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梅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外來文化的融入,社會對于傳統文化回歸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使得其實際學習效率并不高。對此,在小學教育中,就需要教師嘗試利用傳統文化的積極教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的內容,增添教學活力的同時,實現對學生專注力的培養。本文在結合小學生成長規律及心理特點的基礎上,為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就傳統文化在小學生專注力培養上的實踐應用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生 專注力 培養
專注力指的是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種有意識、自主性獲取教師講授知識、信息及學習技能的能力。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受學生專注力高低的影響,同時,專注力也事關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自控能力較弱,加之在教育因素、社會環境因素等因素交織影響下,使得他們表現出課堂中注意力不集中、生活和學習過程粗心大意、經常不思考就行動等現象,這些問題的存在,均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有研究表明,傳統文化在培養小學生專注力上有明顯的幫助,這是因為傳統文化的內容符合自然規律及人的生命成長規律,學習傳統文化,可讓學生吸收天地的自然靈氣,獲得宇宙中正能量的加持,從而提升專注力。
1 小學生專注力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要想有效利用傳統文化來培養小學生的專注力,首先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專注力現狀,以及影響學生專注力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對癥下藥”,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提升小學生的專注力。
1.1 學生的專注力現狀
專注力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個人專心在做某件事或活動的心理狀態。其體現的是持久性、轉移、廣度等特征。其中,持久性指的是個體在某個對象上專注力持續的時間。從當前小學生課堂上表現的專注力情況來看,仍然有許多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集中時間較分散,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持續時間非常短,主要因為他們容易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干擾影響,以致于他們在課堂學習時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力。而專注力的轉移,則指的是有新任務的情況下,個體會將專注力從這個對象轉到另一個對象上。相對來說,小學生普遍缺乏轉移專注力的能力,特別是在課下轉移到課上時尤為體現。所謂專注力的廣度,指的是在同一個時間段中可清楚把握對象的數量。比如,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如果設置的問題較多,或者是制作課件中加入了許多不相關且復雜的內容,如花哨的圖案、復雜的動畫等,這些內容一定程度上會加大學生的學習難度,也不利于學生學習理解,所以在回答問題時,也容易出現錯答、漏答的現象。可見,目前仍然有大部分小學生不能很好地對自身的專注力進行有效的調控。
1.2 影響因素
影響小學生專注力的因素有許多,以下從教師、環境及學生自身這三個方面具體闡述影響專注力的因素。
1.教師因素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起到引導、指導的作用,也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而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設計的教學內容、使用的教學工具等,均會影響學生的專注力。首先,小學生的專注力就會受到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影響,特別是在課前導入這一環節中,若教師能夠很好地進行課前導入,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專注力轉移,快速地進入到課堂學習的狀態。對此,教師不妨通過游戲、問題、情境等形式進行教學的導入,這些形式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快速進入到課堂學習中,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專注力。其次,教師所設計的教學內容,也對學生的專注力產生較大的影響。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過程中,不妨嘗試將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效結合。有意注意具體指的是在明確目標下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而無意注意則是在無明確目標下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指的是生活及個人經驗方面的影響。教師可在此基礎上,結合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讓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注意力。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使用的教學工具也會對學生的專注力產生影響,目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利用多媒體這一教學工具開展教學,在多媒體支持下,可讓學生的所學內容更加直觀化,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但也有其局限性所在,主要體現在一定程度會使得學生的專注力分散,尤其是在教師過度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會導致大部分學生沉浸在多媒體課件中的視頻、動畫的討論中,而很難將自身的專注力轉移到課堂的知識理解中。
2.環境因素
小學生的專注力通常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這里的環境,指的是教室內外的環境。比如,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教室內的裝飾品、桌椅舒適程度等,均會對學生的課堂專注力產生影響;另外,教室外偶爾傳來的噪音等,也會對學生的上課狀態產生干擾。
3.學生自身因素
小學生的專注力也會受自身因素的影響,這是因為其在學習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而其自身的身體狀況、認知能力、情緒情感等這些因素,均會對其的專注力產生影響。具體來講,首先,學生的專注力會受其身體健康程度的影響,若學生的身體狀況不好,在課堂學習時會容易趴在桌子上,或情緒低落,精神恍惚,因此對于課堂中的知識學習便難以集中專注力。其次,學生的專注力也會受其認知能力的影響,小學生的認知發展,主要包括想象力、思維力、注意力、觀察力等,當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對于教師的語言不能很好地理解時,就容易呈現出“答非所問”的現象,久而久之還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最后,學生的專注力受情緒情感的影響也較明顯,情緒情感指的是人在面對客觀事物時所表現出的感受、態度。如果學生的情緒情感波動較大,就很容易干擾其在上課時的狀態,表現為積極的情緒情感,可讓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的狀態,更加投入于學習中,但消極的情緒情感,就會對學生的聽課狀態產生負向的影響。
2 傳統文化在培養小學生專注力上的作用
心理學研究指明,一個人如果沒有專注的精神,是很難獲得成就和幸福感的。也有研究表明,學習傳統文化,其最大的利益就是獲得專注力。傳統文化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根基,長期以來,傳統文化教育始終是教育教學的題中之義。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現如今傳統文化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傳統文化在培養小學生的專注力上有何作用?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可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材是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及傳統文化傳播的工具。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就含有大量的文化素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夠有效發揮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力。比如,《嫦娥奔月》這一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神話故事,在這個故事的背后,可挖掘和利用的文化素材就有中國古代神話和中國傳統的節日。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課文內容,講述中國古代神話中人物的特點,即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大多都是正面、積極的,如煉石補天的女媧、立志移走門前兩座大山的愚公、面對壞人的逼迫也沒有屈服的嫦娥等,這些精神品質感動了人們,人們會通過特別的方式來紀念他們,如用月餅和中秋節來紀念嫦娥。依托這些文化素材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能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讓小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并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樹立起正確的文化觀念,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專注力。
2.2 傳統文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
傳統文化也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都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存在和影響,比如,在傳統節日,學校就會舉辦一些慶祝活動。并且,在上述分析中也提到,教師更側重的是學生實際生活與個人經驗的調動。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應緊密聯系小學生生活實際及已有的經驗,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欲望的同時,實現培養學生專注力的目標。具體來講,教師應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將教學設置在生活背景下,并加強課堂文化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借助生活中的文化事物、文化現象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文化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專注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2.3 可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注力
在新課改中指出,知識教學并不是教學唯一的任務,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以及文化教學,比知識傳授更為重要。但是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并不具有豐富的生活閱歷,而且也很少有文化實踐的機會,這使得他們認為文化是很遙遠的事物,對文化的理解也非常淺顯。要想讓學生提升對文化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就需要教師重視教學方式的創新,并通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受文化的熏陶,進而提升學生的專注力。比如,在古詩詞教學中,雖然許多小學生會背誦古詩,但是他們并不能深入理解古詩詞中所營造的意境,久而久之,會逐漸喪失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此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古詩詞來進行文化教學,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帶領學生進入到古詩詞中營造的意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文化魅力,體會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及精神內容,這樣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文化深度,而且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注力,讓學生能夠愛上古詩詞和語文課堂教學。
3 利用傳統文化培養小學生專注力的策略及教學實踐
3.1 教學策略
教師在影響學生專注力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應從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優化教學內容設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合理使用教學工具等方面著手,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實現對學生的專注力的培養。首先,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并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培養小學生專注力上的重要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可在課堂導入環節積極引入傳統文化的內容,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實現專注力的轉移。其次,教師需要強化教學內容的設計,應注意結合學生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此基礎上,有機結合文化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借助生活中的文化事物、文化現象,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并引起無意注意,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也能集中學生的專注力。再次,教師要選用適宜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專注力。小學生具有愛玩、好動的心理,教師也結合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教學內容特點,來選擇合適在教學方法,比如將文化教學與游戲教學結合,以趣味成語、節日時令認識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進行文化教學,既能夠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思維邏輯力及專注力。最后,教師要合理使用教學工具,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黃金時期,利用直觀的教學工具,既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也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專注力,這樣學生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受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而實現思維發展。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但要注意多媒體課件制作的合理性,在色彩搭配、圖片設置上符合學生視覺舒適度,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力。
3.2 教學實踐
以《燕子》這一篇課文教學為例,為提升學生學習專注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傳統文化進行教學。首先,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學生們熟知的歌曲《小燕子》,當熟悉的旋律及優美的歌詞“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里春天最美麗……”響起,學生們異常興奮,并隨著歌曲播放小聲歌唱,陶醉其中。在歌曲播放完畢后,教師笑著說:“我們都知道燕子的到來,意味著春天的到來,那么有誰知道有這樣的一個地方人們每年都會過‘燕子節’嗎?”,學生們紛紛表示不知道。此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貴州黔東南州的侗族人民慶祝“燕子節”的相關圖片或視頻,并向學生介紹,貴州黔東南州的侗族人民會將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稱作是“燕子節”,因為在正月十五的前后,燕子會歸來,鉆進人們的屋檐底下的窩里,飛過田野。而“燕子節”的到來,也意味著侗族人民的“年”要結束了,在過完“燕子節”后,人們就開始到上山干活了。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傳統文化習俗,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教師傳授的知識,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在教育領域,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是民族和國家的根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應重視傳統文化教學工作的開展,通過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并提升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而從當前小學生學習的狀況來看,大多數學生表現出專注力不夠的現象,導致其學習效率、學習質量并不高。有研究表明,傳統文化在培養專注力上有重要作用,所以也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作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傳統文化,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對學生專注力的培養。本文在分析小學生專注力情況及影響其專注力因素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在培養小學生專注力進行了實踐探討,希望能為相關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孔文娟,孔偉.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名著閱讀中的融合與應用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28):97-98.
[2] 張玉萍.中國傳統文化對小學生養成教育影響的研究[J].學周刊,2021(30):189-190.
[3] 李志杰.小學傳統文化德育化實施策略[J].新課程,2021(38):229.
[4] 孫香華.中華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實踐路徑[J].文學教育(下),2021(09):188-189.
[5] 杜麗英.傳統文化走進小學語文課堂——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1(26):95-96.
[6] 陳瑞芝.核心素養下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方法探討[J].讀寫算,2021(26):27-28.
[7] 趙洪梅.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09):52.