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肉芽腫性乳腺炎是一類發生于非哺乳期的、非細菌感染的化膿性乳腺疾患。由于其表現多樣、病程纏綿,機制不清,對本病的命名亦爭論不休。病理報告上常常同時出現肉芽腫形成、乳腺導管擴張、炎性細胞及漿細胞浸潤等名詞,命名上還有“漿細胞性乳腺炎”“乳腺導管擴張癥”等,無論哪種命名都是對于疾病發展某一階段或某一特征性表現的概括,統屬非哺乳期乳腺炎。
肉芽腫性乳腺炎好發于已婚已育女性,部分患者伴有患側乳頭先天性凹陷,部分患者發病前有被幼兒碰撞乳房的外傷史,部分患者發病前泌乳素水平過高,還有部分患者長期服用精神類藥物。多數醫者認為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外傷、藥物和過高的泌乳素水平與本病發生關系密切。
初起主要癥狀是乳房持續性疼痛,隨之在疼痛部位觸摸到腫塊。腫塊可以緩慢增大,亦可在短期內急速變大,伴有疼痛甚至發熱。有些腫塊會潰破流膿,膿液內夾有粉刺樣物質,形成乳腺瘺管,經久不愈。往往乳腺此處腫塊還未消除,潰口未能愈合,別處又新發腫塊,或腫塊上有多處潰口流膿。少數患者在高峰期會伴有發熱、關節疼痛、雙下肢結節性紅斑等全身癥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乳房腫塊處組織病理學檢查是本病診斷的“金標準”。空心針穿刺活檢除了可以進行病理分類診斷,更重要的是與乳腺癌等疾病相鑒別。防止出現誤診誤治,給患者造成更大痛苦,甚至增加全乳切除的風險。
目前西醫主要是通過抗炎、糖皮質激素治療后使病灶縮小,再進行手術治療。也有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但是效果差強人意。尤其是病灶范圍超過乳房2個象限,反復潰破不愈的難治性肉芽腫性乳腺炎,治療后不僅容易復發,手術切口的愈合也是不容易解決的難題。
中醫藥在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倡“以消為貴,以托為畏”,意思是在疾病初期,乳房紅腫疼痛或皮膚完好的腫塊患者,以中藥內服及中藥藥膏外敷,逐步消散為治療原則。對于此起彼伏的潰破性炎癥,中醫外治法如藥線引流、小切口引流、火針排膿、切開擴創等,配合中醫外用藥物如紅油膏等綜合治療,促使創腔內膿液引流通暢,促進潰口愈合,縮小病灶。手術方式也有多種,可以行常規切開縫合術,術后配合口服中藥,內外合治,降低復發率;也可以行開放式切開擴創術,術后配合中醫外治法及外用藥物,有效清除殘留于乳房內的壞死物質及分泌物,每日換藥直至創面愈合。充分體現了中醫綜合治療小切口、大創面、低復發率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