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高陽 孫浩楠 彭景勇 張伊文 汪天卉 王衛東
【摘要】 本文對網絡金融平臺的風險進行了總結,以及分析了風險產生的原因,并且從政府、投資者、社會等多方面提出風險規避的建議。以求保護投資者財產安全,維護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
【關鍵詞】 網絡金融;平臺企業;風險控制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22.01.039
Research on Risk Control Standard Mechanism of Network
Financial Platform
CHEN Gao-yang,SUN Hao-nan,PENG Jing-yong,ZHANG Yi-wen,
WANG Tian-hui,WANG Wei-d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China Jil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 the risks of online financial platforms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risks,and put forwar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risk aversion from the government,investors,society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property safety of investors and maintain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social financial market.
Key words: internet finance;platform enterprise;risk control
網絡金融平臺的發展處于一個關鍵時期,政府不能松懈對網絡金融平臺的監管,要將其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并且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對其風險進行規避,以求保護人民財產安全,推動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1 風險原因分析
1.1 信息不夠對稱,難保用戶權益
按銀保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要求,網絡金融平臺應對備案信息、組織信息、審核信息和項目信息涉及的各個指標進行全面信息披露。但實際上,很多平臺的標的項目信息并未做到詳細披露,平臺與用戶雙方信息的不對稱為平臺從事非法活動帶來了可乘之機,也為監管部門的監管活動帶來不便。
1.2 風控水平過低,用戶魚龍混雜
網絡金融平臺風控體系存在著重大漏洞,有的平臺對借款人的身份沒有進行嚴格的篩選,不少借款人信用等級嚴重不足,更有甚者過著“拆東墻補西墻”的生活。這類借款人的存在為平臺本身的運營就帶來了很大的風險。
2 網絡金融平臺的常見風險
2.1 監管風險
我國網絡金融平臺存在的風險主要是由于監管力度有限所導致的,所以,目前我國亟待完善網絡金融平臺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同時不斷改進自身的監管制度設計。在國家層面,互聯網金融依托互聯網體系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但是由于每個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制度以及金融體系所存在的差異,導致整個世界在互聯網金融方面難以統一起來,又加上我國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法律體系建設相對比較落后,這就增加了違規以及非法操作的概率,也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以及發展。
2.2 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崛起,在穩步前進的同時,互聯網本身存在的安全問題隨之出現。因為網絡金融平臺的運營操控者對互聯網運作的不熟悉,導致無法引導網絡金融平臺向正確方向發展,從而使網絡金融平臺出現安全風險。同時在互聯網技術發展領域,我國明顯落后于國外,在網絡金融技術方面受制于人,使得國內在網絡金融體系方面缺少自主性以及創新性。
2.3 社會秩序風險
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頻發,多數不法平臺在通過非法集資犯罪活動籌集到高額資金之后,采取所謂的“良性退出”措施,實則是平臺暴雷跑路,在此期間,無數借款人家破人亡,示威游行、聚集鬧事的現象比比皆是。此類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不法行為不僅嚴重危害了社會市場經濟秩序,更導致了尖銳的社會問題,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動蕩,因此當前我國網絡金融平臺面臨著嚴峻的社會秩序風險
2.4 技術風險
網絡金融平臺的運作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對互聯網的依賴性較強。然而,我國互聯網金融技術尚未成熟,目前并沒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成熟的理論體系以及相應的技術支持。許多網絡金融平臺運營者的互聯網技術也不過關,導致其所運營的網絡金融平臺存在缺陷,輕則會影響使用者的使用感受,重則將無法抵御黑客攻擊,威脅使用者的信息和財產安全。
2.5 流動風險
網絡金融平臺是網絡金融活動的中介,其所持有的流動資產往往只占其負債總額的很小一部分,如果出現在同一時間段內大量債權人要求兌換債券的情況,網絡金融平臺就可能面臨流動性危機。流動風險不僅受到網絡金融平臺本身流動計劃完善程度的影響,也受到信用、市場等多方面的影響,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綜合性風險。
2.6 信用風險
目前網絡金融平臺的發展尚不成熟,缺乏精通風險管理的相關專業人才,這也意味著網絡金融平臺在信用風險評估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雖然目前大數據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信息透明度大幅提高,但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個人征信體系尚未健全,相關征信制度也沒有完全普及落實。因此,網絡金融平臺的交易安全問題無法保證,稍有不慎就會給平臺經營者與平臺使用者雙方都帶來損失。
3 完善網絡金融平臺企業風險控制機制的對策建議
3.1 依托“中央+地方”共同監管
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企業所做的事情本質上都是金融業務,但兩者受到的監管程度并不相同,監管層要求它們承擔的責任也不相同。做同樣的事情卻要付出不同的監管成本,我們認為可以從另一角度去運用,打破原有的監管機制,實行對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雙軌制監管,將互聯網金融企業一并納入傳統金融監管體制下,并在此基礎下實行“中央+地方”的共同監管雙軌制。
針對互聯網金融企業本身自帶的金融屬性,使其在以央行為首的監管體制下與其他傳統金融機構一樣得到同等程度的監管,對于此類金融企業的日常金融行為進行監督,針對其自帶的互聯網反應迅速、靈活、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在省(市)層面增設專門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部門,同時培養一批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互聯網金融監管人員。監管機構應不定期對各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抽查,強化資金監測,對設立的賬戶進行篩選審批,限制互聯網金融的大額支付,確保資金安全,禁止互聯網平臺依托其網絡便捷性的特點發展成為不法集資和大量吸取用戶存款的端口,同時限制互聯網理財相關產品的投資回報率。
3.2 構建社會監督體制,并加強金融科技企業的自主監管
隨著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政府及相關監管部門應依托其構建完善的社會監督體系,讓每個公民都成為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監督員,從個人層面來對金融企業的商業行為進行監督,彌補政府人員不足而出現的監管漏洞。同時也要健全有獎舉報的正激勵機制,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公民對身邊發生的互聯網金融亂象和企業的不法行為進行檢舉揭發,通過居民的自發行為來維護市場秩序。
此外,也需要強化金融科技企業的自主監管。應以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作為上層監管主體,并組織各省(市)的金融監管部門與行業龍頭企業一同構建行業內的自我監管組織或協會,形成協會內的自我監督機制。通過企業自我審查、協會復查、國家監管部門終審的三重監管,降低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風險。同時,協會要求互聯網金融企業必須在APP或網頁的界面顯眼處明確標出運營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讓投資者能夠清楚了解其風險。政府還可以通過推動企業構建賞罰分明的自我監督體制來推動互聯網金融企業主動加強企業內部監督和行業自我監督,從企業端防范網絡金融領域的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3.3 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構建監管科技生態體系
政府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依托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新興的科技手段,借鑒如杭州的“城市大腦”的管理方式,來完善互聯網金融用戶的賬戶交易行為識別、偏好性分析以及異常交易記錄等功能,并通過相關數據分析來完善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識別和風險管理體系,同時通過新技術來為監管人員提供監管新手段,并引進相關現代化技術人才,推動構建監管科技生態體系。在此基礎上,政府可利用金融數據分析來全面掌握金融科技風險的集中度以及關聯度,對風險偏好與限額加以評估,進一步提升風險動態監管水平。同時,政府可以加快推進監管科技應用試點,以杭州、上海、深圳等幾個金融科技領域發展經驗較豐富的城市為先導,有效發揮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
3.4 強化投資者教育、充分提示風險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網絡金融平臺,但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網絡金融平臺以及理財投資,他們使用這一類平臺只是跟隨潮流。實際上,投資有風險,對于網絡金融平臺這類新興互聯網產業來說,在這類平臺上進行理財投資的背后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因此社會應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讓網絡金融平臺的使用者更為全面的了解平臺,投資者也應在使用網絡金融平臺之前學習一些投資理財知識,這樣才能做出更為審慎的選擇,而非單純隨波逐流。
3.5 建設征信體系,篩選合格用戶
近年來,相較于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我國互聯網征信體系發展緩慢,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逐漸凸顯,頻現的P2P借貸平臺“倒閉潮”更暴露了我國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建設的滯后。
目前各個互聯網金融征信機構相互獨立,數據信息不能共享,降低了征信系統的存在價值。另外,與傳統征信相比,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建設剛起步,行業標準亟待建立。網絡金融平臺所依托的互聯網本身具有虛擬性的特征,對此,社會征信體系的健全與完善也迫在眉睫。財產交易是網絡金融平臺最主要的服務形式,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是網絡金融平臺運作過程中交易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得以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社會應盡快建立相對全面的個人信用評估指標,盡可能準確評估網絡金融平臺使用者的信用值,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的虛擬性,通過網絡金融平臺侵犯其他平臺使用者的合法權益。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采用的是“政府推動、央行運行、市場補充”的建設模式,而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是金融征信的一個分支,將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也將是一個必然選擇。
4 結語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網絡金融平臺的產生,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網絡金融平臺的不斷壯大,其內容逐漸涵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是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在網絡金融平臺發展壯大的同時監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落實不準確的問題也漸漸顯現出來。
網絡金融平臺的監管風險、安全風險、社會秩序風險等不斷出現,進而引起人們對網絡金融平臺到底該如何發展下去這一問題的思考,通過本文分析研究,可以從多角度思考該問題,進而推動網絡金融平臺的良性發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周世明.網絡金融平臺投資者投資問題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5):171-172.
[2] 曾圣豐.企業網絡金融融資平臺風險分析與管控[J].商訊,2021(3):85-86.
[3] 朱立鋒.P2P網絡金融借貸平臺的相關法律問題及監管對策[J].現代營銷(創富信息版),2018(10):44-45.
[4] 李苗苗.網絡金融平臺的適當性義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8.
[5] 陳雪改,王飛.基于P2P互聯網金融的數據挖掘技術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7,31(7):151-155.
[6] 張明月.淺談我國網絡金融現狀及其風險監管[J].明日風尚,2017(4):344.
[7] 金姝萌.淺談網絡經濟下的金融管理模式[J].科技風,2017(3):180.
【作者簡介】
陳高陽,男,中國計量大學公共管理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