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聲樂教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播途徑,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社會加大了對高校聲樂教學的重視,加大了對聲樂教學的資金、師資投入,也不斷地加大對聲樂教學器材的投入。那么,老師應當積極利用這些好的教學資源,提高聲樂教學質量。而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具有多元性、持續性、包容性、民族性的特點,其中民族性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最值得重視。基于此問題,下文將進行簡要分析。
民族性是高校聲樂教學工作的精神理念以及核心。當今我國在聲樂方面有很大的進步與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所以每個地域的人民創造出了具有本區域特征的文化藝術。與歐洲具有統一性、一致性的聲樂藝術不同,中華民族聲樂有多樣式的風格與特色,但是在核心特征與審美上是一致的具有明顯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始終貫穿中國聲樂歷史的發展,是聲樂取得優秀成績的關鍵和重要動力。但是,高校聲樂教學中出現了不樂觀的現狀。比如,教學方法不合理,把教學重點放在了“美聲唱法”上,而忽略了民族性的教學;教學模式不合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學模式大多數是以老師為主導,學生只是扮演配合老師講課的角色,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性,缺乏積極思考的興趣;教學條件不完善,教材種類單一,教材中對民族性的重視遠遠不夠,聲樂教學的程序開展缺乏保障。這些問題的出現,都不利于在聲樂教學中培養民族性,所以進行聲樂教學中民族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高聲樂老師的專業性
老師作為教學中的領導者、催化者、引導者,在整個聲樂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老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性,不斷地向前輩學習,積極地改進教學理念、教學計劃、教育方式。發揮好榜樣作用,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藝術素養,增強自己對聲樂藝術,尤其是在民族性方面的知識,加強對專業基礎教學的研究與思考。而且老師也應該教授學生最專業的知識,能夠讓學生在吸收知識的時候可以非常準確,這樣他們在消化知識的時候才不會有偏差。老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上去了,在教授學生的時候,學生的成長才能夠更好,學生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向著一個更好的方向發展。
例如:老師可以在課余時間多參加聲樂交流會,可以向前輩們學習教學方法、教學思維,然后再反思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結合自身問題,向有經驗的前輩咨詢并改正,不斷增強自身聲樂教學的專業性。老師也可以不斷加強自身對傳統聲樂藝術的學習,老師們可以在課余時間,聽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并學著找到這些音樂特有的風格與特征,加強對音樂的研究,并試著學唱這些音樂,把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也可以在聲樂教學中不斷增加民族音樂的教學課程,增加民族音樂的教學課時,以及民族音樂教學的針對性,不斷挖掘民族音樂的演唱方法、演唱技巧。這樣,老師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性,更有利于在聲樂教學中最大程度地體現自己的價值,讓學生們更好地認識與了解民族聲樂的魅力,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
(二)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聲樂的民族性
我國文化歷史悠久,地域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每個地區的人受生活習慣、傳統文化、性格特點、生活環境的影響,對聲樂文化的理解與詮釋也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南腔北調,北方粗獷而南方細膩,56個民族之間對聲樂的詮釋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民歌成為當地人詮釋聲樂的獨特方式,而每個民族的歌曲,都有自身的特點與風格,這是區別于其他民族歌曲的關鍵。所以,要想在聲樂中體現民族性就要親身去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創作民歌的背景。
例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去西北體會民歌的魅力。西北民歌在中國是非常著名的,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陜西、山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的民歌。常見的民歌有勞動號子、山歌、兒童歌、小調兒,等等。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在假期期間去西北地區旅游,在觀賞美景的同時,加強對民歌的研究與探索。可以邀請當地的居民演唱當地的民歌,然后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們不斷地領悟這首民歌的風格與演唱技巧,并將居民演唱的民歌和普通的音樂對比,看看有哪些不同,并讓學生們試著去模仿民歌的特點進行音樂演唱。或者讓學生們可以從更深程度感受民歌的魅力,比如,讓學生們觀察當地的氣候、地形、生活環境、風土人情這些因素,將這些環境因素與民歌相結合,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民歌產生的背景。這樣,有利于讓學生們在學習聲樂中,不斷探索聲樂中的民族性,更好地加強對民族性的理解,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習效率。
(三)加強對民族聲樂文化的弘揚與宣傳
很多學生對民族文化不是很感興趣,因為他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在網絡與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流行音樂早已取代民族音樂在年輕人心中的地位,因為流行音樂的音樂韻律與歌詞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但是作為中國人,雖說要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但是也不能忽略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產。那么如何讓年輕人更好地接受民族音樂呢?一種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大對民族音樂的宣傳力度,讓民族音樂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讓更多的人接受民族音樂,更好地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
例如:《走西口》這首上世紀70年代的民族歌曲當時被稱為經典,但是現在卻被很多人遺忘。所以老師可以以《走西口》為典型曲目進行民族聲樂的弘揚。老師可以讓學生們了解《走西口》這首民歌背后的故事。這首民歌反映了晉西北和陜北人的真實生活,丈夫離家外出謀生,妻子多方叮嚀,依依不舍卻又不得不看著丈夫離開家去謀生,真情流露,意味深長。或許在故事的渲染下,很多學生就會對這首歌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學唱這首歌,不斷地領悟這首歌的真諦與所表達的情感。此外,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走西口》這首民歌的話劇表演,讓學生們分別扮演外出謀生的丈夫與在家等候的妻子,并在表演的過程中,讓妻子用悲愴、高亢、真摯的風格演唱這首歌,從而更好地詮釋這首歌的風格,以及這首歌所要表達的真摯感情。這種教學方法是在聲樂教學中對民族性的更好體現,更好地宣傳了民族性音樂,讓學生們更容易接受民族音樂,從而讓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對民族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最大程度提高教學效率,不用老師苦口婆心地讓學生們多接觸學習民族音樂,學生們可以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接受。
(四)利用多媒體進行民族性聲樂教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高科技逐漸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它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當然也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教育方式。多媒體逐漸走進課堂,成為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工具,那么作為時代的新人,我們應跟上時代的步伐,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更好地利用多媒體等高科技產品進行聲樂教學,讓多媒體在民族性聲樂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例如: 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在課余時間給學生們播放一些民族性音樂,如《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康定情歌》《繡荷包》《故鄉是北京》等等這些經典的民族音樂,并且讓學生們在聽的過程中不斷體會這些歌曲中獨特的音律,并讓學生們在課下反復聽這些經典的民族音樂,讓學生們總結出聽這些民族音樂可以給自己音樂水平的提高帶來哪些有利的影響,并且要求學生們在課下學會唱這些歌曲,試著去模仿這些音樂的風格。這樣,可以讓學生們嘗試用更多的風格來詮釋音樂。或者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們放一些優秀民族作曲家的事跡。比如小提琴演奏家以及音樂創作者陳剛,大革命期間優秀的音樂家賀綠汀,抗日戰爭時期的優秀音樂家李煥之等等,這些優秀的音樂家身上體現出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們了解這些優秀的音樂家,可以激發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敬畏之情,讓學生們更好地接受民族音樂。這樣,更有利于聲樂教學中民族性的體現。
(五)加強合作,提高教學效率
不同學生對于同一個問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那么在高校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也應該注意到這一點,讓學生在相應的方面去討論,討論他們認為正確的想法,也將想法進行分享,這個過程就是在給學生一個好的融合性,讓他們在自己的討論中了解到更好的知識和想法,讓學生也可以更深入地學習音樂的民族性,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有更好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青藏高原》的音樂歌曲時,老師就可以在播放這首音樂的時候讓學生討論一下這首音樂中富有的民族元素,讓學生可以尋找歌詞、尋找旋律、尋找這首歌曲描繪的意境,先讓學生自己思考,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才可以在與他人討論的時候,將自己的想法表述得更完整,那么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才可以有一個思想的碰撞,這樣的合作過程才是有效的,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生成長。而且老師也需要讓學生在合作的時候可以將這首歌曲蘊含的民族性元素進行總結,合作不只是口頭上的討論就可以,而是讓學生能夠在討論之后有所收獲,能夠把這個收獲記錄下來,那么老師再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之后,讓每個小組派出一位代表進行全班的分享,這樣組與組之間的思想就能夠進行融合與碰撞,學生的思想也會在這樣一個好的循序漸進過程中,更好地得到豐富,那么這首歌曲的相關民族性的元素也能夠在學生的討論與碰撞中被分析得更加透徹。那么學生總結出想法以后,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想法進行評判,讓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更加全面。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教學質量的提高是當今教育者面臨的重要問題,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流行音樂、西方音樂等音樂的教學,更要重視聲樂教學中的民族性。作為中華兒女,要將中華民族聲樂傳承好,發揚好,不斷地讓更多的人體會到民族音樂的魅力,更有利于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學識素養,更好地完善音樂教學的教學任務。這樣社會才會更加進步,祖國的未來才會更加充滿希望。
[1]鄭淞元:《論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措施》,《品位經典》2021年第1期。
[2]陳春媚:《關于高中音樂鑒賞高效線上課堂教學的探究》,《大觀(論壇)》2020年第7期。
楊福生 大連大學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