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琪
摘要:語文課程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在語文初級教學中,除了識字,寫字也是低段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在小學生識字之后,還要保證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書寫技巧,這就要求教師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但是,目前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寫字教學中,還存在問題,如教學模式單一,信息技術使用不恰當等,致使小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對其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對充分恰當地利用微課來優化寫字教學,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微課;小學語文;寫字
近年來,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其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備受關注。語文教學是學生學習漢語以及其他科目的基礎,學生要想得到綜合素質的發展,就必須學好語文知識。在小學語文低段教學中,識字與認字是第一學段的重要學習內容之一,其中,認真寫好漢字式教學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師應該將微課這種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有效提高學生識字、寫字學習質量。
一、小學語文寫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寫字教學方式單一
傳統的寫字教學方式是靜態的模式,主要分為三步走:觀察書寫、抓住關鍵、指導書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為了追求教學進度,教師的“講授”占主體地位,小學生被動地寫字,機械化的重復抄寫,注重占格和間架結構的習慣尚未在低段小學生中形成。相對于識字教學方式的多樣和有趣,孩子們動筆寫的方式單一,教學結構單一,教學過程簡單重復,也就減低了學生寫字的積極性和從寫字的過程中感受中國漢字文化的美麗,以至于后期學生的寫字效率減緩。
(二)寫字教學不受重視
文章是由一個個漢字組成的,沒有足夠的識字量,無法進行閱讀和寫作。識字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是學習各科知識的前提,這是語文教育教育者公認的觀點。但也從中看出,寫字教學地位是被淡忘的,是不被重視的。實際教學中主要重視字的“音和義”,注重口頭表達,對其形狀所用時間、投入和評價也就相對減少,導致落實筆頭時困難重重。中國的漢字其瑰寶在于其形狀,中國最早的漢字——甲骨文,是最早的象形文字,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可見,寫字教學具有中國獨特的文化內涵,卻被實際教學過程中所忽視。
(三)寫字學習興趣低下
實際寫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方式簡單化、重復化和單一化。低段小學生的學習主要以動態為主,在活動中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越來越低。另一方面,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用時少、投入少、評價少,學生也就自然而然減少了興趣和投入,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是不利的。
二、小學語文寫字教學應用微課的措施
(一)課中激趣
相較于傳統寫字教學中,直接出示帶有田字格的漢字,讓學生掌握字形的基本筆畫和筆順規則的方式,教師可以采取微課這種信息技術形式,從視覺和聽覺兩種感官來感受字形的美感和文化底蘊。例如,在教學《日月水火》時,這里出現的需要書寫的生字均是象形文字。在教學過程中便可以采用微課,先出示“日月水火”的圖片,再在其上面出示古漢字,再出示現在的漢字,再加上田字格,并配上音頻講解。這樣的視覺和聽覺沖擊比教師不停講解更加形象和直觀,逐漸培養學生體驗中國漢字形狀之美。
(二)課后鞏固
實際寫字教學中的有效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而低段小學生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學生的掌握情況是不一而足的。那么如何讓學校課堂教學和家庭父母指導教學協同助力學生寫字發展呢?那么,微課是助力家校合作開展寫字教學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式。例如,在《日月水火》課后學習中,“火”字的筆順筆畫是一個易錯點,其間架結構的掌握也是一個難點。這個時候可以把關于“火”這個字的微課進行分享,便可以及時幫助書寫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得到課后書寫的提示和幫助。
(三)復習比較
隨著寫字教學的推進,學生會在形狀相似或讀音相似的字中開始有書寫障礙。究其原因有學生對其“義”理解不到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其形狀沒有形成和其義的對接。試想造字者為什么會采用這樣的筆畫來解釋這樣的字義,是有一定緣由的。同時,為什么這個字的撇點要寫這么來布局?是有中國傳統審美文化興影響著。學生前期有了興趣,那么,學生對于字形之美的要求也就更高。學生有了內驅力,加上教師適時的引導,學生寫字也會有顯著的進步,這對于學生后期書寫能力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近年來,國家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微課在教學中應用的越來越廣泛。小學低段語文教師應該意識到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性,在寫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對生字的掌握程度,還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信息技術化教學指導中,提高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生字的寫字技巧。
參考文獻:
[1]田雪晶.利用信息技術改革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J].學園,2015(8):116.
[2]李良.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的實踐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12.
[3]張玲,李川川.淺談微課在低視生識字寫字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29):267.
[4]李清華.微課在寫字教學中的優勢[J].遼寧教育,2017(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