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邵強
摘要:STS理念是當代西方的一種關于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相互關系的一種全新理念,其主張科學應于技術結合、與生活息息相關,要切實利用科學技術來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STS理念對于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當代居民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本文就STS理念下的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現狀及其對策進行了闡述,希望能為當代國家發展以及居民幸福生活做出自己的一些貢獻。
關鍵詞:STS理念;社會居民;科學素養;方式方法
STS理念對于培養我國居民科學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是當代一種科學的思想。雖然近些年來STS理念在我國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其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當代研究者應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針對其問題,進行科學的研究和分析,進而促進其發展,有效構建新視域下的STS社區居民科學培養新模式、新生態。
一、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中引入STS理念的價值
(一)引入STS理念有利于當代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整體水平提高
引入STS理念是我國當代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教學教育建設現代化以及規范化發展的重要一環,是國家以及社區居民科學培養有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國家以及教育相關部門應通過對現有的社區居民教學方法和素養培養情況以及其培養理念構成方式與方法,布局和措施進行科學的研究和有效的論證,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人員的認識和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有效推動和發展我國社區居民教學教育科學化的升級與發展,在有效提升其效益的基礎上,科學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工作的科學化進步與提升,科學保證其培養效益和教育效益的有效性。此外,隨著國家與人民對于社區居民科學培養以及當代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追求,在當前國家發展以及教育發展形勢下,如果能夠科學引入優質的STS理念社區居民培養方法,那么當代教育現代化建設就將變得更加科學以及合理,從而有效實現更加有效的社區居民教學教育發展革新和科學化持續進步,推動整個社區教育教學的良性發展以及規范化進步。
(二)引入STS理念是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教學教育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
教育改革近些年來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隨著當代社區居民培養多元化等全新教育理念的提出,當代素質教育正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期。素質教育改革這些年來,無數經驗以及思想告訴我們,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以生為本,是利用各種科學有效的方法來激發社區居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讓社區居民在有效科學的思想以及方法下,其各種能力以及思維得到釋放以及發展,最終達到綜合素質以及能力全面提升的最終效果。而STS理念作為當代以生為本思想下的一種先進的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思路和方法,其具有針對性強、培養效果好的各種特點,這些特點不僅有利于社區居民各種素養的提升,更能夠增強社區居民的學習意識,讓社區居民能夠更加科學、快速地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得到更大的提升與發展。
二、基于STS理念下的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現狀
(一)方法不夠靈活
教學方式與方法是科學培養社區居民科學素養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方法和輔助手段不僅能夠極大的保證社區居民培養效果,讓社區居民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大的提升與發展,更重要的是還能激發社區居民的思維,有效增強社區居民的科學素養,讓社區居民的素養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與發展。但是在實際的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過程中,很多教育者對于STS理念模式認知比較單一死板,嚴重影響了社區居民的求知欲望,打消了社區居民的學習積極性,直接影響了社區居民的學習效益。因此,要想科學開展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教育教學活動,有效增強與發展社區居民的科學素養,當代教育者還要在理論與實踐中,加強自身對于STS理念等先進思想、模式的研究與使用,從而在不斷革新中,選擇更好的使用策略和方法來組織各類教學工作和社區居民學習活動,科學有序的提升社區居民的科學素養,增強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
(二)忽視社區居民主體地位
社區居民作為整個科學教育活動的主體與核心,其態度以及方法對整個活動良好效果取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日常壓力較重,教育者對于社區居民主體地位認知不夠清晰、明確,培養效果并不重視,他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依舊秉承著傳統理論中的教育者教,社區居民學的傳統思想。將整個學習活動變得流于表面,使社區居民的自身的學習素養和學習意識以及知識與技能路徑構建過程都處于被動或者初級階段,實踐能力也不能得到提升,這種錯誤的認識和模式給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全面培養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嚴重阻礙了社區居民的科學發展。
三、基于STS理念下的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的有效性路徑
(一)構建科學素養培養達成目標
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活動的主體是社區居民,教育者在社區居民科學素養中,一定要首先明確社區居民的實際認知和發展情況,進而根據其成長與發展狀態來科學制定對應的科學素養培養目標,有效實施規范化的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建設工作。在具體的社區居民培養中,教育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是要注重項目設計。項目設計是教學的靈魂,是教學效果保證的基礎條件,教育者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設計在教學初期,利用一些資料為社區居民構建一個生活化的情境,接著在利用問題引領的方式來為社區居民進行知識講授,并于基礎講授后,讓社區居民進行綜合分析和討論。通過這樣的方式,社區居民就會科學而系統地掌握相應的科學素養知識,具備優質的科學素養。
(二)實施多元教育教學方法
素質教育的深化發展以及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提出、豐富以及發展,使當代教育朝著更加科學化以及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在當代以人為本的社區居民培養理念下,教育者應積極利用各種如問題引領下的項目驅動教學等諸多教學方法來激發社區居民自身的技能與知識探究能力,增強其綜合個人素質和科學素養培養。如在科學素養培養中,教育者可以從主動探究的角度出發,讓社區居民主動通過自行學習對應知識的方法,對即將涉及的科學素養知識進行科學的理解,從而增強他們的印象,發展與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例如在教授社區居民《科學的價值》相關知識時,我們總結發現,其包括其概念、體現方式、具體案例等諸多內容。針對這樣的情況,教育者可以先提出具體任務,即1.能明確知道科學、技術中的具體概念和特征以及價值意義。2.能夠清楚認知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3.了解其在具體案例中的體現。大的任務提出后,教育者可以將這些主任務根據社區居民的能力分為一些小的階段性達成任務,如科學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方法等等。在完成具體的分目標之后,教育者可以引導社區居民組建一些合作小組群,利用合作小組群的方式主動的進行學習和討論,進而掌握對應的科學知識。
(三)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科學的評價體系不僅有助于社區居民對于科學素養培養內容的理解,深化他們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能保證他們學習效益,增強日常培養效果,幫助他們深化理解STS理念?;诖?,教育者在進行STS視域下的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中,除了要積極采取多元化、多樣態的教學方法以外,教育者還應在社區居民自我發展視域下,根據社區居民的實際情況來涉及實施多元化的課程知識技能以及社區居民素養能力教學評價體系。在具體設計中,教育者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對社區居民進行考核,從而保證考核的科學性,有效增強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效果。首先是日??己?,也就是在日常教學中,通過一些簡單的測評來科學把握社區居民的學習內容實際學習效果,進而進行針對性的補充講解,有效的幫助社區居民更好地掌握各類科學知識,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提升他們對于STS理念的認知水平,第二種則是月末考評。也就是對社區居民對于STS理念科學內容知識強度和知識密度進行實際的考試和測評,讓社區居民杜絕日常懶散行為,加強對于STS視域下科學素養培養內容的認識。最后就是綜合考評,也就是結合日常學習、課后測評進行綜合打分,進而有效科學的幫助社區居民認清自己的學習能力,有目的地進行STS理念科學內容的學習與理解。此外,每個人的思維能力是不同的,其出發基點和思考路線也不盡相同。因此,教育者在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中,一定要注重社區居民不同思維之間的共性特征以及不同的思維特點,積極利用各種手段來擴大社區居民的思維認知,拓寬他們的眼界,讓他們在不斷發展以及更新的過程中,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夠變得更加強大和堅韌,更加的多元以及寬廣。
在實際的過程中,教育者可以通過主動引導和被動需求兩個方面來激發社區居民的獨立思考能力,增強其綜合素養。首先是主動引導,其具體是指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在完成簡單的一種問題方法講解后,教育者還要主動為社區居民拓展思維,從不同角度再為社區居民進行同類型講解,以此來增強社區居民的認知,提升社區居民的認知能力和思考水平。被動需求則是指教育者通過情景構建或者案例教學等方式,引導社區居民主動的進行其他方向的思考和研究,讓社區居民在這些需求的推動下,主動的進行其他思維方向的研究,進而在這種研究中,鍛煉其思考能力,提升其科學素養。此外,教育者還應鼓勵社區居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利用不同的思路和認知來沖擊原有的秩序,從而有效提升社區居民的“求異”思維,增強社區居民的科學素養。
總而言之,基于STS視域下科學的多元化的手段和模式對于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有著重要的價值以及意義,當代教育者一定要加強對于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理念和實施策略的深度認識,從而在不斷提高其教學與社區居民培養有效性的基礎上,科學有效地進行實踐以及發展,從而有效提高社區居民培養效果,促進社區居民科學素養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洋洋.基于STS教育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研究[D].魯東大學,2019.
[2]余勇.基于STS教育理念的旅游管理“雙創”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23):277-279.
[3]李麗.基于STS理念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策[J].現代職業教育,2018(33):208-209.
[4]劉瑋.STS教育理念下高職物理課程教學改革思路[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0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