農村景象仿照課文寫一篇散文,進而使語文應用能力得到培養與鍛煉。
(三)聯系農村實際,體驗語文學習情感
農村的實際生活和鄉土文化資源,遠遠要比課本上的知識更具直觀性。學生在農村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肯定會對本地域的鄉土人情有著不一樣的體會。教師可以結合農村實際生活,整合其中可以應用于語文教學的資源,使學生在熟悉的場景和環境中實現對陌生語言知識的學習。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其中有很多都是來源于著名作家的經典作品集。無論是作者身份還是年代感,都會使學生莫名生出一種距離感,進而導致學生無法對文中的情感主旨做到深刻理會。這時教師可以聯系到農村的實際生活,在課文的講解中適時地為學生們加入生活經驗,從而幫助學生體悟課本內容的情感,從本質上理解語文的學科知識。
如教師在講授“社戲”這一課時內容時,教師在針對文中對廟會場景的描述時,可以結合本地開展廟會的相關情景,并讓學生發言自己在參與廟會時所發生的趣事、比較本地廟會與作者筆下廟會的不同,進而使學生與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拉近,從自身對于鄉土的情懷理解作者對于故鄉的情懷,使學生在自我感悟中提升對文章的理解和把握,進而將教學變得簡單化、高效化。
(四)利用地方名人資源拓展教學內容
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都特的傳奇故事、每一個地方都有著屬于自己的英雄人物。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地方特色和名人效應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工作,并將其應用到語文教學中來,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本地文化的深厚積淀,增強學生對于故土的熱愛之情,并使學生學習名人身上所具備的美好品質,塑造學生自身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正確價值觀。無論是古代時期的文人墨客、諫官名將,還是近代的開國元勛、建國力將和對中國發展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等,都可以作為學生的學習榜樣。
如教師在講述“鄧稼先”這一文章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本地對建國時期具有突出貢獻的英雄、名人,為學生們講述烙印在他們血液中的愛國情懷和堅韌品質。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開展“我心目中的英雄”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們說出自己心目中的學習榜樣,并說出榜樣自身所具備的美好品德和成為自己榜樣的理由。如此,知識引申和討論活動的加入,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的教學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還可以發揮出榜樣的示范作用,使學生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得以規范,使學生的學習目標得以堅定,更有利于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和美好品德的培養。
總的來說,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將教師的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將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得到最大化的展現,要在新課程改革內容和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上將語文知識內容和學生們生活實際相聯系,應用動態的語言和生動的場景來激活語文課本中的靜態學習資源,使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具體的、實景式的呈現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賦予了語文課堂生機與活力,創建高效性的語文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何春毅.關于農村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措施的探討[J].教育界·鄉村教育,2018(42):12-13.
[2]夏福蕊.論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有效策略[J].語文天地·初中版,2020(03).
[3]郭麗錦.初中語文教學與生活結合的策略[J].學法·教法研討,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