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隨著新技術、新業態的迅猛發展以及新時代、新用戶的需求升級,傳統出版行業亟待重新定位、精準轉型。作為出版領域中的一個分支,日語類圖書既面臨與一般圖書相同的改革機遇,亦有其獨有的上升渠道。本文從日語類圖書的出版現狀入手,結合現實用戶群體換代促生的新需求,談一談日語編輯在選題方向、內容編排等方面該如何做出有效的調整。
關鍵詞:日語類圖書 開發策略 選題策劃
雖然出版界和外語界都習慣將日語歸為小語種,但是其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已經遠遠超越了其他語種,堪稱“小語種界的大語種”。通過調查各大電商網站不難發現,目前很多出版社都在競相出版日語類圖書。之所以出現如此熱度,跟國際環境、高校學科建設、用戶需求是緊密相關的。作為出版行業內悄然行進的一支生力軍,該如何準確把握出版方向,是當下日語編輯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日語類圖書的出版現狀
對讀者用戶的精準定位,是選題策劃的大前提。通過分析目前的日語使用人群,調查他們都有哪些現實需求及潛在需求,再對照現有圖書的產品形式,從中發現圖書與用戶之間的錯位,才能最終為新時代出版轉型做好儲備。
結合語言學習的角度,可以將日語圖書品類大致劃分為入門教材類、專業教材類、工具書類、口語書類、考試書類、讀物類。其中入門教材類所占比重最大,也是許多出版社紛紛試水的重要板塊。另一方面,隨著大數據及移動終端技術的日趨成熟,日語工具書不再呈現20世紀80年代的繁榮景象。口語書類內容側重“應急”和“速成”,“短平快”居多;考試書類主要涉及新日本語能力測試(JLPT);讀物類書則是近幾年逐漸興起的,內容側重日本近現代文學的雙語對照。
盡管日語圖書的品類較為齊全,數量也較為可觀,但是透過梳理出版時間不難發現,很多圖書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尷尬局面。日語入門教材和日語口語書大多自我定位為快餐式學習,面向人群主要是非專業日語學習愛好者,編排質量堪憂,也是造成日語圖書市場假象繁榮的重要原因。因為同類產品的重復率較高,很多出版社不得不對出版物進行部分更新或重新包裝,以維持其在該類圖書市場中的一席之位。而經典的“標準日本語”“大家的日語”系列品牌教材,適用人群為專業師生,且已形成業內口碑,所以一直穩居市場高位,但是像這樣成功的教材并不多見。
二、日語類圖書的開發策略
內容為圖書的根本,大到選題方向,小到內容設計,每個環節都離不開為誰做、做什么、怎么做等核心要義。現有日語圖書市場仍然處于產能過剩與精品不足的游離階段,可以看出,出版社雖然抓住了市場導向,卻因為缺乏理性判斷和有效運作機制,沒有在內容和讀者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以下結合各類讀者用戶,詳細解析社會背景等變化衍生出的具體需求,深入探討選題策劃階段需要關注的細節及誤區,以期為日語編輯提供參考。
1.緊貼“新國標”,重整高校專業教材方陣
2018年教育部出臺“新國標”,即新版《高等學校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其中明確指出,日語專業旨在培養綜合素質良好、具有扎實的日語基本功和專業能力、掌握相關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發展需要的日語專業人才;日語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日語應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與舊版相比,刪除了“能夠熟練運用日語從事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的翻譯、教學、管理和研究的復合型日語人才”等字樣。換句話說,日語專業不再是單一的輔助性、工具性專業,而是突出學科自身屬性,即以日語語言、文學、文化為基本原則,回歸其人文特色的專業傳統。
這次大尺度的改革為日語教學帶來了新的氣象。在此推動下,各大高校踴躍推進“雙一流”專業建設;《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日語專業教學指南》和《新文科建設宣言》(2020)則明確將“國情概論”等列入專業核心課程。就課程設置的變化而言,不同高校突出自我特色,除了精讀、語法、聽力、口語、文學、翻譯等通用課程外,另開設商務日語、跨文化交際、寫作、旅游日語等特色課程。這一系列操作的核心,歸結起來就是“跨文化、跨學科”。日語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會用日語講述日本,更應該學會用日語講述中國、用日語解讀世界、用日語表達自己。
這就對日語專業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從單一對象國——日本這一范圍中解脫出來,必須將更科學的知識圖譜呈現出來。比如,在精讀課素材中有效地融入世界文學、世界文明等素養類知識,配合教師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對于一些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際障礙的語言類知識,需要補充必要的背景以豐富課堂。小語種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既側重知識輸入,也側重語言輸出。“新國標”出臺后,盡管已經有零星教材有意識地增加了相關內容,但是尚缺乏系統,且僅限于蜻蜓點水地提供大綱式的要點,一則增加了教師備課的難度,二則也會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
此外,專業教材必須是配套的、容納各門課程的。市面上大多是精讀教材自成體系,而語法、文學、聽力、會話、泛讀等課程的教材都是另立門戶。這樣一來,就會出現知識的交叉與難易度的不同步。比如,同一個語法點,精讀課多半已經覆蓋了,語法課或口語課還會重復同樣的內容,課程之間因為教材缺乏聯系而出現交叉。對出版社來說,全方位配套教材的開發既是痛點,同時也是機遇。
教學模式的升級也對教材編排提出了新要求。隨著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的興起,教師講授逐漸弱化,學生自主學習成為主流,因此新式教材必須提供更開闊的視野、更有效的互動,必須有配套的音視頻等多媒體功能,盡可能為教師提供可操作性強的課件服務。而這些都是傳統教材所遠不及的。
專業教材的開發絕非一朝一夕可成,必須建立在豐富的教學實踐和成果評價的基礎上,必須有強大的用戶數據作支撐,需要編輯在開發前期做好充足的調研,分學校、分地區、分等級有序展開。
2.借勢高考日語紅利,開發青少年日語圖書
最近,高考日語異軍突起,在廣東、浙江、山東等地已初具規模。有分析認為,未來10年是高考日語的紅利期。由于高考日語尚處于起步階段,配套教材亟待完善,相信這一板塊將會成為日語圖書市場的新型增長點。因此出版社應該緊跟節奏,快速出擊。
對高考日語考生來說,在三年內拿下高分是最直接的需求。這就要求出版社緊貼日語高考大綱的要求,為高中生量身定制適合其年齡段的專業教材及輔導資料。據調查,“標準日本語”(初級)依然占據高中教材的主流。這套中日合編的經典教材,以赴日留學及工作為主線,對話內容較為商務,文化知識則緊密圍繞日本展開。這樣的編排顯然不適合高中日語學習及應試之需。
參考國外教材的編寫思路,面向青少年的語言教材多以構建貼近生活的場景為理念,以培養人文素養為目標,借助舉一反三的練習、圖解、角色扮演等手段,巧妙營造日語習得語境,方便在緊張、有限的課堂中輕松展開教學。在編寫高中日語教材時,需要充分借鑒這些經驗。其實,高中日語課堂開設已久的我國臺灣地區早有這方面的嘗試。以商務印書館引進的《日語輕松學》一書為例,該書的主人公為高中一年級學生,對話圍繞高中課堂及校園生活展開,所有場景均以漫畫形式烘托,練習為“句型植入嵌套”式,輕松易學。美中不足的是,該書為單行本編排,學習無法進階,否則必將成為高中日語教材的熱門首選。
除了常規教材外,講解日語高考題型的考試類圖書也同樣不可或缺。因為日常課堂以講授基礎知識為主,課外刷題則對提高日語分數大有幫助。像聽力、寫作這些題型,必須進行一定的訓練;而諸如詞匯、閱讀這些題型,也需要借助技巧快速掌握。目前市面上僅有一兩個版本,其成效還有待市場驗證。
3.公外及自學教材須量身定制
公外教材稀缺的現象更為突出。近幾年,公外日語上課難的問題成了日語教師們的一大心病,這與所選教材不匹配、對教材開發的重視度不夠是分不開的。據調查,大多數院校選用的是“標準日本語”(初中級),內容圍繞日本留學生活展開,且從最基礎的日語五十音開始,分初級和中級依次設置相應課程。對于那些已經跨過日語高考門檻的學生而言,這樣的授課內容明顯是過于小兒科了;對于沒有赴日需求的學生來說,留學主題缺乏親和力——他們所需要的是掌握日語知識,學會日常交際,為將來的工作提供便利。
除內容不適用之外,公外日語教材還存在信息量大,遠超“二外”課時設置;側重語法講解,缺乏趣味性等問題。這些都是開發教材時需要規避的。
2021年最新推出的《日語新起點》,值得業界參考。該書以精心拆分小課時為突出特色,將基礎的語法點和單詞等巧妙地編入一兩句短對話中,長對話的設置同樣簡短精悍,其場景又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在線聊天”等元素,讓人學而不厭。語法注釋則緊密結合上下文,系統梳理,定時總結,大大方便了教學。
另一方面,日語自學愛好者則需要以語言為工具,最終目的是打通學習、工作、生活、旅行中的語言障礙。市面上各種版本的“臨時急需一句話”,所選內容較為籠統,選材依然是從專業學生的角度出發,遠遠不能滿足各類非專業人群的實際需求。就拿日企白領來說,語音和語法都不需要高精深,交際規則和郵件往來是最為看重的。赴日旅游人員需要的則是包括交通指南、點餐、購物、住宿在內的一份導游攻略。哪怕是一份日料菜單,只要標上拉丁注音和高清圖片,配上音頻,點餐時出示給服務員,就可以輕松解決出游者最迫切的需求。因此,出版社需要對日語自學愛好者這一龐大的群體做進一步的市場細分,結合他們的學習時間,在內容編排上有所取舍、側重。比如,日本二次元文化愛好者,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日語基礎,對打電話、問路等實用信息并不感興趣,手邊需要的是一部備查的高頻詞詞典。2020年出版的《日語口語詞典》恰恰滿足了這一特殊群體的實際需求,所以一經上市便好評如潮。
4.著力打造雙語閱讀圖書
之所以強調開發雙語閱讀類圖書,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①有效的雙語閱讀,對養成語言思維很有好處,因此能夠輔助外語教學;②豐富的閱讀內容,可以拓寬學習者的視野,是文明互鑒的重要實踐;③在對照閱讀中,學習者更容易掌握翻譯要領,體會翻譯之美。
目前,雙語閱讀還未引起外語界的足夠重視。比如提及雙語閱讀,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外國文學,這是傳統認識的誤區。因為,新時代背景下的外語學習者,不僅要閱讀外國文學,更要閱讀中國文學;不僅要具備文學素養,更要具備文化素養和交際素養。因此,雙語閱讀的內容,絕不能僅限于外國文學,那些反映人類文明成果的思想著作都可以作為素材。
此外,還有些人認為雙語閱讀完全是雞肋:外語水平不夠時,就讀中文翻譯版;等外語達到一定水平之后,讀原版更有原汁原味。這就人為地限定了外語學習者的閱讀領域,將語言視為閱讀的障礙。單語閱讀的弊端在于:僅讀中文翻譯版,整個閱讀過程和結果都要仰仗譯者的水平和風格;單純讀原版,也會遇到很多似懂非懂的地方,要么再另行檢索,要么硬著頭皮讀下去,要么干脆望而卻步終止閱讀。其實,雙語閱讀恰恰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幫助讀者帶著興趣、沒有負擔地完成閱讀任務。可以說,雙語閱讀是外語編輯守正創新的有效發力點。
就日語類雙語閱讀圖書而言,河南師范大學劉德潤編寫的“每天讀一點日文”系列、《論語(中日文對照)》、《用日語講的中國民間故事》都很有代表性。他的作品中,既有日漢對照,也有漢日對照;既有文學佳作,也有思想名篇。除了文本翻譯,作者還考慮到讀者的日語能力,適當加入知識備注,可謂獨具匠心。而商務印書館早些年曾經推出《日本學生優秀作文選》《日本學生獲獎作文選》,一度被多所學校納入寫作課教材,但是因為缺乏中文對譯,其內在的閱讀價值難以發揮出來。
在策劃雙語閱讀類選題時,選材范圍要廣,文學類、文化類、思想類都應納入;選材國別要廣,不僅涉及外國,更要立足本土;應該盡量選取已有定評的譯本。隨著“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縱深發展和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中國好書在日本落地,這也為雙語閱讀類選題提供了良好的儲備。
三、結語
隨著日語使用人群的結構發生變化,日語圖書品類及內容編排亟待調整。日語編輯需要在細分讀者群體和劃定具體需求的基礎上策劃和設計選題。在這一過程中,既有對圖書市場的準確把脈,更有對傳統出版資源的科學整合,這些正是新時代編輯所必備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蘇靖.淺談圖書的品牌化戰略與編輯市場意識[J].出版廣角,2015(7):72-73.
[2]張俏巖.打破桎梏,走出日語圖書出版困境[J].中國出版,2014(19):62-63.
[3]王宜梅.高校日語專業基礎日語教材出版芻議[J].出版廣角,2020(2):63-65.
(作者單位系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