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蘋
為了給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增添一點樂趣,我把家里的魚缸搬到了教室,放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一下課,學生都擠在魚缸旁,七嘴八舌地評論著金魚。
開學后忙碌的生活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忘記了這個魚缸。一天早讀課,我突然想起來,這么長時間沒有給魚換水,魚不會都死了吧?我趕緊過去看看。
然而,我擔心的事并沒有發生。只見缸里的水清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缸底的細沙閃閃發光,水草搖曳生姿……原來,班上的孩子自發給魚換水、喂食,還有孩子從湖邊弄來了細沙和水草放在魚缸里。不錯,不錯,我滿意地笑了。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天氣也一天一天變冷,魚兒陪伴了我們3個月后,一條一條地變少了,直到剩下最后一條。學生和我都格外珍惜,可惜,它終究還是死了。
整整一天,學生很難過,我也很難過,如同失去了一位老朋友。但是,生命就是這樣的,有開始就會有結束,唯一能做的就是敬畏生命。
第二天,我同往常一樣來到教室,發現講臺上面放著一個圓圓的、小小的魚缸,缸底鋪著細細的沙子,水里浮著綠綠的水草,五條棕色的不知名的小魚在水里活潑地游來游去。
“這是怎么回事啊?”我驚奇地問。
“是宇軒帶來的,他和他爸爸在花神湖抓的魚。”一個孩子回答。
我瞅了瞅宇軒,他的小臉紅撲撲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
“這是什么魚啊?”我問他。
“‘沙里趴’。生命力很頑強的!”他告訴我。
生命力頑強!我們需要的不就是這么一種魚嗎?呵護這種小生命需要一顆柔軟而堅強的心啊!然而,我真怕這些魚就像鄭振鐸《貓》中寫的那三只貓一樣,一只接一只地死去。于是,我選擇逃避,不去關注這些魚。
一天,辦公室的郭老師從洗手間回來后跟我說:“你班上的宇軒在給魚換水呢,那個小心翼翼啊……”郭老師講得繪聲繪色,我這才恍然想起,班上還放著一缸“沙里趴”呢!
班上的學生告訴我,宇軒一下課就去照顧這些“沙里趴”,周末和假期也會專門到教室來給魚兒換水、喂食。我發現,最近班里也清靜不少,來我這里告宇軒狀的人都少了。
放學時,我正跟家委們商量給班上的空調裝擋風板,宇軒從我們身邊走過。
“孫老師,我會裝,我來裝吧!”他肯定地說,大眼睛忽閃忽閃的。說完,他站到課桌上,左手拿著擋風板,右手扶著空調,只聽“咔咔”兩聲就裝好了。他從桌子上敏捷地跳下來,又用衛生紙把踩過的桌子擦了擦。我又一次被震撼了!細心又手巧,真是個不錯的孩子!
宇軒果然沒有騙我,“沙里趴”生命頑強,伴隨著我們經歷了無數個白天和夜晚,它們仍然活潑地游來游去。后來,有人給它們換了一個大一些的魚缸,有人在缸底給它們裝上了假山,有人拿來了一大包魚食……
一下課,學生像往常一樣三五成群地趴在魚缸旁,只是不再討論魚的美丑,而是交流怎樣把“沙里趴”養得更好。
教室里,有我們奮斗的青春在,有魚在。魚和九班的故事還在繼續……(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初中部)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