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 長安大學計劃財務處
對于我國高校財政專項資金預算績效管理,國內學者大多從管理會計的角度討論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方法,如楊媚等人嘗試運用平衡計分卡(BSC)理論和關鍵業績指標(KPI)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制定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和評價流程;薛曉琳借鑒平衡計分卡和關鍵績效指標法選取績效評價指標,并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從而構建起一套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畢天睿討論質量管理循環(PDCA)理論在高校專項資金績效管理中的應用;也有部分學者從資金管理角度對績效評價管理提出改進建議,如張鶴從建立管理機制、完善指標體系、加快法制建設、加大培訓宣傳方面對強化高校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管理方面提出建議。然而,鮮有學者從業務和財務融合角度,針對高校某個具體專項的績效管理展開深入研究。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背景下,根據“改進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改進高校經費使用績效評價”等政策要求,立足于高校人才培養主要功能,本文選取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資金(以下簡稱“教改專項資金”)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績效管理模式優化路徑的系統研究,旨在通過加強高校教改專項資金的績效管理,提高教改專項資金使用效益,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當前高校實行的還是典型的投入導向預算制度,高校內部普遍認為績效管理只是學校財務部門工作的觀念。歸口管理部門沒有形成以績效為導向的管理理念,沒有把專項資金的使用與績效管理有效結合,在被動的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即在項目完成后或在年終進行一次評價,沒有將績效管理貫穿項目實施的全過程,績效評價工作的實質變成了項目的總結驗收。同時,多數高校內部沒有形成相互聯動的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機制,歸口管理部門、責任部門和二級學院對預算績效管理的參與度不高,績效管理工作主要從財務角度出發,目標是改進預算管理,對項目管理的過程融合不夠,導致績效管理與項目管理脫節。
教改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將直接影響績效評價結果的科學性、預算分配的合理性、資金使用的效益性,進而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目前,高校在教改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指標設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一是評價指標設置不夠精細化,沒有對關鍵指標進行多級細化,評價指標未能充分體現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特點,如以學生為對象的具體指標不夠完善。二是評價指標可比性不強,沒有區分教師和學生等不同對象、課內和課外教學活動等不同項目特點進行指標設定和評價。三是評價指標可量化性不足,評價過程中的可核查性不強,較少對定量指標進行數據核查,沒有對定性指標設定量化標準,導致績效評價結果易受主觀因素影響,不能準確地評價工作成效,績效指標體系設置的科學性不強。
教改專項資金評價結果運用是績效管理的重要環節,高校通過績效評價發現的問題往往只在部門自評報告和財務評價報告中體現,隨著項目實施過程資料的歸檔保存,項目管理周期隨之結束,后續問題的剖析、整改工作不到位,導致績效評價結果沒有被充分運用。另外,由于高校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職能定位,高校財務部門不能因績效評價結果的好壞影響對學校整體教育教學改革相關資金的基本配套保障,高校教務處等歸口部門也不能完全以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具體責任部門及二級學院的資金分配依據,教改專項資金相較于其他財政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方式具有局限性,導致績效評價結果缺失剛性約束力。
教改專項資金績效管理路徑優化應堅持“業務”與“財務”相融合的原則,即財務人員在掌握教育教學基本規律、了解人才培養內涵的基礎上管理教改專項資金,通過建立有效的雙向溝通機制,加強和歸口管理部門的溝通,推進項目信息互通互享,真正做到財務管理和業務管理有機結合,以最大化提高資金使用效能。
1.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優化教改專項資金的績效目標設置
堅持問題為導向,構建關鍵性績效指標和引導性績效指標兩個維度,其中關鍵績效指標直接對應教改專項資金的目標完成情況,從數量和質量兩個層面進行衡量。具體的指標要根據每一年的立項情況進行細化,各年度稍有不同。數量指標一般包括出版教材數量、新增課程數量、購買教學資料數量、學生參與比賽人次、專業建設數量等。質量指標一般包括教材編撰質量、教學資料利用情況、學生在比賽中的獲獎情況、專業建設成效、人才培養質量等。引導性績效指標依托于平衡計分卡,從財務、滿意度、管理、發展四個維度進行衡量。財務指標立足于經費的支出規范性、預算執行率、預算調整情況(預算編制合理性)這三方面。滿意度指標立足于專項資金的使用對象,一般包括學生對課程設置、教師指導水平、學校創新創業活動組織情況等的滿意度,受培訓教師對培訓情況的滿意度等,確保教改專項的效用落到實處,實現教學水平提高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雙促進。管理指標同時著眼于經費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校內外審計檢查中發現問題情況。
2.以教改專項項目過程管理為抓手,強化教改專項資金績效監控
將教改專項資金的預算績效管理緊密結合到項目的過程管理中,即將預算管理過程中的“績效目標管理—績效中期監控—績效評價—評價結果運用”與項目管理過程中的“項目立項—執行過程監督—項目結題驗收—項目實施效果評價”緊密結合(見圖1),實現從項目“事后績效評價”到“全流程閉環管理”的轉變。

圖1 項目績效管理和項目過程管理全流程圖
年初,業務部門根據教育部指導意見、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學校年度重點工作、業務部門年度重點工作,按照支持方向分類制定教改專項立項指南,發布通知,在全校范圍內征集項目,根據績效目標制定情況和專家評審意見,擇優遴選后立項支持,并在一定范圍內予以公示;財務部門會同業務部門匯總填報教改專項資金年度績效目標,并隨校內預算下達至具體部門。年中,業務部門結合項目實施,不定期召開教學例會,通報項目執行情況,6—7月,開展項目實施情況中期檢查,主要關注項目實施進展、成效和經費執行合規性;財務部門開展績效中期監控,主要關注項目績效目標完成情況、項目經費執行進度等,對項目實施效果不理想或預計年終無法執行完畢的項目,及時統籌調整。年末,業務部門組織項目驗收、進行專項資金項目實施情況效果評價,形成績效自評報告;財務部門組織由熟悉高等教育規律的績效評價專業性人員組成的第三方評價小組,從決策、過程、產出、效益等方面對學校教改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從而促進專項資金的規范、合理使用。
3.建立財務和業務部門雙向溝通機制,強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鞏固評價作用效能
學校建立財務部門、歸口管理部門、實施責任部門/二級學院相互配合的三級聯動機制,有效反饋運用績效評價結果。財務部門將績效評價小組對教改專項當年的績效評價結論運用到下一年度學校預算安排中,酌情安排學校自籌資金彌補教改專項的缺口,同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校相關部門,將其納入部門年度評比考核指標中。歸口管理部門根據評價小組的評價情況和部門自評中發現的問題,形成年度《C大學教育教學改革專項工作總結和質量報告》,反饋給項目責任單位和二級學院,歸納、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研究、分析出現的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確保問題整改有成效,同時,歸口管理部門將評價結果作為安排以后年度相關責任部門和二級學院預算的重要依據,從項目支持方向、實施責任部門、師生所在學院三個角度對于績效評價較好的在專項資金安排上優先保證,并酌情加大投入,對于績效評價較差的,嚴格控制下一年度項目資金預算安排,對不得不安排的剛性支出加強監督管理。實施責任部門/二級學院根據歸口管理部門反饋的問題及績效自評中發現的問題,調整下一年度項目資金細化方案,對資金使用中存在嚴重問題的或者績效目標偏離程度較大的,停止具體項目負責人項目立項,使績效評價成為改進項目管理的有效手段,使績效評價結果成為預算安排的剛性約束。
C高校以“擇優立項、重點支持”為原則,對教改專項資金進行了項目管理和資金投入的優化,重點支持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教材建設、教學信息化建設、學科競賽等方面,注重優化調整的系統性,明確目標任務。通過分析C高校教改專項優化前后的關鍵性指標,通過反饋和調整后,學生創新創業和學科競賽活動成效顯著,創新創業項目數量增加199%;特色課程數量增加443%,新增在線開放課程(網絡課程)101門,25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課程;新增59個國家級和省級一流專業;本科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獎率提升了3%,特別是“互聯網+”和挑戰杯等競賽,學生申報項目數明顯增多;學生對課程設置及教師教學質量滿意度達到93%以上。反映出C高校教改專項項目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項目實施效果進一步增強,實現了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C高校調整預算安排,將二級學院相同方向單個項目整合,如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項目整合,由二級學院分管副院長作為項目負責人,加強二級學院項目統籌調整權限和支出審核責任。通過分析近三年教改專項資金的相關財務指標,通過反饋和調整相關績效指標后,項目設置碎片化的現象得以緩解,預算1萬元以下(含)的單個項目占比減少18.27%;支出結構上,課程制作、教材出版、論文出版產生的印刷費支出增長7.41%,調研交流產生的差旅費降低11.86%;支出對象上,對公轉賬比例增長18.01%,零星支出小額對私轉賬比例降低18.01%;預算執行方面,6月末、9月末執行率較反饋和調整相關績效指標前分別增長24.98%、8.73%,反映出經費的支出規范性進一步改進、預算執行的時效性進一步增強,預算安排的合理性和資金使用效益性進一步提升。
本文針對現行高校教改專項資金績效管理現狀,從業務和財務融合視角,提出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優化教改專項資金的績效目標設置、以項目過程管理為抓手強化績效監控、以建議溝通反饋機制為前提強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的績效管理路徑優化方案。通過對C高校績效管理優化前后項目實施效果和財務指標兩個維度的對比分析,驗證該優化方法的科學性。研究結果可以為高校教改專項資金的績效管理提供實踐依據,從而為提升高校預算績效管理水平,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帶來積極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