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太空車、便攜式橙子剝皮器、中學生倦意提醒裝置……這些都是孩子們在輔導老師的幫助下完成的。中學生倦意提醒裝置3月20日參加第36屆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一等獎。”4月2日,太原三十七中張霞副校長對記者說。
自國家“雙減”政策出臺以來,太原三十七中采取選課走班形式,開設“人工智能”“3D創意”“資源搶奪”“智能編程”“科技創意坊”“創意DIY”“智能風帆”等科技選修課程,培養出一批科技創意之星。近年來,智能筷盒、喂鴨器、盲人閱讀器、風能小車、“課外培訓班對學生影響問題的探究”等發明、論文獲省市區多項獎勵。今年,陳天禹、王梓琪等4位同學的創意作品將代表山西省角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當日上午,記者在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東校區看到,輔導老師正在給初一、初二學生上選修社團課,幾位同學手里拿著自己設計的作品,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圍在一起對各自的作品進行調試。其中幾位同學手里拿著太空車模型進行調試,他們說,要參加暑期的國家權威科技比賽,給國家設計一款能適應各種障礙環境的太空車,為祖國航天科技發展出份力。
三十七中校長李文介紹說:“我們從師資、硬件、經費等方面全力為學生搭建平臺,三十七中、東山校區、銅鑼灣校區、小學部共開設選修社團課程40余門,營造了一個科技創新的好氛圍。目前,三十七中僅東山校區初一初二年級就有90多位學生加入了選修社團課。通過參加選修社團課,孩子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課程實踐應用能力。”在濃厚創新氛圍的影響下,涌現出諸如陳天禹、王梓琪、梁晟鍇等一大批優秀的小發明家。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設計出一個個令大人都刮目相看的作品,近年來多項作品被推薦參加國家、省級大賽獲得大獎,一批批發明專利從孩子們手中誕生。
初三年級1904班的陳天禹是個刻苦努力、勤于思考的孩子,他經常深入基層進行調研,寫下多篇很有見地的論文。他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人們在食用橙子時,往往需要借助輔助刀具剝皮,或者手工操作將皮剝下,這樣工序繁雜且手上會沾染橙皮汁。于是,他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設計出一種能夠直接將橙皮剝離的“便攜式橙子剝皮器”。他設計的剝皮器將切縫和剝皮兩種功能合二為一,實現了在剝橙子時只需用手控制刀頭,便可以自動將橙子皮剝開,得到整顆橙子,并且不會在手上沾上橙皮汁。這項作品獲得第十七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并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初三學生王梓琪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她經過觀察發現,“現在手機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較大,許多中學生占用大量時間使用社交型手機軟件或玩手機游戲,長時間使用手機使我們的眼睛因缺乏休息而酸累,這成為我們學習成績下降和視力下降的元兇。”于是,她把她的想法說給梁晟鍇,兩個人經過查找資料,在輔導老師的幫助下,設計出一款“中學生倦意提醒裝置”。“這個作品除具備提醒功能,讓學生專注于學習,還具有心率檢測、電流按摩的功效。”張霞補充說。今年3月20日,王梓琪、梁晟鍇帶著自己的作品參加第36屆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一等獎。最近他們正積極備戰,準備參加6-7月舉辦的第八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山西賽區)的比賽。
李文對記者說,三十七中孩子們之所以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主要得益于學校開設的選修課、社團課,學校經過多年課程實踐,不斷探討發明創造的思維方式,激發孩子們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孩子們將一個個夢想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