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琪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對他們的意識形態進行良性引導,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對此,本文立足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的情感發展現狀,分析小學語文課堂融入情感教育的作用,并列舉出情感教育的實踐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夠幫助教師構建更加高效的課堂,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策略分析
情感教育是指教師帶有目的性的借助情感來引導與激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愉悅,陶冶情操,如果在教學中缺少情感教育,則會導致學生的情感匱乏,情感體驗不足。語文課程體現出具有十分明顯的藝術性和人文性特點,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也必然會從多個方面感受到個中的情感色彩,思想也會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研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師要通過情感教育傳遞更多的正向價值觀,為學生塑造更加積極和諧的氛圍,引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身的看法和觀點,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一、構建教學情境,促進學生體驗情感
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構建教學情境,從而讓學生們在一定的環境氛圍中更好地體驗情感。情感發展需要一定的環境,環境能夠強化情感的渲染力,也因此教師就要能夠去主動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們在極其逼真的場景中體悟情感,從而既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們的情緒。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一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展示今天圓明園的殘骸和圓明園未遭破壞前的富麗堂皇的景象,學生能夠從鮮明的對比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所經歷的苦難,了解民族的恢宏歷史,始終牢記國家的恥辱。這樣教師就調動起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精神。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盡量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多樣的熟悉感和親切感,獲得更真實的情感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語文教學的移情作用,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學生們在生活中體驗到各種情感,在語文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
教師有必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感經歷來理解文章。作品往往是作者基于自身的真實生活經歷而創作出來的,也因此其中包含了作者們對生活的所思所感,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更容易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情感。
例如,在《走月亮》這一課中,這篇文章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和學習文章了解“我和阿瑪走月亮”時的所聞、所見、所聽。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你們是否在吃過晚飯之后,和自己的媽媽散步呢?散步的過程中都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想到傍晚與父母出門散步的場景,將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與文章內容進行連接。緊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和阿媽走月亮”的視頻場景,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中傳遞的情感,使學生理清文章的內容和結構,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視頻資料和文章內容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深化以情入理,加強學生情操修養
情感教育除了能夠不斷強化學生們的情感思維之外,還可以讓學生明白很多的人生哲理,對此,教師們應當強化“以情入理”教學,從而既能夠加強學生們的情操修養,還可以使學生們更好地體驗生活美。教師們在此過程中也要不斷地引導學生們敢于創新,要通過豐富的情感體驗不斷去體會其中蘊含的哲理,去強化自身的思辨意識,從而逐步加強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亡羊補牢》這一則寓言故事中,教師在講完這篇古時候,可以讓學生講一講自己在生活中犯下過哪些錯誤,有沒有及時采取方法解決問題、彌補錯誤,進而使得學生提高危機意識和防范意識,懂得防微杜漸,要認真反思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及時予以改正,而不是等到錯誤發生之后才挽回。或者,教師也可以為學生介紹社會生活的實例,讓學生應用在《亡羊補牢》這篇寓言故事中學到的道理對社會生活的實例進行分析,以此來警醒學生,懂得居安思危,懂得慎思明辨。總之,教師應當把情感教育轉化為具體的事例,而不是一味用口頭解釋的方法去給學生講解理論知識。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育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融合情感教學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才是完整的,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教師們不僅要充分發展學生們的智力思維,也要善于去培養學生們的情感、審美等非智力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引導學生們去主動感知存在于課內外的情感美,使他們逐漸養成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確的三觀,最終為其日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蓉.春風常化雨,潤物細無聲——試探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情感教育[J].語文天地:小教版,2018(09):91-92.
[2]丁永輝.基于情感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探索[J].中文信息,2019(00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